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华:语文课堂:教材的教学取舍策略

 江山携手 2015-09-16

在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过程中,面对每一个模块的语文教材,许多语文老师都有同样的感慨,那就是:教学内容多了,课堂时间紧了。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是新课程改革中碰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实践矛盾,这一矛盾常使许多语文课堂没有焕发出新课程应有的光彩和活力。任何一节课,主要的问题有两个,即“教什么”和“怎么教”。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老师热衷于修正自己“怎么教”这一问题,忙于学习和探讨自己课堂上的行为、技巧、方式和方法等,结果是课堂变活了,但教学效果却并不见佳。反思这一情况,我想,问题的症结在于许多老师回避了另外一个教学核心问题:教什么。“教什么”是“怎么教”的实践前提,只有充分认识到每一堂课应该教什么,我们才有可能深入去探究该怎么教。

教什么,这就是教学的取舍问题,是课堂教学智慧的一个重要表征。教学的取舍在本质上决定着课堂的效率和质量,而取舍的能力集中代表着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眼光和水平。在新课程的必修课教学中,要在2.25个学期的时间里,完成必修1至必修5共五本书的教学内容,应该教些什么,显然是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下面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就新课程下语文教材的教学取舍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教学取舍的现实必要性

取舍是教师施教的一门艺术,解决教材“教什么”的问题,从实践的微观层面上来说,它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展开,还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效;从社会的宏观层面来说,它还关系到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成败。

在语文教育中,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是相关但又有着重要区别的三个层面。在语文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语文教材内容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材内容只有经过教师的取舍之后,方能过滤成课堂上的语文教学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堂并不是“教教材”,而是“教取舍之后的教材”。取舍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施教主体性,而作为一个伴随着新课程共同成长的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取舍水平,是实施新课程的必然要求。为什么要强调教材的教学取舍功能,这是由语文教育的特点、课堂教学实际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所决定的。

1、教点的多样性。

教点(教材的教学点,下同)的多样性是语文的一个重要特征。当前的语文教育,阅读教学依然是语文课堂的重头戏。一篇文情并茂、内涵丰富的文章,一旦成为教学的对象,它就具有了教学的意义和价值,而所谓的教学意义和价值,乃是一种没有统一规定的不确切内容,这就是文章的特点,也是课堂的特点。语文教师面对一篇课文,只能依据自己对语文及课程标准的理解作出自己的教学主张:教什么或不教什么。当然这种主张可能会大致相同,但也可能完全不一样,俗话说“一样米,百种人”,套用此语,我们也可以说“一篇文,百种教”,这就是教点的多样性。而教点的多样性,必然带来教学的取舍问题。

2、教时的限制性。

教时(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下同)一般是40分钟或45分钟,这是课堂时间的客观事实。人们从事某些活动,必然置于一定的时间内,活动存在于时间中;而在一定的时间内,人们只能完成某些活动量,活动受制于时间。根据这一生活原理,教学活动只能在课堂时间中进行,而在有限课堂教时中,我们只能进行一定量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量与教时的矛盾,促使我们不可能无止境无限制地教各种内容。换句话说,我们必须选择某些教学内容进行上课。因此,教时的限制性要求我们进行教学取舍。

3、教学的有效性。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时都是有限度的,在时间一定的前提下,教学的取舍就直接关系到整节课的教学成效。一节课不可能什么都讲,教学内容的泛化,必然导致教学视野的空旷和教学聚焦的散光,这样的课堂必然是低效的。一节课有时就像一场战争,受到时间的规定和空间的限制,最好的策略就是集中优势兵力,突破一点。一节课也不能乱讲,否则就容易买椟还珠,拣了芝麻而丢了冬瓜,导致课堂低效甚至负效。由此可见,教学的有效取舍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二)教学取舍的实施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教材中的教学取舍环节,就是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重要展示平台。之所以会出现“教学内容多了,课堂时间紧了”教学感慨,我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老师没有处理好教学取舍这一环节,没有在新课程理念的昭示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施教主体性。

既然教学取舍在课堂教学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面对教材,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教学的取舍呢?笔者认为,可以运用以下四个策略来解决。

1、捕捉文本亮点,寻求教学突破口。

高中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我们知道,不同体裁的文章,具有不同的文章风格;同一体裁的文章,也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可以说每篇文章的思想意义、情感价值、语言风格、探究空间等都不是一样的。作为一个教学文本,教师应该深入解读和领悟文章,努力捕捉文本的亮点,从而寻求到最佳教学点来展开教学,从而更好地发挥文本的教学意义和价值,而这正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所强调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

比如王蒙的《善良》(粤教版必修4),这是议论文单元里的基本篇目,我们可以从文体着眼,以文章为范例,以议论文要素为框架,进行议论文教学;我们也可以从思想教育着眼,从文章观点出发,进行“善良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水平;我们甚至还可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分列不同的学习目标进行教学。语文是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一篇文章的教点是多样性的,那么在有限的40分钟内进行教学,本文应该取什么,舍什么呢?这就需要从分析文本的特点出发,找到文本的亮点。

