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个心理学经济学研究告诉你:时间都去哪了!!

 ZMXXX995 2015-09-16

唧唧堂研究人Sharken 和 FENG 为大家带来三个研究:

1. 为什么我们总是忘记今天是星期几? 一周不同日子对我们的不同心理意义。

2. 时间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和美女聊天时时间过得特别快!

3. 精神分裂患者特别的时间体验。

为什么我们总是忘记今天是星期几? 
编译:Sharken

大概每个人都犯过这样的懵 “今天是周几”?特别是在工作周(Weekday, 周一到周五那几天)中间的那几天里,这样的犯懵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近日,一些研究者试图弄清我们为什么总会记不住今天是礼拜几。 他们发现正是一周七天这种时间循环模式,对认知过程施加了某些影响,才使得我们经常弄混今天的日期,这项研究已于近日发表在《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

来自英国林肯大学心理学院的大卫·爱丽丝(David Ellis)博士表示,“自打我们出生始,就习惯了日子按照一周七天这种模式循环往复,而这种重复又使得人们赋予七天中的每一天以不同的‘性格’”。爱丽丝博士同时也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

前人的研究指出,一周中的不同日子会对我们的行为施加不同影响。比方说,医疗预约如果安排在周一的话,就会比安排在周五不容易忘记。这是因为一周中的日子越往后面走,忘记约会的可能性就越大。尽管如此,爱丽丝博士还是在文中提醒了我们 “这并不意味着周一和周五有本质区别,相反它们只是一个连续体上的两个维度”。

在这项新近研究中,爱丽丝博士和她的同事们试图解开七天循环(weekly 7-day)和我们的认知功能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了回答好这个问题,他们先从研究工作周中的五天各有什么心理意义入手。

研究者要求被试用一些词汇分别形容周一到周五的每一天。结果发现,周一和周五这两个日子对人们的心理意义最大。在谈到周一时,大部分被试都给出了“无聊”“疲惫”之类的词汇,而周五则是“自由”“聚会”。这说明周一是和消极意义联系在一块,而周五则和积极意义绑在一块。

然而,周二、周三和周四则没有那么多心理意义,这几个日子肩负更少的“事情”,也没那么突出,因此在这几天中人们才容易犯懵 “今天是周几”?

除此之外,研究者在实验中还做了一个小测试,来看看被试正确反应今天是周几的速度有多快。结果正如研究者预期:被试正确回答今天是周一或周五的速度要比正确回答今天是周三快两倍以上。每周中间的那些日子在语言中出现的频率也要比周一和周五低。

研究者指出如果人们在“今天是周几”上面犯傻了,那么今天很可能是每周中间的那几个日子,也即周二、周三或者周四。正如爱丽丝博士指出的那样,“事实上,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试表示根本不知道‘今天是周几’,这种困惑在周二、周三和周四中最为普遍。这些反映了在每周中间的那几个日子里,人们的感受很容易沉浸在其他日子中。”

爱丽斯博士还表示,这项研究说明时间循环模型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甚至是人为设定的时间模式也会如此。

另外,文化因素也能有效解释这些结果。该文合作者、英国约克大学心理系罗伯·詹金斯(Rob Jenkins)博士就指出:“每周中间的那几个日子携带很少的心理意义,可能和这些日子在语言中出现的频率有关——在语言中出现的频率越低,能够和意义联系起来的机会也就越少。比方说,现在的流行歌曲经常使用‘周一’‘周五’这些字眼,而剩下的日子就很少用到,因此周一和周五就容易在我们的头脑中建立连接,也就会容易被想起来。”

詹金斯博士还进一步扩展了这项研究的应用价值,如果我们的风险偏好或是容忍度也随着每周不同日子变化的话,那么我们的结果将会对个人行为和心理测量研究大有裨益。

在文章最后,作者们对整个实验做了小小的总结,“之前的研究已经发现自然形成的时间循环模式(例如天、月、年)会影响人们的认知过程,而我们的研究则进一步证实人为设定的时间模式,同样也会改变人们的思考方式。”

