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 次日,新三板全国扩容与制度完善方案正式出台。 这不会是一个巧合。新三板扩容一事早有酝酿,且重要性非比寻常——紧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显然是一个绝佳时机。 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而言,新三板扩容将是“点睛之笔”。因为新三板的价值不止于为一大批创新型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一个强大的新三板,还能够有效增加中国资本市场运行的弹性,并打通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中的多个“关节”。 理想的资本市场中,不同层次的市场服务不同的公司,整体上形成一个体系健全、相互联系的“梯级市场”——上市公司能够依照自身的规模和需求,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并在各层次的市场中顺畅上下、进退。证券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也能够得以发挥。 然而反观眼前的中国市场,想上市的上不去,该退市的不肯退;中小板公司“非中小”,创业板公司“不创业”;IPO造假事件频出,ST公司轮番爆炒;……本应顺畅的市场机制几乎是一团乱麻。 多年来,市场一直寄望监管层通过新股发行制度和退市制度的不断改革来革除痼疾。 然而,上述种种问题根源于场内市场对上市资源承接力不足,以及退市制度执行不力导致的价值体系扭曲等系统性缺陷,并非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简单改革能够解决。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国内上市资源极其充沛,但场内市场上市名额又极为有限。巨大的发行压力下,监管层只能够通过抬高板块门槛的方式来取舍上市资源。结果“创业板搞成了创业成功板”,“超募的小公司撑个半死,拼不上市的则嗷嗷待哺”,就是这一现状的真实写照。 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场外交易市场,让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得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资金支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所在。 新三板代表的场外市场就将成为这样一片能够接纳百川的汪洋大海。 从美国经验看,其全国的证券交易只有29%在交易所进行,70%在规模更大的场外市场实现。 有业内人士预计,只要国家政策持续支持,不出三五年,新三板的挂牌企业数量将超过主板各个板块挂牌公司之和。中国资本市场对上市资源的承接能力也将翻倍增长。 相比入市问题,退市政策形同虚设更可谓中国资本市场的“头号痼疾”。 近十年来,A股市场没有一家公司正常退市。大量连续亏损、披星戴帽的“ST”僵尸公司活跃在市场中。在海外市场,这是不可想象的。 市场各方不断呼吁退市制度真正发挥作用,监管层被指在退市中顾虑太多。然而,监管者更是心如明镜:确实,这些年连续亏损的公司不退市是很大的问题,但不能不说,拥护退市的人抱持的都是“隔岸观火”的心态——都觉退市这种“倒霉事”轮不到自己。未来真要哪家公司退市了,其投资者要血本无归、承受真金白银损失时,他甚至会豁出命去找政府、找监管层,说上市公司亏损是公司的问题,有问题就该只惩罚上市公司而不是用退市来惩治股民。 这是一个社会现实,是在中国社会当前的发展和认识阶段必然面对的问题。监管一蹴而就,必然会招来很多社会问题。 好在,新三板来了。 按照证监会统一安排,新三板将为“两网”公司及退市公司设置单独交易板块,以维护市场秩序,实现平稳过渡。如此,未来退市公司能转至新三板继续交易。 虽然只剩下渺茫的希望,但投资者不至于瞬间血本无归。这一举措将大大增加中国股市运行弹性。在维稳的同时,能够推动中国股市向“能上能下”的双车道运行迈开一大步。曲瑞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