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6.0版)

 成长相对论 2015-09-15

【本文是王竹立老师原创性学术论文,2013年12月18日公布1.0版,2013年12月31日公布2.0版,2014年1月23日公布3.0版,2014年2月15日公布4.0版,2014年3月13日公布5.0版,2014年4月23日公布6.0版。本文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2014年第5期5-11页。欢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竹立附记】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初探

王竹立

(中山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网络时代学习渠道多元、信息超载与知识碎片化使得学校教育变革需要新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文章介绍了新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四个关键词、关键环节、教学推进策略、注意事项、评价原则、适用范围和推广步骤等,并与建构主义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新建构主义;教学法;零存整取学习策略;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

一、           引言

自从笔者于2011年提出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来,已陆续发表了系列论文[1-5]。笔者认为新建构主义理论主要适用于指导网络时代的自发性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然而笔者也一直在进行将新建构主义理论用于指导学校内的正式学习的努力与尝试。首先在研究生教学中,指导学生采用零存整取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同时也发现一个问题:在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内,“零存”容易“整取”难。同学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碎片整合,但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知识创新,还比较困难。

笔者还在对中小学和大学调研过程中发现,教师面临着来着网络的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同学们学习他们不感兴趣或者已经懂了的东西,另一方面对他们自己根据兴趣爱好从网络上学来的东西却不屑一顾,还要阻止他们在课堂上使用电子设备,这就构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这个现象使我意识到,网络化学习已经“侵入”传统的教学领域,以往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现在已到了将新建构主义理论引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构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时候了!我立即将这一构想付诸行动,在研究生与本科教学中做了进一步尝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提出了“新建构主义教学法”。现整理成文,以就教于各位方家与同道,并希冀有更多的一线教师加入对这一新教学法的探索,使之更趋丰富与完善。 

二、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产生的时代背景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信息超载的时代。今天的知识表现出四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碎片化。我们通过网络或多种渠道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大多数时候是半成品,难以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第二,去中心化。今天的知识不再只是由少数专家学者权威发布的,而是由众多网民共同构建的。以维基百科为例,无数网民共同编撰的百科全书已经取代了由少数权威专家编撰的纸质百科全书。在学校,教师和教科书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互联网和社会化网络已经成为知识的重要来源。第三,生成性。今天的知识具有生成性特征,它像树木一样生长、成熟与凋亡,不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更新的,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第四,时效性。郑小军教授曾把一种新知识还没来得及被大众熟知就已经过时的现象称为“知识惰性化”,认为信息超载和碎片化加剧了知识的惰性化;关联主义创始人西蒙斯认为,今天的知识存在“半衰期”,网络时代知识的半衰期大幅缩短。[6]两者都说明今天的知识具有时效性,只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阶段有用。如果我们把知识看成一条河流,那么在河流最表层的知识就是时效性最短的知识,而河流的底层则是时效性较长的知识。如图1所示。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6.0版)

 

1 网络时代知识流分层图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教师试图像以往一样,依然在课堂上占据完全主导的地位已经非常困难,学校希望仍然按照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分门别类地教授学生也已经难以为继。正如西蒙斯所指出的那样,今天的知识不再是静态的层级与结构,而是动态的网络与生态。本文一开始时介绍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对网络的不同态度,正是这一矛盾与冲突的具体表现。

三、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基本理念

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网络时代学习面临两大挑战:一个是信息超载,一个是知识碎片化。为了应对这两大挑战,新建构主义强调要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即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根据个人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构建个性化的蛛网式知识结构;另一方面采用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来整合信息与知识碎片,实现知识内化乃至知识创新。新建构主义把网络视为虚拟的知识银行,主张通过与网络建立联系,来进行知识的建构与创造;认为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五大技能,即:教会学生如何搜索、教会学生如何选择、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教会学生如何交流、教会学生如何写作。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新建构主义教学法主张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自主学习;通过课堂上的分享与交流,选择大家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开展协作与探究,进一步深化学习;在老师的示范与指导下,逐渐实现知识碎片的加工与整合,最终实现知识创新。

四、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四个关键词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包含四个关键词,分别是分享、协作、探究和零存整取。下面逐一讨论。

1 分享 

分享是新建构主义教学法的第一步或第一个环节。网络时代,学生自发地或在教师引导下有意识地从网络和生活中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与知识,这些信息与知识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主动获取的。一般来说,这些信息与知识与学生的个人知识结构或面临的问题有一定关联,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学生愿意付出努力对这些信息和知识进行初步加工。教师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将他们获取的信息与知识与大家分享,并组成多个兴趣小组,或从其中挑选出大家共同感兴趣、并与教学目标相对一致或接近的内容,作为下一阶段学习和探究的主题或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分享本身就是网络时代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分享信息与知识的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对信息与知识进行内化、加工、改造和输出等环节。

        协作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主张的协作,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学生自愿组成不同的兴趣小组,进行个性化的交流与合作;一类是在全班共同学习的主题或内容选好之后,教师根据主题或内容的复杂程度,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协作学习。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协作学习,都需要经常对学习内容和进度进行进一步的分享和交流。主题或内容可以一个或多个,各小组之间可展开合作与竞争,以推动学习的进行。

