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醫寒熱辨證

 LM0318 2015-09-30

中醫寒熱辨證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綱領。
  陰陽是決定疾病性質的根本,寒熱反映疾病中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病邪基本性質的屬陰屬陽,而所以說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綱領。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調經論》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景嶽全書·傳忠錄》說:“寒熱者,陰陽之化也。”《類經·疾病類》亦說:“水火失其和,則為寒為熱。”
  這就是說,從分析病邪的屬陰屬陽與分析機體陰陽的盛衰,所得寒證、熱證的認識是基本一致的。陽邪致病導致機體陽氣偏盛而陰液受傷,或是陰液虧損而陽氣偏亢,均可表現為熱證;陰邪致病容易導致機體陰氣偏盛而陽氣受損,或是陽氣虛衰而陰寒內盛,均可表現為寒證。

  寒熱辨證,不能孤立地根據個別癥狀作判斷,而是通過四診對與其相適應的疾病本身所反映的各種癥狀、體征的概括。具體的說,熱證是指一組有熱象的癥狀和體征;寒證是指一組有寒象的癥狀和體征。例如:表寒證,發熱,惡寒重,口淡不渴,舌苔薄白潤,脈浮緊等一組寒象與體征,故應診斷為表寒證;表熱證,惡寒,發熱重,口微渴,舌邊尖紅赤,脈浮數等一組熱象與體征,故應診斷為表熱證。須註意,惡寒、發熱與寒證、熱證不同。惡寒、發熱只是疾病的現象,疾病所表現寒熱征象有真假之別,而寒證 、熱證則是對疾病本質的判斷。

  寒熱辨證,在治療上有重要意義。《素問·聖真要大論》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食材藥材不分表裏虛實,但分寒熱性。寒證要用熱劑,熱證要用寒劑,兩者治法迥然不同,臨床上如寒熱不辨,其不良反應立竿見影,後果嚴重。因此,寒熱辨證在八綱辨證中尤其重要。

中醫寒熱辨證


☆ ☆ ☆

  寒證與熱證雖有本質的不同,但又互相聯系,既可在同一病人身上出現,表現為寒熱錯雜的證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出現寒證化熱、熱征化寒。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危重階段,有時還會出現假寒或假熱的現象。
  惡寒(及畏冷)、發熱與八綱辨證的寒證、熱證,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二者不能混同。惡寒、發熱只是疾病的現象,疾病所表現的寒熱征象可有真假之別,而寒證、熱證則是對疾病本質認識所作的判斷。

  寒熱辨證方法可用於對各科疾病的辨證。還應與惡寒、發熱的癥狀相鑒別。
  (一)辨寒熱錯雜關系
  (二)辨寒熱轉化關系
  (三)辨寒熱真假關系
  (四)辨寒證熱證與表證裏證的關系
  (五)辨人之寒熱與食材藥材寒熱性的關系

☆ ☆ ☆

  寒證

  寒證是感受寒邪,或陰盛陽虛所表現的證候。多因外感陰寒邪氣,或因內傷久病,陽氣耗傷,或過服生冷寒涼,陰寒內盛所致。寒證包括表寒、裏寒、虛寒、實寒等。
  感受外界寒邪,或過服生冷寒涼所致,起病急驟,體質壯實者,多為實寒證;因內傷久病,陽氣耗傷而陰寒偏勝者,多為虛寒證,即陽虛證。寒邪襲於膚表,多為表寒證;寒邪客於臟腑,或因陽氣虧虛所致者,多為裏寒證

  【臨床表現】
  惡寒,畏冷,不發熱(或惡寒重發熱輕),肢端涼,冷痛,喜暖,肢冷倦臥,口不渴,或渴而不喜飲水(或喜飲熱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面色白,唇淡口中和,舌淡苔白而潤滑,脈遲或緊。

  【證候分析】
  陽氣不足或為外寒所傷,不能發揮其溫煦形體的作用,故見形寒肢冷,蜷臥,面色晃光。
  陰寒內盛,津液不傷,所以口淡不渴。
  陽虛不能溫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為澄澈清冷。
  寒邪傷脾,或脾陽久虛,則運化失司而見大便稀溏。
  陽虛不化,寒濕內生,則舌淡苔白而潤滑。
  陽氣虛弱,鼓動血脈運行之力不足,故脈遲;寒主收引,受寒則脈道收縮而拘急,故見緊脈。