《善良》可以视为王蒙的一篇议论性随笔,文章从现实中人们的善良观(“善良……过时”、“善良即愚蠢”)出发,提出自己的疑问与思考,并试图在思辩上宣扬一个老话题:抑恶扬善。事实上文章也确实表达出了这种价值观念,它没有过多的说教味道,而是借助独有的“王蒙式语言”强有力地弘扬了“善良”的力量、属性、内涵、结果等正义的一面,在这样丰富精彩、富有感染力和张力的语言中,读者很容易在阅读之中被其折服。我认为这就是这篇文章的重要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从语言学习着眼,理解、欣赏、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至于议论文的论证知识可以借助其他较好的文本来完成,而“善良教育”在语言品味中就能自然而然得到体现。这样下来,我们就捕捉到了文本的亮点,从而寻求到了教学的突破口。

2、把握学生特征,一切从实际出发。

语文是一门模糊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也具有模糊的特点,一篇文章放在初一还是高三,大体上没有严格的界限。一些课例表明,简单的《静夜诗》高二学生可以学,深奥的《人生的境界》初一学生也可以学,只是要浅文深讲,难文易讲而已,而做好这一点的关键是必须以学生的实际为根本,这就是“因材施教”,“材”就是学生的实际状况。

我们知道,教学一旦脱离学生的实际,就将变得没有意义,把握学生特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进行教学取舍的另一个重要视角。学生的特征一般来说包括学生的身心特点、思维方式、情感特征、兴趣爱好、学习习惯以及发展空间等。在整体把握学生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则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也让课堂教学更加有用和有效。

比如屈原的《离骚(节选)》(粤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新课程指出:“(学生要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我们知道,屈原的《离骚(节选)》并不是一篇浅易文言文,因此它的教学取舍就应该与同一单元的《〈诗经〉两首》、《孔雀东南飞(并序)》和《汉魏晋诗三首》不一样,应该把文章句意的梳理和把握作为主要突破口,而不应该架空文章内容空谈屈原的高尚情操和崇高人格。为什么要作这样取舍呢?我们知道,刚刚升上高一的学生,其文言基础并不十分牢固,文言语感并不很强,在这种情况下阅读《离骚》,显然是有很大的障碍,是学生自学所难以解决的。当然,我们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自行去梳理和阅读,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还是有可能实现的,但这样就会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文言文需不需要串讲,该作怎样的教学取舍,不能搞一刀切,而要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定。

3、着眼课文价值,选取核心教学点。

一篇文章一般有三种意义:作者意义、读者意义和教学意义。一个文本一旦进入课堂,它就具有了学习的内容并可发挥其教学上的意义和价值。一篇文章可以言说的层面是很多的,但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找到其能凸现教学价值的那个层面;一篇文章具有教学价值的层面也是很多的,教学取舍的任务就是要选取具有核心教学价值的教学点。着眼教学价值,选取核心教学点,是我们的课堂避免陷入虚无空间而无所事事低质低效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也是我们进行教学取舍的一个重要思考角度。

比如《差别》(粤教版必修3),这是一篇典型的微型小说,全文仅562字,堪称袖珍文章。本文故事其实很简单,读完此文,高一的学生应当很容易明白这其中的差别,但真要表达出来,可能尚是件难事,这就是“意会”而难于“言传”阅读困境,至于深层性地解读文本,则更不容易了。而这恰恰是核心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因此教学取舍既要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扣紧生活;又要跳出文本,感悟生活,并能从生活的实际着眼,领悟“差别”的含义。

也许,我们还会考虑从微型小说这一体裁出发,研究微型小说的艺术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小说技术的理解和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或者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中心,引导学生去分析、探讨和概括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教学取舍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相比之下,把本文作为生活的一个视角,以此来管窥人际、人情、人道乃至人生,让学生获得一些心灵的阳光和人生的启迪,更深层地理解“差别”和“差别背后的东西”,显得更富有价值和意义。

4、展示教师个性,充分发挥好优势。

受性格或经验的影响,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当这种特点和个性变得稳定和成熟时,它就成了教师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风格即人。有的老师激情彭湃,有的老师冷静沉稳,有的老师诙谐活泼,这是课堂千姿百态的内核因素,从课程资源的角度讲,这就是课堂上难以共享和借鉴的教师资源。因此,我们每个教师应该珍视和利用好自身的教学优势,正如高中语文新课程中所讲的“教师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在进行教学取舍时,我们有必要将视角投向自身,尽可能根据自身的个性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内容和方式来教学,而不是无视自我循规蹈矩地开展教学。许多事实证明,当我们选取适合自己发挥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时,课堂气氛往往会更活跃,师生对话往往会更具活力,而教学往往也会更成功、更有效。

比如,在上《赤壁怀古》(粤教版必修3)一课时,笔者就充分发挥了自己善于抒情和朗诵的优势,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营造课堂的氛围,通过自己富有诗情画意和哲理的启发语句,引导学生逐步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结果整节课下来,课堂高潮迭起,学生在我的带动下,也披情入文,朗读时抑扬顿挫,回答时则妙语连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这样的教学优势,则这节课就未必要这样处理,而可改由学生探究或对话赏读。这就是说,在教材的取舍问题上,我们教师还要考虑的一点就是尽可能展示教师个性,充分发挥好自身的教学优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