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酒是件很讲究的事,您会多少(2015-08-24 17:00:07)![]() 据我了解,目前评价各类酒质,最权威最靠谱的定论发布,是专业高手,而非机器。这不奇怪,酒属于产品系列,却是具备色香味体的感官知觉产品,冷冰冰的仪器靠数据说话,肯定缺乏感官色彩,怎能与活生生的人比肩,先去一旁歇菜吧。 那么如何品酒呢?或者说品酒要走那些工序?我非业内专家,自然故意避免正面回答。即使业内专家,要想说透彻这个活,也非一时半时能做到。而且,专家们往往爱面面俱到,还不如由我这个门外汉办个小讲座,虽有皮毛与学舌之嫌,但我至少清楚读者想读啥内容。给读者挠痒痒,就是本书追求的特色。 色是酒最直观的表现,品酒要先观色。但这个色是颜色,不是那个所谓的色。古时的盛酒器缺乏透明度,需要倒在杯里才可看到颜色,现在多用玻璃瓶盛酒,没必要开瓶,隔着瓶子就知道酒的颜色,第一印象应当比较深刻。酒色和酒质属于联体关系,什么颜色代表某种特定酒,或者不同类型的酒颜色会不同。这个环节,凡是喝酒时上心的,凭经验阅历便分辨出酒型,更能信口开河地评长短,反正说错了,也无人追究责任。 酒颜色刺激饮者感官,酒没入口已开始联想了,这就是色的魅力。况且颜色也在革命,通过变化的颜色,可以感知酒的改良,其实预示时代的变迁。 跟我领教几句诗词,足以见得酒色的风姿。李贺以为:“小槽酒滴真珠红”,杜甫觉得:“鹅儿黄似酒”,白居易总结:“倾如竹叶盈绿”。老三位都是唐朝人,眼里出现了红黄绿三种颜色,味道肯定各有特色。 业内专家品酒,在看颜色的同时,还要延伸视觉,像透明度、流动性、毛细管特征等,都要格外注意。这样综合地笔对颜色,基本上能判断出酒成分、酒龄、制酒工艺和酒度数。信吗?反正我信,这就叫神奇。 相对于专家来说,我等普通酒民用不着为难自己,掌握点普通的标准足够用。比如白酒的颜色,要求无色、透明、无悬浮及沉淀物。测试这个,光盯紧酒瓶子或酒杯容易看走眼,可施一二小招。突然,将酒瓶子颠倒过来,没有违规就是达标;也可将酒倒进杯里,杯上口与眼眉对齐后平视观察。够简单的,这很方便在酒宴现场操作。冬天里,若是白酒中出现沉淀物,可用热水烫到三四十度,沉淀物如消失应视为正常。早在汉代,邹阳《酒赋》说:“清者为酒,浊者为醴,清者圣明,浊者顽騃”。翻译成现代语,就是强调清酒的品质优于浊酒。 眼观完色,心里有了点谱,下面该闻香了。有句话很时髦,叫做闻香识女人,用在酒身上同样适用。许多酒都是以香出名,可谓香出来的名。白酒最为典型,它的分类法则,依据的是香味,就产生了酱香、浓香和清香等香型。 史上不乏吟颂酒香的诗句,听起来的感觉好香好香,直想流口水,穿越到古代喝几口。唐代文学家权德舆的《放歌行》,就是喝黄酒的感慨:“春酒盛来琥珀光,暗闻兰麝几般香”。宋代晏殊用《酒泉子》词评价桂酒:“若有一杯香桂酒,莫辞花下醉芳茵”。也是宋人楼钥,在《过苍岭》诗中写道:“路人缙云频借问,碧香酒好是谁家”。还有若干文人骚客发表酒评,都是以香为切入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