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署益气汤的区别】 东垣之方,适宜脾胃元气先虚,暑湿之邪复乘虚侵害元气致病,症见,四肢困倦,身热烦渴,喘粗少气,自汗恶风,脉象洪大而缓的病人。孟英之方,适宜于暑热之邪伤害肺胃的气液致病,症见肌肤灼热,舌绛咽干,汗出烦渴,食纳不佳,大便燥结,脉呈玄细而数的病人。因此凡是暑湿偏重,脾元亏乏的病,以东垣的清署益气汤为主方;凡是暑热偏重,胃津损耗的病人,以王孟英的清署益气汤为主。 清署益气汤用于治疗食管癌的思路】 【原文】堵塞咽喉,阳气不得出者曰塞,阴气不得下降者曰噎。夫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令诸经不行,则口开,目瞪,气欲绝,当先用辛甘气味俱阳之药,引胃气以治其本,加堵塞之药以泻其标也。寒月阴气大助阴邪于外,加吴茱萸大热大辛苦之味,以泻阴寒之气。署月阳盛,加青皮,陈皮,益智仁,黄柏,散寒气,泻阴火之上逆;或以消痞丸【人参,炙草,白术,陈皮,半夏,砂仁,枳实,姜黄,神曲,生姜,黄连,黄芩】合滋肾丸【黄柏,知母,肉桂】治之。 食道癌的发病机理;除胃以外,于肝,脾,肾都有密切关系。因三脏与食道,胃皆有其经络联系。在功能上,脾为胃行其津液,肝气之疏泄及肾阳之温煦亦有助于胃气和降,而肾之津液循足少阴之脉濡润咽嗌。故肝脾肾有病,可累及胃与食道发生噎塞。噎隔由轻而重,逐步发展,也累及肝脾肾等脏。临床上主要以;肝脾气结,痰气交阻,津亏热结,气虚阳微。 据观察食道癌中后期,病情发展错综复杂,正气亏虚,邪气壅实,既有湿热,又有寒湿;痰气交阻,淤血阻络。在治疗上,单纯的补虚与泻实,清热与温阳,养阴与除湿都比较局限,而且效果都不太理想。因此东垣的清署益气汤为治疗此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和思路,很值得参考。【河南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王守章治疗食道癌临床效果不错,本地经他纯中药治疗生存十年以上的患者有几人,目前仍健在。他的药方以驱邪又扶正,补气养阴,清热解毒,除湿化痰,软坚散结为一体,从中能看到清署益气汤的影子和理论思路。 人与自然 【原文】经言;至而不至,是为不及。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当至而不至时,就叫不及。春不及温就影响肝脏,夏不及热就影响心脏,秋不及凉就影响肺脏,冬不及寒就影响肾脏。 【原文】常道,病则反常也。 春,夏,乃天之用也,是地之体也。 秋,冬,乃天之体也,是地之用也。 此天地之常道,既病,反常也。 【注解】人要能适应自然界的正常规律,生病,就是违反了这种正常的自然规律。 春风可以生物,夏热可以长物,这是自然界事物在上所起的作用。春天木气升,夏天火气浮,则是自然界事物在下存在的本体。 秋天金气降,冬天水气沉,这是自然界事物在上存在的本体。秋燥可以收物,冬寒可以藏物,则是自然界事物在下所起的作用。 这就是自然界的正常规律,如果机体不适应就会生病,就会违反这种正常的自然规律。 经曰;无违时,无伐化。人们要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如能预防四时节候的变异,制服大寒,大热的损伤形气,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作息有时不疲劳过度,情绪安定,就不会伤脾胃,损真元,以致升降失常而发生疾病。 局部与整体的清胃散 组方;生地,当归身,丹皮,黄连,升麻。 ; 主治;因误服补胃的热性药而引起的胃火上冲,导致属阳明胃经的上下牙龈肿胀,痛不可忍。并且牵引到整个头脑胀满发热,发大痛。 方解;方中重用黄连直泻阳明胃经的火邪以清其源,生地,丹皮凉血清热以洁其流,用当归辛甘取其活血通络,升麻为阳明引经药,欲降先升直达病所。 方名清胃,而达到头面牙龈肿消痛止,此循经给药,通过整体疗法而改善局部的作用。 个人常用牙痛方。1风火牙痛,荆芥,防风,枳壳,生地,石膏,升麻,丹皮,青皮,细辛,甘草。 2阴虚火旺压痛;生地,熟地,玄参,骨碎补,细辛,金银花。 两方都可以随症加减,效果都不错。 用药宜禁论 【原文】凡治病用药,必知时禁,经禁,病禁,药禁。 1时禁;【原文】夫时禁者,必本四时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大法;春宜吐,象万物之发生,耕,耨,科,斫,是阳气之郁而易达也。夏易汗,象万物之浮而有余也。秋宜下,象万物之收成,推陈致新,而使阳气易收也。冬周密,象万物之迷藏,使阳气不动也。夫四时阴阳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伐其本,坏其真埃。 2药禁;【原文】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寒,远凉寒,无翼其胜也。故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龙,春夏不服桂枝,冬不服麻黄,不失气宜,如春,夏而下,秋冬而汗,是失天信,伐天和也。有病则从权,过则更之。 3经禁;【1】太阳病禁下。 【2】阳明病禁发汗,禁利小便。【3】少阳是太阳,阳明两经的枢纽,只宜和解,以促使表里机能的协调。 4病禁;【原文】病禁者,如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之病,则凡饮食及药,禁助阴泻阳,诸淡食及淡味之药,泻升发以助收敛也。 【原文】察其时,辩其经,审其病而后用药,四者不失其宜,则善也。 