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婴里前、后胡同,以及育婴里一条、二条、三条,均衍生于育婴里,这六条胡同都集中在新开河以北的志成道北侧,也可以说是一组胡同群了,都是因20世纪初慈善组织育婴堂迁于此而得名。 天津的育婴堂,始建于18世纪末的乾隆末年。当时,天津有慈善家周自邠,以收养弃婴而闻名乡里。1794年天津大水,弃婴一时甚多,周自邠“见而恻然,为之起屋宇,觅乳妇”,当时的长芦盐运使得知此事后,征得长芦盐政的同意,在郡城东门外建育婴堂,每年由盐运使衙门拨银5000~7000两,作为日常的经费。此后,育婴堂维持了近80年的时间。到了1873年的夏秋之交,天津再次遭受水灾,受灾区域甚广,育婴堂收养婴孩一天天增多,经费不敷需要,长芦盐运使等官民人等带头捐款,遂使育婴堂得以勉强维持。《津门杂记》记载说:“育婴堂,俗称娃娃堂,在东门外,收养贫苦无依幼孩。堂中乳媪、医药全备。运司经营,需项由运库发给。”进入20世纪,育婴堂迁至河北新区。新建的育婴堂以“保存弃孩,振兴女学”为宗旨,下设女工厂,分刺绣、织布、编物、缝纫各科,毕业后给予文凭,使女婴将来长大后可自食其力。1937年七七事变后,作为慈善事业的育婴堂,因无法维持而倒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