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兵马俑掉色是因为保护不力吗? | 兵马俑2

 苏睿思 2015-09-20

上一期讲过,兵马俑放入地下时,大概是这个样子:

兵马俑掉色是因为保护不力吗? | 兵马俑2

根据考古资料复原出的秦俑模型

观众现在看到的基本上是这个样子:

兵马俑掉色是因为保护不力吗? | 兵马俑2

从“五颜六色”到“灰头土脸”,反差非常明显。有人说,兵马俑刚挖出来的时候全是五颜六色的,因为考古工作者保护不力,所以彩绘全部掉光了。

真是这样吗?

只可惜,秦朝工匠没能把五颜六色的兵马俑直接交到考古队员手中。关于这一点,考古队员们也很遗憾。

兵马俑坑建成后不久,秦王朝就土崩瓦解,兵马俑随即被人发现,遭到砸毁和焚烧,彩绘不可避免地发生脱落。

兵马俑掉色是因为保护不力吗? | 兵马俑2

尚在发掘中的兵马俑坑,明显遭到过破坏

兵马俑掉色是因为保护不力吗? | 兵马俑2

黑色部分是俑坑被焚烧过的痕迹

问题来了,兵马俑不是埋在地里的吗?岂不是要先挖出来才能砸掉?

其实兵马俑并非直接埋入土中。所谓的“兵马俑坑”在建成时并不是一个大坑,而是类似地道的结构,兵马俑相当于摆放在地道里。遭到焚烧后,地道发生塌方,内部空间逐渐被泥土填满,我们今天进行考古发掘时就需要把陶俑从泥里挖出来了。

兵马俑掉色是因为保护不力吗? | 兵马俑2

这是一块尚未发掘的区域,表层泥土已经挖去,露出作为地道天花板的棚木

毁坏兵马俑的人是谁?大家很容易想到项羽。有趣的是,有迹象表明这些破坏者相当熟悉地道的结构,没费多大劲就闯了进去,恐怕是秦朝工匠或者守陵人员给他们带了路。

在随后的两千年里,洪水和地下水对彩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侵蚀。历经火焚、塌陷、浸泡等重重劫难,大多数秦俑身上的大部分彩绘都已脱落。

然而,考验并未结束。

读到这里,你也许又有个疑问:博物馆里那么多五颜六色的秦汉彩绘陶器,为什么只有兵马俑的彩绘脱落得如此彻底?

这是因为虽然从本质上讲,兵马俑同样属于陶器,但是其彩绘的成分存在本质不同。普通的彩绘陶器只是在陶器表面涂上颜料而已。自我感觉超级良好的秦始皇显然不满足于此。

兵马俑的彩绘包含两层物质,一是生漆层,二是颜料层。生漆不同于油漆这样的化学品,而是用漆树树脂加工成的天然涂料。

兵马俑掉色是因为保护不力吗? | 兵马俑2

工人在漆树树干上割取生漆

生漆刚刚流出树干时是白色的,与空气充分接触后,颜色会逐步变成红棕色或者黑色。几乎所有兵马俑都先用生漆涂抹全身,然后在生漆层上涂刷颜料,这就形成了生漆层和颜料层这样两层物质。

兵马俑掉色是因为保护不力吗? | 兵马俑2

秦俑面部白色部分为颜料层,鼻梁、面颊、下巴等黑色部分为颜料层脱落后暴露出的生漆层

从繁琐的制作工艺可以看出,生漆在古代非常珍贵,普通人家根本用不起。秦始皇要求数千件陶俑都要先刷一层漆,这本身就是异常奢侈的行为!更夸张的是,生漆层掩藏在颜料层下面,从外观上根本看不出来,这才是真正的“低奢内”!

