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记录下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小的片段,引发自己和大家的思考……
街道ABC在B处拐弯,在街道的一侧要等距离地安装路灯,要求在A、B、C处各安装一盏路灯,问这条街道最少要安装多少盏路灯?分析:面对实际问题,我们一般采用的方式是“建模”,其一般的过程是这样的 ①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②用相应的数学工具解决问题, ③再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实际问题即对于所得结果进行合理化解释, 在平时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注意了中间环节,而忽略了两头,造成了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理解不深入、套用方法,不知所以然。就以本题而言,可以这样进行刚分析引导: 生A:说明了该“距离”是两数“1625”、“1170”的公因数
生B:说明了灯与灯之间的距离最大, 于是该“等距离”就成了两数“1625”、“1170”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齐声回答: 求两数“1625”、“1170”的最大公因数 生C:我们知道了“1625”与“1170”的最大公因数是5×13=65 生C:就是“1625”和“1170”的最大等距离间隔, 师:对吗?1625是AB边的长度,65是间隔的距离,则1625÷65=25则应该是? 师:很好,就AB边而言可以分成25个间隔,而25个间隔需栽几棵树? 生D:BC段分成18段,须种18+1=19棵树,但由于B处于拐角处,所以B处的灯不宜重复计算,共需栽19+26-1=44棵树。 有些数学问题学生知道怎么做,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究其原因,是外在给予太多的“解题策略”,学生只要直接套用而失去了对于问题深入的思考。例如这类问题对于张江集团的学生答对并不困难,难在于①为什么选用“最大公因数”;②短除法后每一个数字背后的数学意义,通过处理实际问题时由实际问题转为数学问题,用数学工具解决,再转为实际问题的三步,最重要的就是原生态地展示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现出数学内部的逻辑性和广泛应用性,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