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讨人厌”不是孩子的错

 dsjycby 2015-09-22
Terrible Two我们应该怎么处理?

  在Terrible Two来临阶段,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孩子的变化。比如在公共场合因争夺玩具而哭闹,你选择哪个?

  选项A:共情

  选项B:讲道理

  选项C:共情加讲道理

  A答案:

  我们是应该'我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你拿不到,很伤心'或者说,'我理解你的伤心,这也是很正常的'吗?但这个争夺玩具,抢夺的行为是合理的吗?如果认同这情绪,是不是给孩子一个歧义的暗示,这行为也是合理的,即我抢不到东西伤心也是正常的。

  B答案:

  当然如果直接回应行为纠正认知,抢玩具这行为是不对的。同样也会带来一些顾虑和担心:你都不理解我,还时刻判断我的行为,对立孤立我。

  C答案:

  当然就算是情绪和认知兼顾,比如我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拿不到也很伤心,可是抢玩具这行为是不对的。这同样也会给人带来顾虑:既然你都能理解我的情绪,为什么不站在我这边?你是不是言行不一,自相矛盾?

  这三种大体是比较普遍的做法。同样都是有各自的担心~共情的两难境地

  我经常提一个词叫基本归因错误。其实这个逻辑错误是因为我们总是把事情过度的归因,而忽略了其他因素。

  我们斥责孩子仿佛他性格上有各种缺点,而却不愿意去深入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教育过程本身有偏差,这是逃避行为。

  当我们制止孩子争夺玩具却不果,试图表示理解孩子却不得法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

  当下的判断,个人的性格,潜意识的理解,以及过往对经验和知识的积累,都影响了父母面对这种事情的处理方式。

  共情是我们所常见的一种。即表达对孩子情绪的理解。但共情不好会变成暗示。在错误猜测基础上的共情会干扰孩子认知,过分怜悯的共情也会造成情绪的负面干扰。而只有共情没有对事件的处理和认识又是治标不治本。

  共情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即是说共情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铺垫的。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孩子的情绪,会下意识地作出了一种行为,即解决情绪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做法:就是孩子开心了平复了没事了,那个问题就不需要解决了。抢夺玩具的行为不需要去理了,无理取闹躺地耍赖的行为也不需要去理了,但这样真的好么?(这同样也是转移注意力做法所带来的隐患)

  孩子表达能力有限,能走出情绪的圈子需要花的时间比我们多很多,而其认知能力的有限又会影响了我们和他讲道理的'共识',即他究竟懂我们说的是什么吗?

  解决难题的核心

  所以在处理这样的事件,我的观点是:以上无论是情绪先行,认知(讲道理)先行,还是情绪和认知同行,都是合理的。

  但是,得有两个教养点作为铺垫。一是亲子关系必须要和谐(和谐的话首先孩子信任你,知道你无论说啥都是爱他的),二是还是得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

  一是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T2其实所有孩子的负面行为都算是T2,比如发脾气,打人,咬人,闹情绪,不肯吃饭睡觉不肯妥协,不听话,哭闹,扔东西等等,所有对立和抗衡都算T2特征,我们关注和同伴之间的矛盾是因为我们往往忽视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抗争。

  我们研究术的文章比较多,真正走心的内容比较少。任何谈话的基础是信任。旁观者看个案,研究的是某一句话说的妥当不妥当,这很好,也是合情合理的探讨,但自己人看个案,却需要意识到,如果亲子关系够和谐,无论你说什么,孩子都会觉得可信。

  二是解决问题的艺术。

  如果亲子关系和谐,即便不引导情绪,直接纠正认知,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却不是什么认知都能让孩子平静下来,这个同样也是一门艺术。

  看的例子少,比如举一个,孩子玩着别人的玩具到时间要还给人家了,一种做法可以是(从孩子第一次借别人玩具开始):

  ' 你想玩?(是)因为是哥哥的,我们最后要还给人家,我们去问问哥哥能不能再玩两遍好吗?'(当然是哥哥身边的保姆说好啊好啊?)

