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T】看一眼少一眼!中国建筑中的礼仪

 来来永胜 2015-09-15



中国是礼仪之邦,其实礼仪不只体现在文化中,建筑中也蕴含着很多礼仪。 而提到建筑礼仪,就不能略过盛世唐朝。 唐朝文化生活的兴盛与强大的经济基础,使这一时期的建筑无论是从文化内涵还是工艺格局上都进入到一个登封造极的时期。



(盛唐)莫高窟148窟,梁柱栱刷朱 栱端刷白,其余则青绿相间,重楣之间绿白相间,黑白雁齿板


美国大都会美术馆所藏唐朝《宫宴图》取全景俯瞰角度,建筑中的“三进”庭院重重尽现


在古代中国,“礼”在建筑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产生了一系列礼制建筑,例如坛、宗庙、社稷、明堂、辟雍等。


从整体风格上来说,唐朝建筑对于“礼”的重视是空前的。从长安城的平面设计来看,整个都城的边长设计为九里,整个都城呈规整的方形,边长与都城形态的确立,同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方形的建筑能够使统治者有居于中宫的尊严。


唐朝的建筑承袭了汉朝时期的合院式建筑,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当时的建筑格局多是老北京四合院式的三进院落,第一进院是垂花门之前由倒座房所居的窄院,旧时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即指此垂花门。第二进院是厢房、正房、游廊组成,第三进院为正房后的后罩房,连通第二和第三进院。


中式窗棂 来自于龙湖·颐和原著


唐朝建筑的影响或多或少延续到了今天,优秀的建筑师总会从古代的遗风中寻求突破。当代建筑中,将独特性和传承性融于一体的龙湖原著系都能体现古建筑的礼仪感。位于颐和园东面50米的颐和原著尚且保存了类似唐朝风骨的建筑。12年的努力后,在这块绝版不可复制的地带上,拔地而起的原著不仅沿袭了盛唐时期大坡屋顶的建筑特色,代表传统富贵吉祥寓意的雕梁画栋也镶嵌其间,同时将围合院落自然巧妙融于立体别墅体制,再现了古时层层礼序递进不同的仪式感。身处其间,或许能感受到唐风今犹在。


龙湖·颐和原著


如果说颐和原著将唐风建筑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能不提的还有历经数年时间发展的双珑原著。古时为了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入口,会在大门之内的迎门处设照壁,当人们在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迭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刻在上面的吉辞颂语。

颐和园东面50米处的“龙湖·颐和原著”


斗拱细节 龙湖·颐和原著


双珑原著按照古已有之的三进院落式格局,增添迎水照壁,组团照壁,门庭照壁,承袭了古建筑中的礼序层次和递进思想。三进照壁,三重门第礼序,为空间塑造出礼仪之感。


迎水照壁 龙湖·双珑原著


迎水照壁也讲求了空间的东方哲学,通过社区的回字设计、龙型水系、高大乔木演绎出东方空间的分割美学,依传统北方园林造园中“障景”之术循序而立,为空间塑造出礼仪之感,同时避免私邸为外人一眼望尽。

龙湖·双珑原著内的照壁图


除了颐和原著、双珑原著,2015年4月9日刚刚全球亮相的西宸原著同样讲究细节之精和传承之美,有着中国古建筑的气韵之美,又不失当代之风。这样匠心独运的建筑细节和礼仪感能够沿袭至今,无疑有传承之美。可见盛唐文化对中华建筑影响深远。


建筑细节中的这种“礼”也是中国深厚历史文化的沉淀与基础,是我们了解中国古建筑文化底蕴的有利途径。


(唐朝)保国寺大殿斗拱



来源:前线,作者:缘路,本刊有精简和文字调整。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