        探究

对于没有现成或固定答案的开放性、综合性主题或内容,可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或探究性学习,以求得问题的解决。探究可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教师应提供帮助与指导。 

        零存整取

正如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的教学目标一样,零存整取并不是一个环节,而是新建构主义的教学目标。网络学习的碎片化导致学习的零散、不系统,学生很容易为这些信息与知识的碎片所困扰,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碎片进行有意识的整合,使之成为学生个人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最终实现知识创新。在分享、协作和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新建构主义零存整取学习策略[7],鼓励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知识之间的连通与重构,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并将这一点视为教学的最终目标。 

五、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关键环节

1 分享与交流

这一环节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程开始时,教师应该介绍新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和操作方法,与学生共同商讨学习主题;然后让学生围绕主题分享自己的已知与未知,并提出个人的学习愿景;接下来让学生根据相同或近似的愿景或兴趣进行配对或分组交流,进一步确定学习内容和计划。如果一次课不能完成,可以进行多次。之后则可根据学习的进度,选择合适的时机继续开展分享和交流。课程进行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进度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示范和引导。课程结束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协作与探究

这一环节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学生们围绕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新建构主义主张的协作与探究,是围绕建构个性化知识体系进行的,而不是为了完成某个学科的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因而更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非正式性。

        整合与重构

    整合是指学生将信息与知识碎片进行有机组合,并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对接,使新旧知识融为一体的过程;重构是指当信息与知识碎片无法按常规进行组合,或者与个体原有认知结构无法进行有效对接时,个体对信息与知识碎片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信息新知识,或主动改变原有认知结构,以与新信息新知识有机结合的创新过程。整合与重构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需要进行较长的积累与顿悟。笔者在新建构主义理论中提出的零存整取学习策略是实现整合与重构的最好方法,包容性思考是整合与重构的思维基础[9]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6.0版)

 

2.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的三个关键环节

上述三个环节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一个相互重叠、循环往复的过程。分享与交流带来协作与探究的问题,协作与探究过程中产生信息与知识的整合与重构,整合与重构又带来进一步的分享与交流,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螺旋式上升。(图2)

六、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的教学推进策略

在新建构主义教学法中,可以采取两种策略来推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1  逐级推进策略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采取三个步骤来逐级推进学习过程,分别是“说出”、“写出”和“做出”。 

①  说出  教师应要求学生用口头语言,在信息技术工具的辅助下,将自己获得的信息与知识完整地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这一过程不仅是新建构主义教学法中的必要环节,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媒体应用能力。

②  写出  新建构主义认为,写作对于零存整取式学习至关重要,写作即思考。这里写作是广义词,涵盖了零存整取的各种形式,既可以是文字的写作,也可以是图形图像的绘制和符号公式的推演,其目的是通过思维的抽象化和可视化,提高思维的效率。新建构主义的写作,包含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和创造性重构三个环节,不断改写是零存整取的关键。[8]

③  做出  “做出”既可以指完成一件完整的作品或产品,也可以指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做出是写出的深化或实现,是知识的应用或迁移过程。

通过不断让学生说出、写出和做出,逐级推进学习过程,循环往复,实现学习的螺旋式上升。

课程整合策略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并不排斥传统的课程教学,而主张与传统的课程相结合,利用传统课程的教学流程作为“线索”,引导学习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只不过这时候教学目标不再是传统的共同目标,而是个性化的个人目标;教学流程也不会完全按照事前制定的计划一成不变地进行,而可能随时转向或分流,以实现帮助学习者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实现知识创新的终极目标。传统的教学流程只是作为一个推进教学的策略而已,一方面可以使学习者的学习相对聚焦,另一方面可以在学习者的互相分享处于停滞状态时继续推进学习进程。如果说传统的课程是一个一环扣一环的线性过程,那么,新建构主义教学法主张的学习过程则更像一棵树,开始的时候有一个主干,在成长的中途会陆续发出分支,而主干则越来越小,逐渐演变成密密麻麻的细枝和树叶,最终结出累累的硕果。

七、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的评价原则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主张从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一个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分享和参与程度。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得越多、参与越积极、贡献越大,则评价越高。另一个是学生个性化知识体系的完成程度。这方面主要根据学生提交的作品、论文、报告、解决的问题等来进行评价,看其中是否呈现出个性化的系统知识体系。评价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行。

八、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要顺利实施,需要处理好下列几个关系。

    1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绝对控制者,也不是主讲者,而是分享者、示范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该是学习主题的专家和有经验的组织者。在开放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保障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的权力和时间,允许学生按照个人兴趣爱好或需要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鼓励学生将碎片化知识进行整合,实现零存整取的目标;在学生遇到困难、感到困惑的时候,教师应分享个人的网络学习经验,示范自己的碎片整合过程;在活动进展不顺利的时候,积极介入推动活动的顺利进行。新建构主义不赞成教师导而不教,而主张教师既导又教。对于已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讲授式的教学策略;对于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教师则应该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和探究。