  (几分钟后)

  ' 你还想玩?(是)但这次玩最后一遍,因为是哥哥的,要还给人家,我们要说话算数'或者'哥哥没有它会伤心的'

  ' 你还想玩?(是)妈妈知道你还想玩,你很喜欢它,可是这东西是哥哥的,我们约定了要把东西还给哥哥对吧,不然哥哥会伤心。要不我们明天再过来和哥哥借好吗?'

  然后会引导他主动把玩具还给对方,去说谢谢和再见。全程十五二十分钟就肯定有的。

  所以基本上从处理一个事情到最后完整解决,我们得比我们想象中要花上更多的时间,这需要整个环境的配合和耐心地等待孩子缓解了情绪,做出了最后一步:主动归还玩具,并愉快说谢谢和再见。

  大体这样子从小开始引导的话(基本上从开始会玩别人的玩具起每一次都是这样子),孩子闹别扭的情况是很少的。(一开始孩子还小的话是家长示范,称之为:榜样)

  而万一出现了执拗不肯归还玩具的情况,即便直接谈话到:'你还想玩?但这个要还给哥哥了,他现在就得回家了,你看阿姨已经在收拾东西了,我们明天再来和哥哥借吧。'

  其实对孩子来说,这句简短的话他已经可以很熟悉地理解到以前的意思,所以就可以很统一地将宝宝的认知和大人的认知统一起来。即达到两人无缺的沟通。

  预防重于一切

  我举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其实是想反映一个观念是,解决孩子的执拗行为并不能等到孩子执拗行为出来后才去解决,而应该从一开始就把这些好的行为渗透也罢言传身教也罢,教导给孩子。说白了,这种方式就是在孩子的行为里渗透一种叫规则和合理性的东西。你可以玩别人的东西但是你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你的行为度有一个尺度叫合理性。

  就像这个世界不是围着你转的,在公共场合就要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开车就要坐安全座椅,要学会等待等等。这些不需要刻意去教(比如你不需要特定设定一些陷阱让孩子去跌倒从而告诉他什么叫挫折),但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言行就这么呈现了。而这些也是属于规则。

  而同样对于情绪的接纳也是这样。孩子有表达任何情绪的权利,但情绪的表达方式要建立在合理合适的基础上。了解情绪也是同理,你确定真的知道孩子是哪一种情绪吗?你确定在表示对孩子情绪的理解过程中没有歪曲对正确行为的认知吗?共情完了能解决根本问题吗?说多错多,如果不理解请闭嘴这个道理我们自己也深有体会的。

  能打通情感枢纽的都应该算共情(感觉到被爱被理解)。比如哭泣时的陪伴和拥抱,比如'我在这里陪着你'等,表达方式有很多。共情的前提是共鸣,是设身处地站在对方角度想事情。只有真的感同身受并正确理解,共情才能最大地发挥其作用。

  ------------------------------------

  Terrible Two 是孩子自我意识萌发的标志期,他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尝试探索和世界的相处之道,这是Ego Two。

  面对T2的各种'讨人厌'现象,和孩子共情,引导情绪的认识,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这次是一条完整的线。而在亲子关系的和谐基础上,统一和协调的家庭行为就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的言行,规则其实是反映了家庭环境的一个言传身教。

  让孩子感受到被爱,那么即便T2行为出来,不管哪种处理方式,都不至于出现'绝望'(即便当下处理错了事后还可以挽回),而过渡T2除了缓和情绪外,还需要引导孩子去学习如何成长,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即problem solving)的能力。

  所以育儿其实说简单也不简单,要说多难也不是。不知道该怎么面对T2?先言传身教,先给孩子一个和谐的亲子关系,育人先育己吧。

  关注萌芽研究所BUD微信公众号(myyjs_bud)和微博(@萌芽研究所BUD),更多母婴育儿原创科普知识,独家放送。

  ---------------------------------------------------------

  * 此文为原创,版权归萌芽研究所BUD,文章已交由相关法律顾问受理知识产权保护,如需转载刊登本文,请微博、微信联系。萌芽研究所BUD 是毕业于香港大学的妈妈创立的新媒体。

  *萌芽君个人微信号:mengyayanjiusuo

  *萌芽君微博:@萌芽研究所BUD

  * 喜欢就转发分享给更多的人看吧!谢谢关注和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