为什么要先刷漆后上颜料,学术界至今没有定论。只可惜秦始皇的奢华创意相当短命:随着生漆层的老化,其与陶器的结合程度越来越差,埋藏久了极易分离;颜料层反而和周围的泥土比较亲近,彼此粘连。于是乎,彩绘纷纷脱离陶俑,粘在了泥土上。

兵马俑掉色是因为保护不力吗? | 兵马俑2

这件秦俑的大部分身体已被取走,铠甲和裤子的彩绘却留在了土里

兵马俑掉色是因为保护不力吗? | 兵马俑2

这也是一块粘在泥巴上的彩绘,原本是秦俑皮铠甲边缘的装饰花纹

历经两千年的磨难,当兵马俑终于出现在考古队员面前时,身上的彩绘已经非常“斑驳”。然而对于残存的彩绘而言,最后的考验才刚刚开始,问题还是出在生漆层上。

生漆对空气湿度异常敏感,离开湿度极高的地下环境后,会在几分钟内迅速脱水,卷曲起翘,连带颜料层一起脱落。1974年考古队员首次发掘兵马俑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当时确实没有能力保护残存的彩绘。

那么,能说他们保护不力吗?

准确地讲,当时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保护兵马俑彩绘。原因很简单:秦始皇选择了独特的彩绘方式,在世界考古史上罕有先例,自然不会有人研究相应的保护技术。

从八十年代起,中国与德国科学家开始合作研究秦俑彩绘保护课题。到九十年代末,其中一项新技术终于首次成功运用在整件陶俑上。

新技术的原理听起来很简单(研究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发掘出陶俑后立刻对彩绘表面施加抗皱剂加固剂,抗皱剂的作用是防止生漆层起翘,加固剂则用来加强彩绘与陶器的结合程度。喷完药剂后,考古队员会给秦俑包上保鲜膜——你没看错,就是保鲜膜

兵马俑掉色是因为保护不力吗? | 兵马俑2

兵马俑掉色是因为保护不力吗? | 兵马俑2

“保鲜膜军团”

保鲜膜具有良好的保湿和防尘功能,有助于药剂持续发挥功效。没想到你家的厨房小帮手这么有能耐吧!

真正麻烦的倒是粘在泥土上的那些彩绘,究竟怎样才能把它们从泥土中分离出来,“回贴”到秦俑身上,科学家还要继续研究。

由于重重磨难,大多数兵马俑身上的大部分彩绘早在出土以前就脱落了。对于彩绘保存比较好的极少数“幸运儿”,科学家克服数十年的实验失败,终于找到了比较好的保存方法,实属不易。

你知道目前发掘的两千多件兵马俑仅仅是俑坑埋藏总量的四分之一吗?!相信未来会有更加多彩的秦俑军阵呈现在我们面前!

兵马俑掉色是因为保护不力吗? | 兵马俑2

兵马俑掉色是因为保护不力吗? | 兵马俑2

这几件跪射俑逃过了火焚、塌陷、浸泡等各种劫难,品相绝佳。彩绘保存如此完好的“幸运儿”迄今只有十余件

【小链接】既然说到陶器的颜色,就顺便谈谈彩陶彩绘陶的区别吧。

陶器是用粘土烧制成的器物。彩陶和彩绘陶都是彩色的,但制作程序不同。如果用粘土制作成器物后,先画上花纹,再入窑烧制,就成了彩陶,其花纹永久不褪。请家喻户晓的人面鱼纹盆给大家做个示范:

兵马俑掉色是因为保护不力吗? | 兵马俑2

人面鱼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红色是粘土烧制后的天然色彩,黑色的人面纹和鱼纹则是烧制之前画上去的。

与之相反,彩绘陶则要先把粘土坯子烧成陶器,然后在陶器上画花纹,所以颜料和器物结合得不太紧密,比较容易褪色,比如下面这件彩绘陶壶:

兵马俑掉色是因为保护不力吗? | 兵马俑2

彩绘陶壶,汉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陶壶的颜色在刚刚制作完成时,应该比现在更鲜艳。值得一提的是,壶身的紫色花纹使用了著名的合成颜料中国紫——忘了中国紫是什么?请复习《兵马俑1》。

兵马俑是烧成陶器以后才上色的,属于彩绘陶,但又是非常特殊的彩绘陶,特殊之处就在于上文介绍过的生漆层。所以,兵马俑也算是彩绘陶质漆器。如果说秦始皇是在用昂贵无比的漆器军阵给自己陪葬,一点也不过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一起去逛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