分享

(4)诗词知识讲座第八讲

 杏坛归客 2015-09-13

诗词知识讲座第八讲——关于对联(一)

 

这一讲和下一讲,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关于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是产生于我国唐宋时期的一种文学样式。对联是在民间古老桃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开始对联只是做为春联贴在门上来庆贺新年的,后来由于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上层人士的喜爱,其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对联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个人修养以及美化环境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教育、鼓舞、激励和促进作用。

对联又叫对子、联语、楹联,以其上下两联左右对称而得名。对联是我国古代骈体文和诗词文体形式演变的产物,是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的写作也是一种专门学问,前人称其为“对学”或“对联学”。现在从中央到各地大都有楹联组织,就是专门研究和写作对联的。今天,对联与诗词一样,在文坛上有着广阔的研究领域和生存空间。

我国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西蜀国主孟昶所写的一副春联,其上联为:新年有余庆,下联为:佳节号长春。其后,写对联、写春联便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习俗而广为流传,直到今天仍兴盛不衰。

对联还有一个特点,即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做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就与书法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很多都是要由书法来展现给欣赏者的。因此,对联又是语言艺术和造型艺术的结合体,具有双重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有研究资料表明,我国古今研究对联的书籍有八百多种,保存下来的对联至少也有20万副之多。

 

第一节  对联的基本要求

诗有诗律,词有词律,同样,对联也有联律。

对联是由两个相对的句子组成的,即有(长联则由两组)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含对仗)、平仄相协、语意相关的偶句所组成。对联都是两联,上联叫出句,下联叫对句。上下两联相对仗,是对联的最重要的特点。对联的基本要求是:内容概括,文字精炼,属对工整,音节和谐,⑤有时代和行业特点,因而使它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给人以美感。

 

一、对联字数要相等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的一个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对联的字数不限,可长可短,最短的对联有一字联,如有人写的一字挽联,上下联各只有一个字,上联:死,下联:生。下联的“生”字写成倒的,意思是“宁可站着死,不愿倒着生”。像这样的短联一般都要加以说明,否则别人很难看懂。而长联字数在千字以上的也并不稀奇。云南昆明有个大观楼,上面有副对联长达180字,曾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但实际上古人撰写的长联比昆明大观楼联长的还有很多,其中最长的当属清末秀才钟耘舫撰写的四川江津县临江楼联,长达1612字。但对联不管长短,其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对联取对仗之意,如同律诗的颔联和颈联那样,两联相对,排列整齐。如果两联字数参差不齐,那就不叫对联了。如:

五字联:劳动传家宝

        诗书振国风

        江山千古秀

        天地一家春

八字联:自然优美千山竞秀

        社会和谐万象更新

十一字联:知荣明耻,江湖当树新风尚

          反腐倡廉,官场应镌公字碑

          岁转新春,垄上一犁红杏雨

          花开四季,农家万担小康粮

等等。

 

二、对联句式要相同 

对联也与律诗中的对仗句一样,出句和对句的句式必须相同,也就是说上下两句的词性、词组结构和句式结构必须相同,使它在形式上具有整齐的对称美,否则,它就不叫对联了。如杭州西湖岳飞墓地有一副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副对联是七字联,上联颂扬民族英雄岳飞,下联鞭挞民族败类秦桧,意义密切相关,词性完全相同,句式均为主谓宾结构,成为千古名联。再看明朝人解缙写的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薄腹中空

这副对联22个字,结构比较复杂,但在词性和句子结构上,上下句都是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对得非常工整。在内容上,此联生动地刻画了那种不学无术、装腔作势、专说大话空话者的可笑形象,因而具有极大的讽刺审美意义,成为世代传颂的联中精品。

 

三、对联平仄要和谐

对联与诗词一样,讲究声律,具有音乐美。所谓平仄和谐,就是要求一副对联一句之内平仄要交错,上下句之间平仄要相对。其平仄格式基本上是采取五、七言的律句,或截取七言律句的前四字或后三字的平仄格式。当然,有时因为内容的需要,其平仄偶尔有所变通,也是允许的。

    甲、对联的平仄形式:

1、四言联平仄的两种形式:

A、――││   人逢盛世

     ││――        雪兆丰年

B、│――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2、五言联平仄的两种形式,即五言律句:

A、―――││    江山千古秀

     〇││――        天地一家春

B││――    祖国春如海

――││        人民力胜天

3、六言联的平仄形式,只有一种:

││――││   九域同歌大治

││――     万民共庆新春

4、七言联的平仄形式同七言律句,有两种:

A││―――││   雨润三春千野绿

――│││――       旗开四化九州红

B――││――   年新岁月何曾异

││――││       时至风云自不同

5多言联是由两个以上的子句子组成的,每个子句子的字数一般不超过七个字,其平仄形式相同于四、五、六、七言联的基本句型。如下面的十一字联:

雨送残冬,爆竹声中辞旧岁

时逢盛世,桃花源里唱新歌

乙、对联的平起与仄起

对联与律诗一样,也分平起和仄起。所谓平起和仄起,主要根据上联(出句)的第二个字来判断。第二个字是平声的叫平起,是仄声的就叫仄起。讲诗律的时候我就讲过,诗词和对联一般都是以每两个字为一个音节,而每个音节的重点都在第二个字。因而句中单数字的平仄一般都可以通融,而对双数字的平仄要求甚严,即前人所谓的“一三五不论”和“二四六分明”。对联的常规是,出句的最后一个字(句脚)必须是仄声,而对句的最后一个字(煞脚)必须是平声。自古以来,撰写对联的人都知道这个规矩,也都很注意遵守这个规矩。当然,由于内容的需要,确实需要平仄颠倒的情况也有,但那是一种拗句对联,不到万不得已人们是不会那样写的,除非他不懂这个规矩。

丙、关于长联的平仄

按照联界的说法,一般七言以下、不断句的对联称为短联,九言以上(往往有断句)的对联称为长联。长联与短联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长联偏重句脚的平仄,而对句中其他字的平仄要求则不是很严。句脚在长联中被称为“腰眼”,是平仄运用的关键所在。长联的出句倒数第二句末字必须用平声字,最末句的尾字必须用平声字,而对句正好相反。这样即可使下联平仄与上联平仄相对,形成本句之内平仄大体相互交错,对句之间平仄基本相对,读起来可以使人感到联语和谐,有一种音乐美。请看古人孙髥所撰云南昆明大观楼联: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封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里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灵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气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尽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忤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长联上下两联所有的句尾平仄都是相对的,每个分句中子句的句尾的平仄又符合四言联的两种基本句型。句尾变化的规律是平仄颠倒组合法,也就是上下联每一句的句尾平仄相对,完全合律。

 

四、对联的上下联语意要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在形式上是相对的,在语意上也必须相关。也就是说一副对联上下两联的内容、意思要相关联,不能没有关系。有人比喻,对联之上下两联之间要如同双峰对峙,有山脉相连;又如二水分流,有暗泉潜通。如:“竹高千尺虚心为要,人活百年厚德是根”,上联以竹作比,说明人要虚心处世;下联紧跟上联,讲人生在世,要以德为贵,两联合起来,主旨都是讲人的修养、道德、情操,语意相联,立意相通。不然两联南辕北辙,互不相干,尽管上下字数相等,平仄相对,那也不能叫对联。

 

五、写作对联还要考虑到民风民俗以及行业、专业、节庆等特点,要有时代气息。只有写出特色,写出意境,对联才有生命力,力避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第二节  对联的对仗

    一、关于对仗  顾名思义,对联的“对”,指的就是对偶、对仗。对仗是对联的最基本的特点。在讲诗词格律的时候我已经给大家做过一些介绍,对仗的形式很多,比如工对、宽对、流水对、借对、扇对等等。这些对仗的形式在对联中都是适用的。这里再给大家介绍几种对法。

1、言对  这是一种偏重语言文字方面的对联。这种对仗是把表示某种抽象概念又相互关联的联语两两相对。如今人宋剑秋的对联:

腔音未改乡风味

海水难分骨肉情

上联“腔音”一词把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一诗的情景简练、巧妙地再现出来,下联坚信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必然实现,语言纯朴,情真意切。

2、事对  是一种注重事实所构成的对联。这种对仗要以事对事,

不能以空对事,更不能以空对空。如四川成都武候祠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武侯即武乡侯,是三国蜀相诸葛亮的封号。句中的“两表”指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三顾”是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一对”是指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形势、出谋画策的隆中对,“千秋”是指复兴汉室江山的大业。上下联全是以事对事,赞美颂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辉煌业绩。再看郭沫若为济南辛弃疾祠题的一副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上联赞美辛弃疾继承和发展苏东坡的豪放词风;下联“悲芹美黍”指辛弃疾的《美芹十论》“悲黍”之叹,向朝廷陈述抗敌复国之策。上下联都是用史实来赞美辛弃疾的忠君爱国思想和诗词文学方面的杰出成就。

3、顶针对  又叫顶真对,就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字做下一句的起头字,上递下接,前后蝉联。这种对联,是上下联都分别运用“顶针”手法的对仗。例如:

举贤授能,能人能挑重担

集智鼓勇,勇士勇攀高峰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油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内无珠

 

水上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

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

4、回文对  也叫回环对。具体方法是上一联的尾字是下一联的头字(或短语),下一联的尾字又是上一联的头字(或短语),使人读后感到有一种回还往复的情趣。例如:

人中柳如是(人名,明末名妓)

是如柳中人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回文对还有一种形式,就是联语按照文字排列顺序,每联既可顺读,又可倒读。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中国长生果生长国中

总之,对联的对仗有多种形式,运用得好都会增加对联的艺术效果。但在选择对联的对仗形式时,首先还要注意联语内容的思想性,不能单纯一味地追求技巧,否则容易流于文字游戏,反而会降低联语的艺术品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