2 个别学习与共同学习的关系

对于大家共同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应组织大家开展协作和探究;对于个别人或少数人感兴趣的内容,教师也应该允许他们自行研究,只要他们将自己的学习进展和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就可以了。新建构主义不主张所有学习者都达到某个共同的学习目标;新建构主义教学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帮助每一个学习者建构个性化知识体系。

3 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的关系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是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有机整合的新模式。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网络(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知识形成和流通的主要场所。知识来源于网络、形成于网络、流通于网络,教育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就是网络化。这里的网络不仅仅指互联网,不仅仅指物理的网络,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各种网络。尽管人类知识的最初来源是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和科学实验,但这些原始的信息与知识只有通过网络的流通才能更快地成形与完善,才能产生实际的价值。因此,新建构主义教学法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与知识,并与面对面学习交流有机结合起来。离开网络的学习与新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无关。具体来说,在课前应该鼓励学生围绕某一开放性主题,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在课中则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的所学,并发现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协作与探究;课后则继续借助网络来进行协作与探究式学习,以实现零存整取、构建个性化知识体系的目标。

九、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与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异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自主建构的结果;知识具有情境性与相对性。建构主义主张学习者应该在教师指导下,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自主、协作和探究性学习。激进建构主义完全排斥传递-接受式教学方法,而一味强调发现式教学方法。新建构主义既继承了建构主义的合理部分,又去除了其片面性部分。新建构主义主张“知识嫁接学说”,认为教育是一个知识嫁接体系和过程,模仿、背诵、强化练习和意义建构都是知识嫁接技术。个体知识分为三级结构,学习既包含由下至上的“发现”过程,也包含由上至下的“接受”过程,知识“嫁接”就是由上至下的学习与由下至上的学习进行“对接”的结果。网络时代,知识由“被嫁接”更多地向“自嫁接”方向转变。[10]

基于以上的认知,新建构主义教学法与建构主义教学法存在下列异同点(表一):

表一、新建构主义教学法与建构主义教学法之比较

比较项目

建构主义教学法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

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嫁接学说

关键词

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分享、协作、探究、零存整取

主要类型

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探究)性学习

基于网络和课堂的分享式学习,可采取多种方法和策略

学习内容

主要由教师确定

由学生自定或学生之间互相商定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建立以学科和专业为基础的系统化知识结构

帮助学生建立以个人兴趣和需要为中心的蛛网式知识结构和实现知识创新

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等

除建构主义教学策略之外,还包括讲授式教学策略、逐级推进教学策略、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等

教师角色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同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共同分享者、示范者和组织者

学生地位

学习主体

学习主体、学习分享者和自我责任人

学习评价

基于单一学科和跨学科的标准化评价与多元性评价

基于个人贡献和系统化成果的个性化评价

适用范围

适合基于课程和学科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和自制力有较高要求

适合开放性、综合性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动机及自制力有较高要求

十、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与翻转课堂的异同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又翻译为“反转课堂”或“颠倒教室”。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也让处于课程教学改革胶着状态的人们看到了课堂改革的新希望。[11]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与翻转课堂在流程上有某种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兹列表比较如下(表二)。

表二、新建构主义教学法与翻转课堂教学法之比较

比较项目

翻转课堂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

课前

学生自学教师指定的教学视频和相关内容

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途径进行自主学习,学习主题可由教师和同学们共同商定,具体内容由学生自定

课中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交流讨论或进行作业练习

学生以全班或小组形式向同学分享自己学到的东西,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大家结成兴趣小组或选出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安排下阶段协作或探究式学习

课后

学生开始新一轮的视频及相关内容学习

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继续开展网络或其他形式学习,同时以说出、写出、做出等方式提升知识与能力,实现碎片整合

目标

提高学习效率,促进知识内化

引导学生通过零存整取方式建构个性化知识体系,实现知识创新

评价

以学科目标为主进行统一评价

以个人目标为主进行个性化评价

适用范围

各学科教学,要求学生有自学能力和自制力

适合开放性、综合性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动机及自制力有较高要求

 

十一、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的适用范围和推广步骤

新建构主义教学法是网络时代教育教学的新型模式,现阶段适合于开放性、综合性课程的教学。分科而学、培养专业化人才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主流教学模式。但网络时代对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会日益增大,新建构主义教学法也将日益受到重视和推广。目前可先在下列领域进行试验和推广。

        各专业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研究生教学;

        在人文社会科学类大学本科教学中,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作为补充和辅助教学模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科学实践课和校本课程;

        企业的在职培训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将逐渐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8][9]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1-18.

[2]王竹立.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1,(5):34-40.

[3]王竹立.新建构主义与知识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2,(2):36-43.

[4]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理论体系与创新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2,(6):3-10.

[5][7]王竹立.零存整取:网络时代的学习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3.(3):37-43.

[6]G·西蒙斯著,詹青龙译.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M].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4.

[10]王竹立.知识嫁接学说: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教学理论[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 (1):33-39.

[11]翻转课堂.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8z0WRMIdOOcMHEl2m3AoGOvWcPaTvUi57fsrmwpbvsHitI3HUlh4dDCoaGP1D7W3l-1xwdOtOwSP5h-EZTUA0_,[2014-4-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