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人毁三观的谋略著作《鬼谷子》,到底说了什么?-今日头条

 激扬文字 2015-09-20

让人毁三观的谋略著作《鬼谷子》,到底说了什么?

一直尝试在阳明心学和鬼谷纵横学里找到个平衡点,原本得意洋洋用阳明心学来阐述“无善无恶心之体”的先进性,论证阳明的良知,李宗吾的厚黑之恶与鬼谷子的人性之恶笨是一回事,结果是让人大失所望的,当然路还很长。

为什么?简单的说是什么样的果实结出什么样的话?恶之果非要结出善之花,其实荀子真的论证并且做到了,他提出了“性本恶”的哲学命题。我一度认为荀子是赞同鬼谷子思想的,理由是他们都是提倡性本恶的,可是后来发现,非也。

荀子:恶之果结出善之花。认可人性本恶,所以诱人以“礼”。

鬼谷子:恶之果结出恶之花。认可人性本恶,所以诱人以利。

二者同是性本恶,却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1、道德观

有时候用道德伦理是无法约束纵横家的,这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事情,虽然鬼谷子说过“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还曾以圣人自居,从某个角度上讲圣人必然是与道德有关系的。纵横家只利用道德,不信仰道德。而这一点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是万万不能接受的。没有了礼,儒家的根基便没了。而纵横家只把礼作为用来游说诓骗他人的借口。

2、谋略观

鬼谷子是一本谋略学著作,汲取了包括儒家在内的百家之长,自成一派。但是有个问题,鬼谷子阐述的更多是方法论,不管是道家的阴阳思想、兵家的奇正思想、儒家的中正思想,这些引用最终只有一个目的——游说。至于其理想抱负远没有儒家那么宏大。且儒家并不认同纵横家的观点,认为他太过于“器小”,是奸诈之人。比如卫灵公寻问孔子关于作战布阵的事情,孔子立即回答:“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尝学也。(注:祭祀礼仪之类的事,我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我没有学过。)” ,这句话再明白不过了,礼仪之事,孔子是市场细分领域的高手,但是涉及到军事谋略方面,孔子说他没学过。其实背后的言外之意是,礼才是正道,谋略之学等雕虫小技,我是没学过,也不屑于学。

3、出世观

有人认为儒家提倡“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事二夫”,其实是这句话是处于《史记·田单列传》,儒家并非像后人想象的那么愚忠,愚忠起源于西汉的董仲舒,更后来的程朱理学。整部《论语》,其实孔子并没有直接表达对君主的“忠心”的语录,反之《左转》倒是记载了孔子说过“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卫王问孔子会不会带兵打仗,结果孔子选择离开。可见孔子的出世观是有选择的,而非盲目愚忠。

这一点与鬼谷子有着惊人的相似,相较于儒家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儒门八法,鬼谷子也提出了“立、御、施、扬、明”纵横五法,归类不同,其实目的是相同的,能当个圣人受万人景仰,谁想做个小人遭万世唾骂呢?

4、人才观

有趣的是鬼谷子的“扬、明”正好对应了儒家的另一个圣人阳明。如前文所言,鬼谷阿信一直认为阳明心学和鬼谷纵横学能在某个地方找到平衡点。而其实很难,比如人才观。

《传习录·薛侃录》里有这么一段记载:

薛侃问:孔子说的上等智慧的人和下等智慧的人不能改变,这是为什么?

王阳明:不是不可以改变,这两种人都不肯改变。

原来孔子的用人观和鬼谷子有着惊人的一致,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仁人、智者、勇士和愚者、不肖者和贪者是本性使然,很难改变的。所以只能顺应他人本性,而不是试图改变他人本性。

聪明的王阳明并没有打破孔圣人的论断,而是继承和发展了祖师爷孔圣人的思想,发展出了“不可”与“不肯”的区别。其实这里也看出来,王阳明更多是受到孟子的思想的直接影响,因为他坚信人人都可成圣人。但王阳明也承认想改变一个人的本性的确很难。

最后,也没说个孰高孰低出来,其实鬼谷阿信没什么高低,只是果实不同,纵横家虽然跳脱了道德伦理的束缚,但最终却在人欲与纵欲的路上向右走。而儒家却丧失了自由,在道德的束缚下,向左走。二者是否会有或者可能有交集,不得而知。

如您喜欢鬼谷子,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号【中华鬼谷子学院:guiguzi7619299】吧!每天更新最有价值的国学鬼谷子智慧文章。50000名鬼谷子爱好者智慧社群欢迎你的加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