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中的Mankiw_82 整体经济的波动来自总供给或总需求的变动,这些冲击通过使产出与就业背离其自然率而破坏了经济福利。
1. 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 ①根据索洛模型,在均衡状态,技术进步导致许多变量的值共同上升,这被称为“均衡增长”。
在均衡状态,人均产出Y/L和人均资本K/L都以技术进步的速率增长。半个世纪的美国数据显示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实际上都以大体相同的速率增长——大约每年2%。也就是说,资本—产出比率一直保持大体不变。 技术进步也影响要素价格。在稳定状态,实际工资以技术进步的速率增长。然而,资本的实际租赁价格一直是不变的。在过去50年间,美国实际工资每年增长约2%,其增长量与人均实际GDP大抵相同。而(以实际资本收入除以资本存量来衡量的)资本的实际租赁价格大致保持不变。
②趋同 开始时贫穷的经济体是否比开始时富裕的经济体增长得更快?如果是,那么世界上贫穷的经济体将会赶上世界上富裕的经济体,这一追赶特性被称为“趋同”(convergence)。 你去收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数据,在第一学年末,一些人的平均分是a,另一些人的平均分是c。你预期在剩下的三年中得a和得c的人会趋同吗?回答取决于他们第一年的成绩为什么不同。如果原因是一些人来自比其他人更好的中学,那么你可能预期开始时处于不利状态的学生会赶上准备更充分的学生。但如果原因是一些学生比其他人学习得更多,那么你可能预期他们的成绩差别会持续下去。 索洛模型对各国的预测差不多也是这样的:经济体是否趋同取决于它们最初为什么是不同的。 →如果有着同样的稳定状态的两个经济体,由于历史原因而以不同的资本存量作为开始,那么我们应当预期它们将趋同。有着较少资本存量的经济体自然增长得更快(比如日、德在二战后的高速增长)。 →如果两个经济体是由于经济有着不同的储蓄率,而存在不同的稳定状态,那么我们就不应当预期它们会趋同。相反,它们将达到各自的稳定状态。 经验与这一分析是一致的。在有着类似文化和政策的经济体的样本中,研究发现各经济体以每年约2%的速率相互趋同,也就是说,富裕与贫穷的经济体之间的差距每年缩小约2%。一个例子是美国各州的经济体,一个世纪以前各州的收入水平参差不齐,这些差别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了。
国际数据中所呈现的是更为复杂的图景。当研究人员只检验人均收入的数据时,他们没有发现任何趋同的证据:开始时贫穷国家的平均增长并不比开始时富裕的国家快。这一发现说明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稳定状态。如果使用统计技术控制住稳定状态的一些决定因素,比如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教育程度,那么数据再次显示出以每年约2%的速率趋同。这说明世界上的各经济体显示出有条件的趋同:它们看来向其自己的稳定状态趋同,其稳定状态则由储蓄、人口增长和教育决定。
③内生增长理论 索洛模型是将技术变革作为外生变量的,但技术进步来自何方呢?。解释技术进步的模型,被称为“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因此,生产函数的简单变动就可以显著地改变对经济增长的预测。 但放弃资本收益递减的假设是合理的吗?回答取决于我们如何解释生产函数Y=AK中的变量K。如果以传统观点,即K只包括经济中的工厂与设备存量,那么收益递减就是自然的了。给每个工人10台电脑,并不会使工人的生产率达到只有一台电脑时的10倍。 然而,内生增长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如果对K做出更广义的解释,把知识也看做是一种资本投入,知识不会表现出收益递减的性质(因此投资和折旧就不会有交点了,也就没有稳定状态了?)。那么,资本收益不变(而不是收益递减)的假设就合理了,内生增长模型也更正确的描述了长期的经济增长。
④两部门模型 我们把经济分成两个部门,称作制造业企业(生产产品与服务)和研究性大学。这个经济由企业的生产函数、大学的生产函数,以及资本积累公式来描述:
这个模型与Y=AK模型是孪生兄妹。最重要的是,只要把资本广义地定义为包括知识,这个经济就表现出资本收益不变(而不是递减)的性质。如果我们使物质资本K和知识E都翻一番,那么我们就能使这个经济中两个部门的产出都翻一番。与Y=AK模型一样,这个模型也可以在不假设生产函数有外生移动的情况下,产出持续增长。在这里,持续增长是内生产生的,因为大学的知识创造永远不会放慢。
⑤增长核算等式 增长核算(growth accounting)把产出(实际GDP)的增长分为三个不同的来源:资本的增加、劳动的增加、技术的进步。 假设一开始没有技术变动,在这种情况下 Y=F(K,L):产出的变动量仅仅是由于资本量或劳动量的变动而引起的。 →如果资本量增加ΔK单位,产出会增加多少单位呢?MPK=F(K+1,L)-F(K,L),资本的边际产量告诉我们,当资本增加1单位时,产出增加多少。那么,当资本增加ΔK单位时,产出就增加MPK*ΔK。假设资本的边际产量是1/5,也就是说1单位追加的资本会使产出量增加1/5个单位。那么我们增加10单位资本,ΔY=MPK*ΔK=1/5*10=2单位产出。 →然后考虑劳动的变动。如果劳动量增加ΔL单位,产量能增加多少?劳动的边际产量MPL告诉我们,当劳动增加1单位时,MPL=F(K,L+1)-F(K,L)。因此,当劳动量增加ΔL单位时,产出的增加接近MPL*ΔL。假设劳动的边际产量是2(追加1单位的劳动使产出增加2单位),那么,如果我们增加10单位劳动,产出的增加ΔY=MPL*ΔL=2*10=20单位。 →最后,我们考虑当生产要素都变动的情况。假设资本量增加ΔK,劳动量增加ΔL,ΔY=(MPK*ΔK)+(MPL*ΔL)。进一步: ΔY/Y=[(MPK*K/Y)*(ΔK/K)]+[(MPL*L/Y)*(ΔL/L)] ![]() 在前两篇中,我们证明了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其实际租赁价格。因此MPK*K是资本的总收益(总收入)。而(MPK*K)/Y是资本在产出中的份额(所占比)。同样,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实际工资,因此MPL*L是劳动得到的总报酬。而(MPL*L)/Y是劳动在产出中的份额(所占比)。