【以上只能作为参考,临证时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重在辨证论治 热中证之 甘温除热法 【原文1】经曰;血外并于阳,则阴虚而生内热,气内并于阴,阳气内盛而病热中。 【原文2】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原文3】【调经论】云;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灵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又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又云;所有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胜,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曰内热。 注解;血外并于阳,则阴虚而生内热,气内并于阴,阳气内盛而热病中。外内相并,总属热中之症。血并以上而火逆,故心烦闷;气并于下而火郁,故于发怒,又说;病生于阴者,为阴虚内热之症,多得于饮食没有节制,居处没有安定,喜怒没有调节。又说;所有劳倦过度,形衰气少,食欲不振,上焦的宗气虚弱而不行,下焦的卫气减退而不通,于是胃中的营气虚弱而生热,自觉有一股热气熏灼于胸中,所以叫阴虚内热。 热厥与寒厥 【原文】经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寒厥阴胜于阳,则手足不温而有凉感;热厥阳胜于阴,而手足觉热,喜露手足于外。 【治疗】寒厥,黄芪人参汤去黄柏,麦冬,加附子以敛阴回阳。热厥,黄芪人参汤去参,术之温燥避免伤阴。 脾胃论的寒厥与热厥,是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所产生的,都属于虚证范畴,与伤寒热病所称的寒厥与热厥,显然有虚与实,内伤与外感有原则的区别。 参考部分 1气厥;【1】实证,治宜;顺气开郁,用五磨饮子。 【2】虚证,治宜;补气回阳,用四味回阳饮。 2血厥;【1】实证,治宜;活血顺气,用通淤煎。 【2】虚证,治宜;补气养血,人参养荣汤。 3痰厥; 治宜;行气豁痰,用导痰汤。 4食厥; 治宜;和中消导,用保和丸。 5蛔厥; 治宜;温脏安蛔,乌梅丸。 中署与中热 【原文1】或避暑热,纳凉于深堂大厦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痛疼而心烦,肌肤大热无汗,为房屋之阴寒所遏,是周身阳气不得伸越。 【治宜】温中散署,用大顺散,或新加香薷饮。 【原文2】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名曰中热。其病必若头痛,发燥热,恶热,扪之肌肤大热,必大渴大饮,汗大泄,无力以动,乃为天热外伤肺气。 【治宜】清热生津,解暑毒。白虎汤加麦冬,生地等。 洁古云;动而得之者为中热,静儿得之者为中暑。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原文1】经曰;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气血,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语译】审察病机是属于阳还是属于阴 ,必须辩别病是柔还刚,阴病是柔,阳病为刚。所以阳刚的病,治之以柔法,叫阳病治阴,是从阴引于阳病而阳病可除。阴柔的病,治之以刚法,叫阴病治阳,是从阳引于阴而阴病可止。这样是气血按一定的规律运行,各守其部位。如果邪在血分,阴血淤实,应当疏决脉络,破淤活血;如因于气虚,就应当引导正气使之畅旺起来。 【原文2】经曰;阴病在阳,当从阳引阴,必须先去络脉经隧之血。若阴中火旺,上腾于天,致六阳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脏之血络,引而下行。 【语译】阴病治阳,察知阴火侵犯于阳位,应当从阳位 引导下行于阴分。怎么引呢,必须先疏决络脉和经脉阻滞的血,血脉通则阳生阴降。如果下焦阴火旺盛,升逆于上焦心肺部位,六阳火邪不退,腑热充盛,当先引导阴火从五脏络脉的血液下行,这是从阳引阴法。 例如;浊气在上,则生愼胀,方用除湿益气汤。浊气以湿为重,湿去则胀消。因此以除湿为主,从上而下引而去之,则胸中豁然,这就是阴病治阳的从阳引阴法。 原文3】阳病在阴者,病从阴引阳,是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 【语译】阳病治阴,就是察知阳气下陷于阴分,应当从下焦阴分引导阳气上升于阳分。 例如;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用,升阳除湿汤,升阳除湿之中,湿浊化而清阳升,自下而上引而去之,这就是阳病治阴的治疗方法。 【原文4】经曰;从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气不足,推而扬之。盖上气者,心肺上焦之气。阳病在阴,从阴引阳,宜以入肾肝下焦之药,引甘多辛少之药,使生发脾胃之气,又从而去其邪气于腠理皮毛也。 【语译】经上说;病从下起的热厥向足上延伸的,当引清气上行而去其邪 。如果上焦心肺的清气不足,就用推而扬之的针法是上气充足。这是助正以驱邪的方法。因为上气,是上焦心肺的清气,上焦心肺的清气不足,陷于下焦阴分,治疗用药方面,应当从下焦阴分引清气上升于阳位。这就是说,用少量芍药或黄柏入肝肾下焦,引参,芪,炙草之甘多和升麻,柴胡之辛少药,助升发脾胃的阳气,又从而发散侵于腠理,皮毛的表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