论文原文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Weekdays

David A. Ellis, Richard Wiseman, Rob Jenkins

August 19, 2015, Plos One

http://journals./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34555

时间的价值是什么
编译:FENG
3个心理学经济学研究告诉你:时间都去哪了!! - shengge - 我的博客

爱因斯坦曾就“什么是相对论”这一问题做出了有趣的回答:当你和一位美女聊天的时候你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而当你坐到一火炉旁的时候,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这就是相对论。这是一个物理学家对于时间问题的思考,那么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讲,时间的相对性价值有体现在何处呢?

近期,研究人员Anouk Festjens, Chris Janiszewski在《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期刊上发表了《The Value of Time》一文,就针对于时间的价值问题做出了探讨。

时间资源不同于其他诸如矿产资源,资金资源或是社会资源,它的使用不需要借助外来提供的机会,而是完全有自己所掌握的。同时,这一区别显示在了效用的偏好上。根据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资源在每一额外单位增加的过程中,其单位效用将会呈递减状态。

而研究表明,也许时间资源有可能并不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就是说,时间的价值与人对其的效用偏好主要体现在行为主体将单位时间运用在什么样的活动与行为中。

1个小时的时间的价值要大于30分钟的价值,因为更长的时间可以包含更多的有意义行为在里面,其他资源在使用方面可以依据人的效用偏好进行有条件的储藏与使用,以使得满足人本身使用该资源的最大化效用,而时间的特殊性就在于,其不能储存的特质决定了其拥有与其他资源不同的效用偏好。

那么,事实与理论相悖,究竟是经典理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起作用还是经验事实的结果更为可信?

作者设计并使用了4个实验来求证这一问题。

其中,第一个实验用于证明,时长的不同将决定人们对于其效用偏好的改变。作者选取400位受试者采取“量值估计”的方法,将选择时长分为:5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与120分钟,通过询问调研的方式,向受试者询问时长与其产生的效用的数量关系来确定其对于时间的效用偏好。结果得出,在短时间内,受试者展现出了边际效用递减的时间效用偏好;而在“合适的、中期的”时长中,其将呈现出边际效用递增的时间效用偏好。

第二个试验目的旨在测算不同时长所产生的效用来判断时间的效用偏好问题。受试者将被以两个问题进行呈现:“假设在一天内,你可以选择增加时长也可以选择减少时长,你将会如何选择?”、“假设在你的生命中你可以选择增加延续也可以缩短,你将会如何选择?”。同样通过向受试者询问调研的方式来确定其时间效用的偏好。结果,在有效的特定实验中,可以得出,当时间受损时,显著性的结果将表明,人们对其的边际负效用将会增加,而这符合在实验一中的合适时长内的情况,即对于时间的边际效用的递增。

前两个实验设计都反映了人们对于时间的边际效用递增的现象反应,那么是否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况产生?研究者在实验3与实验4中给出了答案。

在实验三中,研究者改良了实验1与实验2的程序,增加了可选择性时长与降低了时长的报酬支付费用,重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当时间充分富余时,人们对时间的效用偏好将修改为边际效用递减,以此来达到其效用最大化。同时,试验中额外还得出了另一个有意义的结论:当人们看到某段时间内能实现某些潜在收益时,又将会产生边际效用递增的趋势。这说明,时间的效用价值不只是体现在时长的安排上,也可能体现在其内质改变的过程。

在实验四中,研究者针对210名受试者来确定时间的分割性对于效用的影响。在三个子实验中,以其中一个实验设计为例,研究者向受试者询问,“你是愿意在一个试验中花费30分钟去完成它,还是愿意在3个试验中,以每个实验花费10分钟的方式去完成它?”通过该实验的研究表明,相对于分散的“碎片化”时间来讲,人们更偏好于“整块”的时间去做某件事。而对于“浪费”时间而言,人们在浪费“碎片”的零散时间所产生的负效用却要小于浪费“一大段”时间所产生的负效用。