  熱證

  熱證是感受熱邪、或陽盛陰虛,人體的功能活動亢進所表現的證候。多因外感火熱之邪,或寒邪化熱入裏;或因七情過激,郁而化熱;或飲食不節,積蓄為熱;或房室勞傷,劫奪陰精,陰虛陽亢所致。熱證包括表熱、裏熱、虛熱、
  火熱陽邪侵襲,或過服辛辣溫熱之品,或體內陽熱之氣過盛所致,病勢急而形體壯者,多為實熱證;因內傷久病,陰液耗損而虛陽偏勝者,多為虛熱證,即陰虛證。風熱之邪襲於肌表,多為表熱證;熱邪盛於臟腑,或因陰液虧虛所致者,多為裏熱證

  【臨床表現】
  發熱或潮熱煩躁,惡熱喜冷,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飲,面紅目赤氣粗,煩躁不寧,痰、涕黃稠,小便短黃,大便燥結(或協熱下利),吐血衄血,唇口幹燥少津,舌色紅絳,舌苔黃糙,脈數滑等。
  【征候分析】
  陽熱偏盛,則惡熱喜冷。
  火熱傷陰,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傷則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飲。
  火性上炎,則見面紅目赤。熱擾心神,則煩躁不寧。
  津液被陽熱煎熬,則痰涕等分泌物黃稠。
  火熱之邪灼傷血絡,迫血妄行,則吐血衄血。
  腸熱津虧,傳導失司,勢必大便秘結。
  舌紅苔黃為熱證,舌幹少津為傷陰,陽熱亢盛,血行加速故見數脈。

   寒熱與表裏的關系

  寒證、熱證與表裏相互聯系。可形成多種證候,除上述表寒裏熱、表熱裏寒外,尚有表寒證,表熱證,裏寒證。裏熱證。茲分述如下:

  (一)表寒證
  表寒證是寒邪侵襲肌表所致的一種病證。
  【臨床表現】
  惡寒重,發熱輕,頭身疼痛,無汗,苔薄白潤,脈浮緊。
  【征候分析】
  寒邪襲表,衛陽受傷,不能溫煦肌表而惡寒,正與邪爭,陽氣被遏則發熱,寒為陰邪,故惡寒重而發熱輕。寒邪凝滯經脈,經氣不利則頭身疼痛。寒邪收斂,腠理閉塞故無汗,脈浮緊是寒邪束表之象,表寒證是表證之一種,特點惡寒重,發熱輕,無汗,脈浮而緊。

  (二)表熱證
  表熱證是熱邪侵襲肌表所致的一種病證。
  【臨床表現】
  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口幹,微渴,或有汗,舌邊尖紅赤,脈浮數。
  【征候分析】
  熱邪犯表,衛氣被郁,故發熱惡寒。熱為陽邪,故發熱重而惡寒輕且伴口幹微渴。熱性升散,腠理疏松則汗出,熱邪上擾則頭痛。舌邊尖紅赤,脈浮數均為溫熱在表之征。
  表熱證也是表證之一種,特點是發熱重惡寒輕,常常有汗,脈浮而數。

  (三)裏寒證
  裏寒證是寒邪內侵臟腑或陽氣虛衰的病癥。
  【臨床表現】
  形寒肢冷,面色晃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靜而少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質淡,苔白潤,脈沈遲。
  【證候分析】
  寒邪內侵臟腑損傷陽氣,或臟腑機能減退,陽氣虛衰,均不能溫煦形體,故形寒肢冷,面色晃白。陰寒內盛,津液不傷,故口淡不渴喜熱飲。寒屬陰主靜,故靜而少言。尿清便溏,舌淡苔白潤,脈沈遲,均為裏寒之征。

  (四)裏熱證
  裏熱證是熱邪內侵臟腑或陰液虧損致虛熱內生的病證。
  【臨床表現】
  面紅身熱,口渴,喜飲冷水,煩躁多言,小便短赤,大便幹結,舌質紅,黃苔,脈數。
  【征候分析】
  裏熱亢盛,蒸騰於外,故見面紅身熱,熱傷津液,故口渴冷飲。熱屬陽,陽主動,故躁動不安而多言。熱傷津液,故小便黃赤。腸熱液虧,傳導失司,故大便幹結。
  舌紅苔黃脈數,均為裏熱之征。

