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本报记者 宋炜 9月初的靖边县东坑镇,全镇都笼罩在一股“狂欢盛宴”般的气氛中。一条条通乡、通村柏油路上,满载红萝卜、大白菜、芹菜等蔬菜的三轮车、农用车往来奔走。而在路边一处处农产品经纪人用来做蔬菜收储的院落外,一辆辆大型货车如同饥肠辘辘的“饕餮”,迫不及待地等着人们用蔬菜喂饱它们的“大肚子”。而你所能看见的所有农户,无不高高昂起头颅,展露出满足甚至是骄傲的灿烂笑脸…… 东坑菜农今年收益保守估计超10亿元 9月9日上午11点左右,天空飘洒着绵绵细雨,在靖边县东坑镇伊当湾村农民张建宝家的萝卜地里,近50名工人正在收萝卜。问起张建宝家今年的收入,他笑着说:“20亩地,15亩萝卜能收15万元左右,还种了些莲花白之类的叶菜,估计每亩也能卖个七八千元,收入还行吧。” 今年蔬菜和腰包的双丰收,并非只是张建宝一家之事。 景向东,东坑镇的一名农产品经纪人,连接着菜农和客商。菜农们将自家种植的蔬菜集中到景向东这里,再由他完成清洗、包装等步骤,然后统一发售给外埠客商。与农民打交道,基本都是现金交易,因为量太大,让景向东体验了一把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数钱数到手抽筋”的滋味。“如今的东坑,家家种菜。今年收入怎么样,只要看看从7月下旬东坑蔬菜上市以来,路上还没来得及上牌的小汽车有多少,就全明白了。”景向东说。 实际上,按照东坑镇党委、政府的预估,今年东坑全镇蔬菜产业的产值将超过10亿元。“从7月20日蔬菜大面积上市至今,我们连续进行了监测,平均每天的交易额都在1200万元上下。而这样的情况,将会延续到9月20日前后。这些钱当中的每一分一厘,都完完全全装进了农民的腰包。”东坑镇党委书记王永斌说。 东坑的成功得益于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的形成 红萝卜收购价每斤1.5元、洋芋价格从夏洋芋上市时的1.1元降到了目前仍然算得上好价格的0.75元—0.8元、芹菜1元、大多是作为辅助菜种来种的白菜等叶菜的价格也都在0.5元—0.7元……不得不说,今年的蔬菜价格确实是近几年来最高的一年。 在王永斌的心中,很清楚地知道,东坑镇以蔬菜种植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之所以能够收获今天这样丰厚的回报,从根本上来看,是得益于一个包含有农民认识程度、种植能力、销售方式及渠道等多种要素在内的完整体系的形成。 2014年,蔬菜价格跌至2010年以来的最低谷,当年冬天,走在东坑镇,随处可见田地里没有收割的莲花白、甘蓝等蔬菜。于是,到了今年,按照靖边县农业局的统计,全县蔬菜种植面积下降了约40%,但东坑镇仍旧维持着13万亩左右的种植面积,并没有减少。“这说明,东坑的农民已经认识到蔬菜价格出现起伏,是现代农业产业中的正常现象,也能够坦然面对这种局面,不为其所左右,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我想,这是东坑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形成的第一个标志。”王永斌说。 种植能力,主要是指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包括新品种和新技术。对于这个问题,王永斌用现在东坑镇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来说明:“比如说,我们的工作人员参加外地的展销会或是经验交流,带回一些关于新品种、新技术的信息。之前的做法是由政府出面引进,然后进行试种、推广。而现在,今天把相关信息传递给一些大的合作社或是种植户,不出三天,他们绝对就会自己跑去看、跑去学。”这样的变化背后是东坑镇大力推动蔬菜产业发展近10年来,种植技术已经经历了4次大的革新,而各类蔬菜品种更不知已经换过了多少茬。 畅通的销售渠道在农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如今的东坑,内有数以百计的农产品经纪人为菜农牵线搭桥,外有全国各地的客商慕名而来,甚至是守株待兔,可以说,农产品销售已经不再是东坑农业发展的桎梏。 9月9日上午9点左右,在位于伊当湾村的兴农合作社的办公室里,一位来自武汉的客商正在睡回笼觉。这个人叫肖剑,今年是他连续前来东坑镇采购蔬菜的第十个年头。如今,他通过镇上的合作伙伴,已经和全镇约1500户农户建立了平等互惠的合作关系。即使是去年萝卜平均价格在0.2元—0.3元的情况下,他也是按照每斤0.5元的价格收购合作农户种植的萝卜。“下种之前就签了协议的,由我们来提供种子、技术,同时签订保护价。当市场价格高于保护价时,按照市场价格执行,反之则按照保护价执行。”肖剑说,就他所知,这样的模式在东坑镇有很多,“要不然,像今年这样的情况,即使你愿意出高价,也很难带走一根萝卜,因为绝大多数农户都是有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的。” “应该说,这样一个体系的形成,是东坑近十年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最大成就,也是今后东坑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保障。”王永斌认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