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1《语文教学通讯》发表《读书与写作例谈》

 江山携手 2015-09-19

读书与写作例谈

                          山东淄博市教研室 王玉强

                                            (本文刚刚发表在2015.1《语文教学通讯》)

在某校听课,我顺手拿起一本学生课桌上的书。这是一本《张晓风散文》。难得啊,在学生拥挤的课桌上,在满目的课本与训练册中间,她犹如一朵鲜花,亮丽而显眼,独特而散发着幽香。

打开扉页,原来写着一位老师的名字。学生说:这是我们老师的书,我借来看看。我微笑地对这位学生点头。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有一个习惯,就是观察学生课桌上的书,观察学生的作业与笔记。就是在最短的时间与空间内,找寻着一种语文的感觉。我如果发现课桌上有课外书,我的脑海就特别兴奋,为学生,也是为自己。为学生而兴奋,是觉得这个学生喜欢读书,这肯定是个不凡的学生,有思想的学生。为自己而兴奋,是觉得在课堂上,在听课的间歇,随便翻翻一本书,是十分惬意的事,是开阔视野的一个小小的窗口。

我总觉得,如果有一本书在课堂上陪伴我,我就不寂寞了。我在这里要说,我并不是不认真听课,我只是在听课的间歇,或者是老师布置学生讨论或准备问题时,偶尔翻翻手中的书。

最近,有个学校邀请我给学生作个读书的报告。可以说,读书有很多很多好处。但如果真有一本书就放在你的手上,如果快速地阅读,抽取精髓,又该如何阅读呢?

我一会儿翻看,一会儿停下,在书中我发现了不少好的语言,好的段落,我就快速记在我的本子上。段落较长的,我就记几句话为引子,以备课后到“百度”上查询。

读书,对学生而言,第一要务就是要把好的句子,或优美的段落,画下来,或者记录下来,以便以后借鉴或化用。

下面是我阅读这本《张晓风散文》记录下的一些句子,或者是课后从网上查询的几个段落:

“我从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一个吃剩饭的角色。红烧肉和新炒的蔬菜简直就是理所当然地放在父亲面前的,她自己的面前永远是一盘杂拼的剩饭和一碗擦锅饭。”(张晓风《母亲的羽衣》)

“天下的母亲不都是那样平凡不起眼的一块砧板吗?不都是那样柔顺地接纳了无数尖锐的割伤却默无一语的砧板吗?” (张晓风《母亲的羽衣》)

“爱一个人原来就只是在冰箱里为他留一只苹果,并且等他归来。爱一个人就是在寒冷的夜里不断在他的杯子里斟上刚沸的热水。爱一个人就是在拨电话时忽然不知道要说什么,才知道原来只是想听听那熟悉的声音,原来真正想拨通的,只是自己心底的一根弦。爱一个人就是把他的信藏在皮包里,一日拿出来看几回,哭几回,痴想几回。”(张晓风《一个女人的爱情观》)

“二月的冷雨浇湿了一街的路灯。”(张晓风《初绽的诗篇》)

“一筐在前,一筐在后,她便夹在两筐璀璨之间。半截青竹剖成的扁担微作弓形,似乎随时都要准备要射发那两筐箭簇般的待放的春天。淡淡的清芬随着她的脚步,一路散播过来。” (张晓风《初绽的诗篇》)

“苏堤、白堤便是经两位大诗人督修而成的诗意工程。诗人,本是负责刺探人类心灵活动的情报员,他知道人类内心的隐情蜜意。他知道人类既需要大地的丰饶稳定,也需要海洋的激情浪漫,于是白居易挖了湖了,又筑了堤,后来苏东坡又补了一堤。有名的白堤、苏堤就是指这两条带状的大地。”(张晓风《六桥——苏东坡写得最长最美的一句诗》)

千古文人,际遇多苦,但我却独怜蔡邕,书上说他:‘少博学,好辞章……妙操音律,又善鼓琴,工书法,闲居玩古,不交当也……’后来又提到他下狱时‘乞鲸首刖足,续成汉史,不许。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遂死狱中’。身为一个博学的、孤绝的、‘不交当也’的艺术家,其自身已经具备那么浓烈的悲剧性,及至在混乱的政局里系狱,连司马迁的幸运也没有了!甚至他自愿刺面斩足,只求完成一部汉史,也竟而被拒,想象中他满腔的悲愤直可震陨满天的星斗。可叹的不是狱中冤死的六尺之躯,是那永不为世见的焕发而饱满的文才!(张晓风《替古人担忧》)

抄写这些句子或文段有何用?读书又对自己与作文有何见效?这就是读书的第二点——浸染与陶冶。

我觉得读书有三用也。一者是提升自己的思想与境界也。思想是最高的坐标,一个人的境界气度多大,决定于他的精神世界。二者是增长视野与才干。天文地理,大千世界,学富五车,汗牛充栋是也。三是提升为人之道,为文之道,作学问的方法、路径是也。

我们说读书有很多益处,那么,就结合上面这些抄写的文字看,如何借鉴与化用呢?这就是读书的第三点——借鉴。

具体看,上面这些文字对中学生写作来说,是很容易借鉴与使用的。

如对母亲的描写,你是不是有所发现或有所触动呢?如果让你写一篇母亲的记叙性文章应该如何写呢?就是要真实地写,真情地写,写出细节来啊。写完一个细节之后,就要抒情议论一番啊。你看人家作家都用两个反问句来抒情呢。

如“爱一个人”的段落,也是几个组合的细节描写啊。我们的生活里有很多这样的细节,你可以用概括叙述的方式,用排比句的形式,集中一个段落写写人物的行为举止,进行多侧面的描述啊。

如对挑担者的刻画,这个场面作家是怎样正面描写的?先写两个筐,一前一后,再写人物。那是挑着丰收吗?那是挑着诗意啊。

如苏堤、白堤的议论抒情,可以在议论文里作材料引用啊。谁人为百姓做了贡献,人们就永远尊崇他——那是苏轼最美的一句诗,那是行动的诗,镌刻在大地上的诗。

蔡邕,一个博学的、孤绝的、“不交当也”的艺术家。在黑暗的岁月里,他曾经挣扎,曾经愤懑,曾经自辱以求续汉史,但风吹散,云吹散,才气被吹散。孰之过?孰之非?天无奈,地无奈,只因生于乱世中,即使有满腹抱负,满腹经纶,满腹才杰,何人识?何人睬?何人理会?这些材料都是可以作为议论文中的事例,被引用、被例证的。

读书与写作有很多关联,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如果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如何读书,又如何与写作联姻,你不妨试试这种方法:先抄写——再蕴涵——再借鉴。

这是我的一个读书与写作的小小感悟。实际上,读书的厚度决定你人生的厚度,读书的历程决定着你人生的历程。只要慢慢做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