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含经》简介

 心空禅月 2015-09-15

 

《阿含经》简介

整理:心空禅月;QQ:694681983

    《阿含经》(agama),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梵语Agama音译阿晗、阿含暮、阿笈摩,是“由彼而此”,“来”或“去”的意思,因此古译“阿含”为“趣”与“归”,“辗转传来”,有传授、传承的意思,意译“法归”、“无比法”、“教”、“传”等,意为“传承的教说”、“辗转传说之教法”、“集结教说的经典”,指此类基本经典为佛陀教说之所持、所归、所聚。如《瑜伽师地论》卷85 :“如是四种,师弟展转传来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说名阿笈摩 。”僧肇《长阿含经》序说:“秦言法归。……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以法归为名。”《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容受聚集义名阿含。如修多罗说:佛告诸比丘:我于三界中,不见一阿含,如畜生阿含,纯是众生聚集处也。”
    《阿含经》记录了佛陀的开示录、言行录,是佛法的根本,是佛世流传之“教法”,是佛灭后所借结集之“圣教集”,师、弟之间代代传承,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认的“根本佛法”。
    《阿含经》由众多小经组成,是一种言行录的体裁书籍,是佛陀大般涅盘后由弟子们所结集而成,并非佛陀亲自所写、所辑。内容记述佛陀及其弟子的修道和传教活动言行。述及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四谛、四念处、八正道、十二因缘、十二分教、无常、无我、五蕴、四禅、四证净、轮回、善恶报应等论点及营生处事、伦理法则、普度众生等思想,世为小乘佛教各派所宗。汉明帝时,译有《四十二章经》,内容是阿含中节译而成。
    据记载,佛入灭(涅盘)后,大弟子摩诃迦叶(Maha Kasyapa)在叶波国闻佛灭而返回,由于佛祖生前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三个月后,在摩竭陀国之阿阇世王支援下,6月27日大迦叶遴选五百名硕学僧人在王舍城七叶窟主持了首次结集三藏,会诵了法藏与律藏两部分。释迦牟尼所说的“经”(又称修多罗)由弟子阿难(Anada)诵出,“律”由优婆离(Upali)诵出。有五大部阿含,过程极其复杂,各家言殊,以摩诃迦叶为上首。史称“五百结集”,又称“第一结集”。
    第一次结集时已确定了《阿含经》的基本内容——优婆离结集《律藏》,阿难结集《经藏》,《阿含经》就在其中,阿育王时代之前尚未经编辑。
    法藏记录了佛陀及弟子们的言教行迹,包含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法藏分为4部或5部阿含(依据文字长短和内容特点分为四大阿含: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
    佛灭百年顷( 前3世纪 ),七百比丘会聚于毗舍离(吠舍离)以耶舍为上首,举行了“第二次结集”,此次结集以律藏为主,此即著名之“七百结集”。
    佛陀入灭后236年顷,即阿育王之时期,在华氏城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举行第三次结集,至此三藏教法始告完成。
    佛陀入灭后400年,在迦腻色迦王护持之下,于迦湿弥罗国以胁尊者、世友为上首,举行第四次结集,此次结集以论释三藏为主。
    综上所述,阿含经于第一结集时诵出,于第二结集以后,即西元前三世纪前后,为《阿含经》正式成立时期。《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四部阿含经正式集成,阿含才陆续系统地经过整理,后进入部派分化的“部派佛教”时期。
    原始佛典以文字写定是在公元前1世纪。一般认为《阿含经》形成与部派分裂同时,所以各部派都有大同小异的阿含经典。阿含分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两系。
    北传方面,北传汉译的阿含经典有四部,称《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现代学者认为它们并不属于同一部派。《长阿含经》序认为,《阿含经》乃“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翻译名义集》把“阿含”译为“无比法”或“教”,意思是“法之最上者也”。
    南传方面,南传上座部的巴利文阿含经典,属于分别说系铜鍱部的“经藏”有5部,称《长部经典 》、《 中部经典》、《相应部经典》(samyutta-nikāya)、《增支部经典》、《小部经典》。其中《小部经典》的内容,锡兰、缅甸所传的部类,略有出入。此中前4部与北传四阿含经大体相当 ,但经文数目 、排列以至部分内容都互有差异。汉译《长阿含经》22卷,分4部分,分别叙述有关佛陀、教行,与外道论难及世界成败之说;《中阿含经》60卷,222经,说四谛、十二因缘及佛陀与弟子们的言行;《增一阿含经》51卷,从1法而至11法,宣说法数,故名增一;《杂阿含经》50卷,含其他《阿含经》未收的经文。《阿含经》类在汉地译出始于东汉明帝时的《四十二章经》编译,整部阿含经问世在4~5世纪。此前则有《阿含经》中单品陆续译出。    
    中国自隋唐以来,学佛者只宗大乘佛教,视小乘(Hinayāna)为低下,不受重视,使《阿含经》束之高阁千年之久。十八世纪末《阿含经》才在欧美学者的提倡中,重获地位。
    《阿含经》法义本来就很深,加上早期未有文字经典前,都是靠背诵,所以词句都尽量力求精简。凡事有利就有弊。精简又含有深义的经文,众生不是看不懂、没兴趣,就是以为懂,但却曲解法义。加上有很多的精华都是要真修实证才能体悟到,若光从文字上去理解,极易产生误解。这就是阿含经被判为小乘经的重要原因。
    汉译的《长阿含经》,与巴利文五部中的“长部”相当。汉译的《别译杂阿含经》,与“相应部”的“有偈品”等相当。汉译的《杂阿含经》、《中阿含经》──二部,与“相应部”及“中部”相当。汉译的《增壹阿含经》,与“增支部”相当。
    《长阿含经》共二十二卷,后秦弘始十五年(413年)于长安由罽宾三藏沙门佛陀耶舍口诵,凉州沙门竺佛念译为汉文,秦国道士道含笔录。对《长阿含经》“长”意义有不同的理解,据《四分律》卷五十四、《五分律》卷三十、《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等载,是以长经的总集,故有此名;《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破诸外道,是为《长阿含》;《分别功德论》卷一则谓,长者,乃说久远之事,意即历劫而不绝。
    《中阿含经》六十卷,苻秦建元二十年(384年)由昙摩难提译出,东晋隆安二年(398年)瞿昙僧伽提婆重译。《中阿含经》的“中”指篇幅中等的圣教集(据《分别功德论》卷一)。
    《杂阿含经》五十卷,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394年-468年)在杨都祇洹寺口述,宝云传译汉文,慧观笔录。另有二十卷本《别译杂阿含经》,译者失传,译出的时间可能早于五十卷本。据《五分律》卷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所载,《增一阿含经》是依法数次第,自一法顺次增至第十一法而分类辑成,故称增一;据《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增一阿含》是佛陀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总集而成。
    《增一阿含经》又称《增壹阿含经》,五十一卷。最早由苻秦昙摩难提于建元二十年(384年)诵出,竺佛念翻译汉文,昙嵩笔录。东晋隆安二年(398年)瞿昙僧伽提婆重译。关于《杂阿含》名称的由来,据《五分律》卷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等所载,此经是佛陀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等讲说四圣谛、八圣道、十二因缘的教说,今集为第一部,称《杂阿含》。又据《摩诃僧祗律》卷三十二载,以汇集文句之杂者,故称《杂阿含》。另据《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杂阿含》是阐明诸禅定,为坐禅人所必修习法门。《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载,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故称《杂阿笈摩》(《杂阿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