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蜿蜒百里的鸣条岗西端,坐落着全国闻名的舜帝陵庙。对此,许多文人墨客曾著文褒赞。明人相宗皋写道:“观庙之形胜,北枕孤峰,涑水之波涛绕于后;南对条山,鹾海之盐花献于前。右缠黄河玉带,妫油厘降之风犹存;左拱香山瑶台,历山耕稼之迹如故。”
其地理环境可谓形胜壮美。舜,姓姚,名重华,因其祖先曾封于虞(今永济市虞乡镇),故史称虞舜。舜是传说中我国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传说舜年幼
丧母,经常受后母虐待和父亲的棒打。但他却以孝悌而闻名天下。后受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并将其女娥皇、女英婚配与舜。舜举贤任能,举荐“八恺”、“八
元”著称的苍舒等十六人辅佐尧帝,除去鲧、共工、颧兜、三苗等恶人,使天下大治。尧死后,舜即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特别是命禹治平水患,
使民安居乐业。故受万民拥戴。死后葬于鸣条岗。
舜帝,作为华夏“三皇五帝”之一、虽历5000年时光之剥蚀,但其传统道德之精髓,在华夏子孙的心目中依然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辉。舜帝陵位于运城市西北的鸣条岗上,是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舜帝陵冢启于禹时,舜帝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是景区内建
造早、规模大,最具影响力的文物古迹。其本身蕴涵的历史、文化、美学、风土人情、建筑工艺等文化内涵,亦十分丰厚,弥足珍贵。孟子《离娄下》中曾经记载:
“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



彩虹门是整个景区的大门,相传舜帝的母亲握登,外出遇见彩虹感应而怀孕生下舜帝。所以传说舜帝就是彩虹的化身,因此在舜帝陵景区大门的上方特设一道七彩长虹。


石牌坊系清嘉庆年间建筑,已毁,现在的石牌坊是利用残存石额和横额残碑修复的。




中间为神道,长约1000米。神道西边有一片桃林,称做桃坞,寓意着舜的出生地姚墟村桃林。



舜帝手抚五弦琴吟“南风歌”雕像,为
花岗岩材质,高五点一八米,整个雕像具有山的气势与宏伟,反映了华夏子孙对虞舜圣帝的尊崇爱戴,对虞舜文化的高山仰止。在雕像两侧有两根华表。华表最早缘
于尧帝时代的诽谤木,设于交通要道之处,要广大人民群众在上面书写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到了汉代,发展为道路标志,明清时发展成为建筑装饰。在这里设立华
表,是帝王皇权的象征。
     
相传这两组柏树是大禹亲手为舜帝所植,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并且它们均为“活柏抱死柏”。


月台建在1.12米的台基之上,月台栏板两边雕刻了一百幅中国古代孝子的故事,称为《百孝图》。月台是每年祭祀舜帝的活动场所。月台中央放置的铜香炉长4.2米,象征着四千两百多年来中华儿女永远怀念舜帝,高112厘米象征舜帝高寿112岁。



陵庙山门是拜谒舜帝陵庙的第一道大门,一座两层建筑。是在原址上重新恢复的仿清建筑。山门匾额上的“舜帝陵庙”四个大字是中国书法家沈鹏所书。山门对联:“此是鸣条岗,春露秋霜怀复旦;谩言苍梧驾,尧天舜日睹重华”。联意是:这里是鸣条岗,对祖先的岁时祭祀,人们从白天到黑夜时时都在怀念着舜帝。湖南的苍梧山上舜帝驾崩的说法是错的,太平盛世,人们都来鸣条岗瞻仰舜帝重华。

从古柏到山门共设有四十九级台阶,四十九级台阶喻意着舜帝继尧位之后在位四十九年,《竹书纪年》上这样记载“舜帝四十九年居于鸣条,五十年帝陟”。

步入山门可以登楼览胜景,击鼓报平安。门上楼阁是舜帝陵的最高处,南可尽览景区全景,遥望盐池、中条山,将陵园、皇城尽收眼底,远眺涑水孤峰,北可迎南来熏风,擂平安鼓,报平安福。




   由于舜帝的德品高尚,所以舜帝陵以及这一片土地上的人民为此崇尚“德孝文化”。
 
月台后的献殿,建于元代。穿过献殿便是享厅,享厅为清代建筑。牌匾的内容为“陟方之所”。

穿过享厅,便见到砖砌的方形墓冢,陵高3米,周围51米。陵前嵌有邢其任书写的“有虞帝舜陵”石碑,旁立“有虞氏陵”石碣一块。陵冢上槐相交翠,郁郁葱葱。

舜是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中华民族始祖之一,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传说姓姚,名重华,字都君。出生地在诸城。受尧的“禅让”为有虞氏首领。尊号有:帝舜(舜帝)、大舜、虞舜。目前我国舜帝陵主要有山西运城和湖南宁远两个地方。据《史记·五帝本经》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悟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传说她的二位妃子娥皇、女英听到噩耗后便来寻找,他们日夜不停的哭泣,眼泪洒落在竹上,留下斑斑泪迹,由此有了斑竹(湘妃竹)。据传说舜帝是为黎民百姓操劳过度成疾而逝的。所以九嶷山一带的人民非常怀念他,为他修陵筑庙,隆重祭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