根据生产函数是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这两个份额之和为1。上式就可以写为: ΔY/Y=a(ΔK/K)+(1-a)(ΔL/L) ![]() 式中, a为资本的份额,(1-a)为劳动的份额。这最后一个等式给了我们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投入的变动如何引起产出的变动。特别是,我们应该用要素的份额对投入的增长率加权。美国的数据,资本的份额约为30%(a=0.3),因此,资本量增加10% (ΔK/K=0.1)就使产出增加3%(ΔY/Y=0.03)。同样,劳动量增加10%(ΔL/L=0.1),使产出增加7%(ΔY/Y=70%*0.1=0.07)。
⑥全要素生产率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假设生产函数不随时间而变动,但是,技术进步能改善生产函数。对于任何一种给定的投入量,我们现在能比过去产出地更多。
技术进步加入后,我们的经济增长等式又增加了一项: ΔY/Y=a(ΔK/K) + (1-a)(ΔL/L) + ΔA/A 产出的增长=资本的贡献+劳动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会由于许多原因而变动,最常见的是源于生产方法知识的增加。索洛余量也常常被作为技术进步的衡量指标。其他因素,比如教育和政府管制,也会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如果更高的公共支出提高了教育质量,那么「全要素生产率」就会增高。如果政府管制要求企业购买减少污染或提高工人安全程度的资本,那么没有可衡量的产出增加,资本存量也会增加。这会使「全要素生产率」这个“余量”降低。
(附:网上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解释: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是衡量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其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全部要素的生产率(TFP)无法从总产量中直接计算出来,故只能采取间接的办法:
如果本年度的产量比上年度增长15%,而其中要素投入量的增长为10%,则其余5%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下表衡量了1950-1999年间美国经济增长的三种源泉的各自贡献:
2. 总需求与总供给 大多数宏观经济学家认为,短期与长期之间的关键差别是价格行为。在长期中,价格是有伸缩性的,能对供给或需求的变动做出反应。而在短期中,许多价格是“黏性”的。由于短期中的价格行为与长期不同,因此经济政策在不同时间范围中有不同的影响。在物价处于黏性的时间范围内,古典二分法不再成立,名义变量会影响实际变量。 在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中,产出取决于经济供给产品与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又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的供给,以及可获得的生产技术。这也是索洛增长模型的核心。但当价格是黏性时,经济的运行就完全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产出也取决于产品与服务的需求(demand)。需求又是受到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其他各种变量影响的。
①总需求 总需求曲线(aggregate demand, AD)告诉我们,在任何一种给定的物价水平上,人们想购买的产品与服务量。
![]() 总需求曲线 AD表示物价水平P与产品和服务需求量Y之间的关系。它是在货币供给M的一个给定值(货币供给不变)下画出的。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物价水平P越高,实际货币余额水平M/P就越低,从而产品与服务需求量Y越低。
如果美联储改变了货币供给,总需求曲线就会平移了。 ![]() 如果货币供给减少, MV=PY告诉我们,M下降,P和Y会同比例下降。因此总需求曲线左移。如果货币供给增加,总需求曲线就右移。还有许多原因会引起总需求曲线平移,比如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②总供给 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 AS)是产品与服务的供给量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由于供给这些东西的企业对它们产品的价格,在短期内是有黏性的,在长期中才有伸缩性,因此总供给关系取决于时间范围。这就分为两种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LRAS与短期总供给曲线SRAS。 A. 长期:垂直的总供给曲线