整个文章表明,人们对于时间的效用偏好要根据不同时长来确定到底是“边际效用递增”还是“边际效用递减”,从结果来看,在“合适的”时间之内,人们对于时间的偏好应该倾向于边际递增。增加单位时间的效用会增加,而失去单位时间的负效用也会增加。即如同与美女聊天,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中总感到时间的飞逝。而在“漫长的”时间中,人们则会倾向于产生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况,增加单位时间则效用会减少,而失去单位时间的同时,负效用也会降低。这时,就如同“坐在火炉旁”一样,感觉到无聊与厌烦。

3个心理学经济学研究告诉你:时间都去哪了!! - shengge - 我的博客
 

笔者认为,该研究对于现实生活确实有着准确的理论描述与指导意义。在平时生活中,当你和美女聊天的过程中你总是希望时光你慢慢走,恋爱的时光总是美好的。而到了两人真正在一起的时候反而会产生所谓“找不到当时的感觉”,“失去了激情”,这有可能就是来源于对时间效用偏好改变的问题。当你该学习的时候却在打游戏,比如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笔者自己身上(像上一个例子的情况就不会发生在笔者身上,它常给我带来的都是10000点伤害...),这时在短时间内,你会为你的这种错误选择而感到内疚与痛心不已,随着时间流逝或者伴随这种情况的次数的增加,你的这种负罪感就会大大降低,同样也是说明了对于时间的效用偏好改变这个道理。

论文原文

The value of Time

Anouk Festjens, Chris Janiszewski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8 May 2015

http://jcr./content/early/2015/05/28/jcr.ucv021

精神分裂者另类的时间体验
编译:Sharken

3个心理学经济学研究告诉你:时间都去哪了!! - shengge - 我的博客

photo by Rishikeshan Pangushan

如何体验时间、空间、身体,以及它们的变式,是我们打开心理疾病之谜的钥匙,也有助于心理工作者完善相关心理疾患的诊断标准,建立统一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分类。意大利邓南遮大学(University “ G. D’ Annunzio”)的乔瓦尼·斯坦盖里尼(Giovanni Stanghellini)教授和他的同事就颇为关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异常时间体验(abnormal time experience, ATE),他们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时间体验是一种碎片化知觉,该文已发表在期刊《精神分裂症公告》(Schizophrenia Bulletin)上。

研究者采用协商一致的定性研究(CQR)方法,对某医院中550名患者在过去15年内留下来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其中的109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7名重度抑郁症患者至少存在一种ATE。而且ATE在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55%)中的出现比例要远高于慢性精神分裂症(13%)患者。

临床上通常认为时间的体验存在三种模式:碎片化、时间速度以及时间意义。这项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时间体验的主要特征是碎片化知觉,也就是时间变得支离破碎,具体包括四个小类别:

  1. 时间流破碎(disruption of time flowing):患者会感觉时间变成一块块碎片,胡塞尔现象学意义上的时间成分(滞留、印象、成分)也成了碎片,总之世界变成了一连串照片。

  2. 昨日重现(déjà vu/vecu):患者感觉去的地方,经历的人物和情境都像是曾经发生过的一样。

  3. 关于自己的预感(premonitions about oneself):患者会认为有些时间将要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自己正在做某些事情。

  4. 关于外部的预感(premonitions about the external world):患者会认为在外部世界中将要发生某些事情。

斯坦盖里尼教授认为准确弄清ATE的特征,对重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世界十分重要。这项研究就是以患者的恢复实践为中心,因为它试着站在患者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且还解释清楚了患者的主观体验。总之,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延续这一思路继续开展下去。

论文原文

abnormal time experience in persons with schizophrenia

Stanghellini G, Ballerini M, Presenza S, Mancini M, Raballo A, & Blasi S, et al.

Schizophrenia bulletin.2015

http://schizophreniabulletin./content/early/2015/05/04/schbul.sbv052.abstrac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