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大声疾呼:“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的确,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教育依靠学生进行,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目的,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幸福的童年并进而拥有幸福的人生——这理应成为一切教育工作者的终极追求。但是,当今的时代,“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头悬梁、锥刺股”……这些谆谆教导常常在孩子耳畔响起,成为老师和父母教育孩子的“圣经”。在孩子们心中,“勤”、“苦”一度成为“学习”的代名词,而“今天的辛苦是为未来而做准备”的观念一度深入人心,因此,我们看到孩子起得越来越早,睡得越来越晚,烦恼越来越多,快乐越来越少,疲惫越来越重,幸福越来越远。因此,“守护孩子的幸福感”已成为这个时代迫切的呼唤,也成为我毕生所要追寻的教育理想。 “守护孩子的幸福感”,不但关注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获得,更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但关注人的生存和就业,更关注人的自由和幸福。 “守护孩子的幸福感”,需要将整个人类文化生活融为一体,让人置身于用科学、道德、艺术、文学等丰实的内容建立起来的浓厚的文化熏陶中,从而用完整的文化哺育、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人,让人在发展中获得自由、解放和幸福。 “守护孩子的幸福感”,就是要让人不断向外发现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不断向内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提高知识、能力水平时,也不断丰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守护孩子的幸福感”,就是要让教育中的人通过教育活动,既享受当前的幸福,也获得未来幸福的能力,从而促进人的终身幸福。“守护孩子的幸福感”,简言之,即“幸福育人,育幸福人”。 “幸福人”是我们培养目标。首先,“幸福人”意味着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扬,学生是学习和生活的真正主人。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承认。其次,“幸福人”意味着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学生的品德、身心、兴趣、特长得到了和学业同样的重视与发展。这是对片面追求学业成绩和升学率的否定。最后,“幸福人”意味着学生的每一个脚印、每一个瞬间都得到了和每一个结果同样的关注。这是对学生形成性评价的倡导和实践。 怎样实现“育幸福人”的培养目标呢?——“幸福育人”。首先,“幸福育人”意味着育人的人是积极的、健康的、幸福的。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必须以其积极健康的心态传递教育的正能量,播撒幸福的种子,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的精神影响孩子,流淌出温情灿烂的幸福。其次,“幸福育人”意味着育人的过程是幸福的,教师眼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最棒的,没有行与不行,也没有重点与非重点,每一个孩子都享受着每一位教师全部的爱;教师是学生的最知心的朋友,他能以同样的心理去理解每一个个性不同的学生,并能了解每个学生和他的认知世界、他的环境;整个教与学的过程都是轻松的、愉快的、幸福的。最后,“幸福育人”意味着育人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学生的幸福体验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在不断累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不断提升,幸福快乐种子在更广的人群中得到传递和弘扬。 “守护孩子的幸福感”是学校的教育理想,也是我的教育追求。这种思想引领着我和我所在的学校始终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以特色创一流,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守护学生终生的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