![]() 上图,如果货币供给减少,总需求曲线将左移,只影响物价下降。 长期中的产出水平并不取决于货币供给。这个长期中的产出水平—Y,称为产出的充分就业或自然水平。它是使经济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或失业率等于自然率时的产出水平。
B. 短期 在短期中,物价具有粘性,总供给曲线就不再是垂直的了。总需求的变动将影响产出。如果美联储减少货币供给,(人们缺钱了,但物价在短期内还有黏性,没有立刻下降,)就使总需求曲线左移,产出(供给)也会随之减少。 ![]()
③从短期到长期 长期均衡是在长期总供给与长期总需求的交点上。价格调整实现了均衡。当经济处于其长期均衡时,短期总供给曲线也必定在这一点相交。 ![]() ![]() 上图,如果美联储减少了货币供给,总需求曲线就会左移。在短期中,由于价格是黏性的,因此经济从 a点移到b点。产出Y与就业下降到低于其自然水平,这意味着经济处于衰退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对低需求做出反应,工资与物价下降。物价的下降使经济向右下沿着总需求曲线移动到c点,这是新的长期均衡点。在新的长期均衡上c点上,产出Y和就业又回到其长期自然率水平。但物价比原先的长期均衡(a点)时低了。因此,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在短期中影响产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企业调整其物价,这种影响逐渐消失。
美国内战前,实行的是金本位制。内战期间,美国用法币取代了金本位,而且政府还发行了大量通货(用通货膨胀的铸币税来支付战争费用)。战后,为了恢复金本位制,就要求扭转战时的物价上升,这意味着总需求不得不减少(更准确地说,需要总需求的增长慢于产出自然率的增长,使物价下降)。随着物价水平的下降,美国经济也经历了1873-1879年的衰退。到1879年,物价水平又回到了战前水平。
④对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冲击 整体经济的波动来自总供给或总需求的变动。这些曲线的外生变动称为“对经济的冲击(shock)”。 →使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冲击称为“需求冲击”(demand shock)。 →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冲击称为“供给冲击”(supply shock)。 这些冲击通过使产出与就业背离其自然率而破坏了经济福利。 经济学家用“稳定政策”(stabilization policy)这个词来指旨在降低短期经济波动严重性的政策行为。由于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围绕其长期自然率,稳定政策通过使产出与就业尽量接近其自然率而减轻经济周期。货币政策就是稳定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A. 对总需求的冲击 信用卡的使用减少了人们选择持有的现金量,货币需求参数k的变小,意味着每1美元货币转手更快了。因此货币流通速度(V=1/k)提高。如果货币供给保持不变,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引起名义支出增加(MV=PY,M不变,V提高,PY也提高)。总需求曲线右移。(如下图) ![]() 在短期中,需求的增加引起经济的产出增加。在原价格上,企业现在出售了更多产品,经济暂时繁荣起来。→但随着物价上升,需求量又开始减少,经济又逐渐接近生产的自然率水平(最终,产出没变,但物价却增高了)。但在转向高物价水平期间,经济的产出将高于自然率。 美联储如何缓解这一高涨,使产出接近于自然率呢?它可以减少货币供给以抵消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来稳定总需求。因此,如果美联储可以熟练的控制货币供给,它就可以减轻,甚至消除需求冲击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进而冲击物价的不利影响)。
B. 对总供给的冲击 对总供给的冲击也和对总需求的冲击一样,会引起经济波动。供给冲击是改变生产产品与服务的成本,从而改变企业定价的经济冲击。由于供给冲击直接影响价格,因此它也被称为“价格冲击”(price shocks)。下面是一些例子: ·干旱摧毁了农作物,使食物供给减少,推动食物价格上升。 ·新的环境保护法提高了企业的成本,于是企业就通过提价来把新增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工会总体力量增加,使企业工资支付增加,企业就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转嫁成本。 ·世界石油价格上升,引起物价上升。 所有这些事件都是不利的供给冲击,它们拉动了成本和物价上升。使短期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如下图)。(供给冲击也会降低产出的自然率水平,从而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 如果总需求保持不变,经济从 a点移动到b点:物价上升而产出低于自然率。这被称为“滞胀”(stagflation),它结合了停滞(产出下降)与通货膨胀(物价上升)。面对不利的供给冲击,美联储就面临两难的选择:不干预,让经济自我恢复(上图9-11)。或干预,在高物价下强行推高总产出来到自然率水平(下图9-12)。 →自我恢复:(如上图)在b点处,产出和就业低于自然率。最终物价会下降到原来a点的水平,回复充分就业。但这个过程的代价是痛苦的衰退。 →选择扩大总需求(如下图)。如果总需求的增加与总供给冲击是同步的,则经济从a点移动到c点。但缺点是物价水平持续提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