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动中求静 太极拳“动”与“静”的关系是统一的,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在运动中求松静不仅是技术要求问题,也是个意志修养问题。能静则能心宁,能宁则能致松,能松则能致微,致微才能致灵,致灵才能致变,致变才能致动,且能达到以少胜多、四两拨千斤之战术效果。故有“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之说。这种劲在人先、更为快速的反应毹力,是在“动中有静”中求得的。 顺便提及一点,对于杨澄甫提出的“练架子愈慢愈好”,我们要正确理解。这句话是从如何有利于呼吸深长、气血畅通、功力增长、品味太极真谛的角度讲的,其中包含着慢中寓快之灵机。若机械地理解,为追求慢而失去灵机就反而成“滞”,若为技击而一味求快则会失去内涵而成“浮”,或动作干燥,两者都不可取。其实,练太极拳所追求的是从有意到无意,从有象到无象,从有快慢到无快慢,能从心所欲而不失其内涵,顺达自然为好。 总体来看,“十要”中的前五个要领(“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论述和规范了人体头部、躯干、四肢的做法,这是基础,也是根本;后五个要领(“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是指在练拳过程中对心(心意)、体(体内体外)、形(运动形态)整体协调一致提出的要求,它与前五个要领不能截然分开,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因此,“十要”中的每个要领都不能割裂开来,孤立地看待。比如“含胸拔背”动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受到“虚灵顶劲”动作质量好坏的制约,头“悬”不起来则“背”拔不起来,“含胸”也难做好。另外,还要注意这些要领在行功走架动态中要保持一致、贯彻始终,避免时有时无、时好时坏的现象。 总之,杨澄甫的《太极拳术十要》总结概括了历代太极拳经典理论的精要,并在其晚年定型的拳架演练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可以说超越了一般武术运动形式的层次,成为融合技击、健身、艺术、哲理等为一体的高级武术运动形式。他的理论(“十要”)和实践(85式拳架体用)已成为后人研习效仿的典范,我们应当将理论与实践都完整地继承下来,反复揣摩,经年研习,以求提高之道。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