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全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上获悉,玉溪“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中,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目标,更加突出转型升级发展,着重抓好七大转变。 着重推动生产导向向市场化转变。在编制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市场在农业经营中的导向作用,做好市场信息服务,推广订单农业,找准和适应产品市场需求;建设完善实体交易市场体系和农产品网上交易服务平台,发展“互联网+农业”,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打造特色品牌,重视宣传包装,强化产销推介,拓展和巩固市场份额。通过市场筛选产业、培育品牌、提升效益。 着重推动生产主体向组织化转变。加快培育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庄园经济为主的各种层次、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尽快推动形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当前,要把农业“小巨人”、庄园经济、家庭农场作为我市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重点突出出来。 着重推动生产方式向产业化转变。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推动农业由单纯的种、养生产向农产品加工、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拓展,接入加工业的“二产”,连接休闲农业的“三产”,延伸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我市在农产品加工上,走在全省前列,但在整个生产链条中相对薄弱,要下决心把农产品加工做大做强;同时,要抓住昆玉红旅游文化经济带建设的机遇,认真谋划好休闲农业的发展。 着重推动生产要素向集约化转变。要通过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及信息等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产业效益。要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等社会资本向柑桔、热带水果、蔬菜、养殖、加工等优势农业产业聚集,土地等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促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 着重推动生产手段向科技化转变。要紧盯国内外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加快建设、应用现代农机和精深加工设备及技术,以信息化为手段提升农业管理和服务效能,以科技创新服务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 着重推动生产产品向生态化转变。要树立大领域、全链条的生态农业理念,切实按照生态化的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持续不断地释放高原特色农业的生态红利。在产业规划布局中,要遵循“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原则,毫不动摇实施“退烟还林、退蔗(菜)进果、退田还湖(湿地)”,坚定不移推进“四带”建设,在19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有序退出烤烟种植,发展核桃等特色经济果林,配套推进林下种养,打造“高山林农生态经济带”;在1300米以下低热河谷地区退出陡坡山地甘蔗,发展早熟柑桔等特色水果,打造“河谷林果生态产业带”;在1300—1900米中海拔地区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打造“中海拔地区菜花果生态产业带”;以生态保护为核心推进抚仙湖径流区产业升级,在抚仙湖径流区逐步退出蔬菜、大棚花卉等高耗肥(药)作物,发展蓝莓等乔灌类高效水果种植和荷藕、水稻等具有湿地功能的水生作物,逐步引导抚仙湖径流区规模化养殖小区、养殖大户向山区转移,打造“环湖生态、高效作物产业带”。同时,在规划期内开展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控害,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扩大病虫害绿色防控。 着重推动生产投入向多元化转变。破除产业发展主要依赖公共财政投入的思维,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创新农业投融资方式,完善农业保险机制,促进金融、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农村权证抵押贷款机制,增强农业自身投入能力。(玉溪日报记者 张志云) 编辑:李奕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