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镇墓兽——对盗墓者的实物诅咒。

 nzpeach 2015-09-24


 

唐代镇墓兽造型的艺术特征


昭陵博物馆


镇墓兽是整个陵墓艺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以鲜明具体的形象表现了那个时候人们对于墓葬制度的崇拜和敬畏。镇墓兽的形象造型充分包含了那个时代的美学思想和造物理念,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

 

一、镇墓兽造型的渊源

镇墓兽最早出现在战国楚墓,在魏晋至唐朝时期开始兴盛,在五代以后逐步消失。北魏后期镇墓俑固定为镇墓兽和武士俑各一对,夫妻合葬的墓室中摆设两对镇墓兽和武士俑。一般来说,武士俑摆在镇墓兽的后面,对着墓门摆设。镇墓兽的出现是在厚葬的习俗上产生的,起着保护死者灵魂和守护随葬品的作用。墓主为了让自己得以安葬,灵魂避免被所谓的怪物威胁,而在墓中摆设它们。此外还有人认为镇墓兽有引领死者灵魂升天的作用,这与墓室中多绘有龙的图案有着相同的意义,笔者认为镇墓兽与当时人们心目中的龙有着某种关联。
在《山海经》中有很多形似镇墓兽这类动物的记载:化蛇:兽,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其邑大水。马腹:兽,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奢比尸(国):神,在其(指代[左长右差]只丘)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穷奇:兽,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在犬北,又名从足。穷奇之物,厥形甚丑,迟逐妖邪,莫不奔走。环狗:兽,其为兽首人身,又名,状如狗,黄色。窥窳:兽,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其音如婴儿,是食。辟邪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貔貅凶猛威武,它负责天上的巡视工作,阻止妖魔、瘟疫疾病扰乱天庭。以上是《山海经》中所描述的动物,工匠在制作镇墓兽时以它们为原型并进行了拼接组合,经过漫长地摸索到熟练地把握其几个主要特征,最后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镇墓兽。

二、镇墓兽的造型及特点

在唐代墓葬中多设镇墓兽,在初唐时期(618 — 683 年)镇墓兽多有铠甲,兽头上均有或长或短的独角或弯曲双角,身姿挺拔,肩部均有捏塑的扇形翼,背部有鬃毛。大多为狮面,有的似虎面,面容均凶猛可怖。盛唐时期(684—756年)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与三彩工艺的出现,上层人物的墓葬中出现的镇墓兽大多躯体高大,制作精美,装饰华丽,釉彩鲜艳。在高宗时镇墓天王俑逐渐代替了唐代初期的武士俑,到了中唐时期(757— 805 年),镇墓神兽的外貌形象仍保持着传统的造型特征,但有明显衰落退化迹象,盛唐时期高大精美的三彩镇墓神兽已不复存在了。镇墓天王俑的数量逐渐减少,且制作粗糙,躯体矮小。晚唐时期(805— 907 年)继续受到安史之乱的影响,唐王朝逐渐没落,致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故而,晚唐的政权主要以平息叛乱为主,而无暇顾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国力每况愈下,唐王朝因此再未恢复往日的盛世景象。丧葬制度也受到其影响,并有了重大改变,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镇墓兽也随着旧墓葬制度一起消失了。

1.初唐的气势与概括

初唐时期厚葬之风盛行,比较注重地下陪葬品。这一阶段镇墓兽大多成对出现并伴随武士俑,且造型简洁,大多为陶质,大部分以黑色粉彩描绘眉、眼、鼻、嘴和胸毛,或周身绘红色粉彩。工匠在制作中对其形象进行有选择地概括,且没有过多的细节刻画,只是简要地制作出五官和形式化的犄角和翅膀,在细节层次的表达上一般也多以线刻为主。整个造型质朴雄浑,形体饱满流畅,简练又不单调,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这时期的造型虽然没有过多的细节,但同样表现了那个阶段的恢弘气势和庄严肃穆的墓葬精神。如郑仁泰墓出土人面兽神镇墓兽和韦贵妃墓出土双头镇墓兽。

2.盛唐的华丽和写实

盛唐是镇墓兽制作的鼎盛期,大多做工精细,形象写实,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这一时期武士俑基本消失,替代它的是成对的天王俑,并成为随葬俑群组合之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天王俑和武士俑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在当时孝文帝的措施加速了外来胡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加强了胡人和汉人的文化融合,体现在丧葬制度中就用胡人面的镇墓俑代替了狮面。后来完全被天王俑所取代,也可能是由于当胡人初次踏入中原的时候给汉人的感觉就是威猛彪悍的,因此后世取代镇墓兽的天王俑、力士俑等一般也都以胡人或类似胡人的形象出现。这与当时唐代的生活环境协调一致。此时镇墓兽造型有很大变化且都用三彩陶釉烧制成,制作精巧,釉彩装饰华丽鲜艳。虽然尺寸较大,但此时制作大多使用模印,再在上面进行堆、捏、贴、刻等多种技法,这也更有利于细节上的表现与刻画。脸侧长有钩鬃和鬓毛。兽身施红、绿、褐、白等釉,形成了复杂瑰丽色彩,使整个雕塑看起来更有神秘感。如,李贞墓出土天王俑。


3.中唐和晚唐的镇墓兽

唐朝后期的丧礼仪式大部分以地面上的活动为主,人们用看得到的方式大张旗鼓地炫耀自己的财力和权势,这也标志着丧葬礼俗的一次历史性变革。正是由于这种变化导致这一阶段的镇墓兽制作呈现出衰落退化迹象。这时期镇墓兽多为陶制且已不施彩,制作简陋,躯体矮小,造型简单且大多不成对出现,一般与天王佣一同摆在墓门附近。

晚唐时期,丧葬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用来威吓盗墓人的镇墓兽已经被陶牛和陶猪等牲畜俑所取代。这是由于在安史之乱后,国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把祈求死后的安宁转为希望现实生活的幸福和富足。这一时期墓室的样式、随葬品的选择、墓地的位置,大都是根据当时割据地区内各自的风水制度来安排的,并与死者后裔的兴衰联系在一起。镇墓兽作为墓葬中重要的冥器之一也随着丧葬习俗的转变而衰败。

结语

镇墓兽于初唐至中唐这一历史时期中存在,它是唐代艺匠在吸收汉代辟邪兽特点的基础上,巧妙地综合多种动物形象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威严怪兽,显示了唐代匠师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陶塑艺术水平。它不仅反映了这一时期内社会习俗的变化,同时也体现了唐代整个雕塑技艺和陶瓷制作水平的发展,它是唐代陶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各阶段的时代精神,从初期的宏伟气势、中期的华丽写实到后期的生动质朴,每个时期都有其主要的特点。在其制作手法上,从陶上彩绘,到华丽的三彩,再到素胎陶制,体现了镇墓兽在当时丧葬制度中地位的变化。它的造型不仅独特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形象的塑造上也充分继承了前朝的雕刻技法并充分吸收了当时的绘画成果,使其整个艺术形象显得更为雄浑有力,气势磅礴。它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更是整个唐朝的人文气质和时代精神的表现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