☆ ☆ ☆

  寒熱證鑒別要點

  寒證與熱證,是機體陰陽盛衰的反映,是疾病性質的主要體現,故應對疾病的全部表現進行綜合觀察,尤其是惡寒發熱及對寒熱的喜惡,口渴與否,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溫涼,二便、舌象、脈象等是辨別寒證與熱證的重要依據。

  《醫學心悟。寒熱虛實表裏陰陽辨》說:“一病之寒熱,全在口渴與不渴,渴而消水與不消水,飲食喜熱與喜冷,煩躁與厥逆,溺之長短赤白,便之溏結,脈之遲數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飲食,煩躁,溺短赤,便結脈數,此熱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飲熱湯,手足厥冷,溺清長,便溏,脈遲,此寒也。”可作為辨別寒證與熱證的參考。

  寒熱錯雜

  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時出現寒證和熱證,呈現寒熱交錯的現象,稱為寒熱錯雜。寒熱借來有上下寒熱情雜和表裏寒熱借雜的不同。

  1、上下寒熱錯雜:患者身體上部與下部的寒熱性質不同,稱為上下寒熱錯雜。包括上寒下熱和上熱下寒兩種情況。上下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以膈為界,則胸為上,腹為下。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為上,下腹膀胱、大小腸等又屬下。
  (1)上寒下熱:患者在同一時間內,上部表現為寒,下部表現為熱的證候。例如,胃脘冷痛,嘔吐清涎,同時又兼見尿頻、尿痛、小便短赤,此為寒在胃而熱在膀胱之證候。此即中焦有寒,下焦有熱,就其相對位置而言,中焦在下焦之上。所以屬上寒下熱的證型。
  (2)上熱下寒:患者在同一時間內,上部表現為熱,下部表現為寒的證候。例如患者胸中有熱,腸中有寒,既見胸中煩熱咽痛口幹的上熱證,又見腹痛喜暖,大便稀溏的下寒證,就屬上熱下寒證。

  2、表裏寒熱錯雜:患者表裏同病而寒熱性質不同,稱為表裏寒熱錯雜。包括表寒裏熱和表熱裏寒兩種情況。
  (1)表寒裏熱;患者表裏同病,寒在表熱在裏的一種證候。常見於本有內熱,又外感風寒,或外邪傳裏化熱而表寒未解的病證。例如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氣喘、煩躁、口渴,脈浮緊即是寒在表而熱在裏的證候。
  (2)裏寒表熱:患者表裏同病,表有熱裏有寒的一種證候。常見於素有裏寒而復感風熱;或表熱證未解,誤下以致脾胃陽氣損傷的病證。如平素脾胃虛寒,又感風熱,臨床上既能見到發熱,頭痛、咳嗽、咽喉腫瘤的表熱證,又可見到大便溏泄,小便清長,四肢不溫的裏寒證。

  寒熱錯雜的辨證,除了要辨別上下表裏的部位之外,關鍵在於分清寒熱的多少。寒多熱少者,應以治寒為主,兼顧熱證;熱多寒少者,應以治熱為主,兼顧寒證。

☆ ☆ ☆

中醫寒熱辨證


中醫寒熱辨證


  寒熱真假

  當寒證或熱證發展到極點時,有時會出現與疾病本質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極似熱”、“熱極似寒”,即所謂真寒假熱,真熱假寒。這些假象常見於病情危篤的嚴重關頭,如不細察,往往容易貽誤生命。

  (一)真熱假寒是指內有真熱而外見假寒的證候。其產生機理,是由於陽熱內盛,陽氣閉郁於內,不能布達於四末而形成,或者陽盛於內,拒陰於外,故也稱為“陽盛格陰”、根據其陽熱閉郁而致手足厥冷的特點習慣上又把它叫“陽厥”或“熱厥”。其內熱愈盛則肢冷愈嚴重,即所謂“熱深厥亦深”的特點,故可稱作熱極肢厥證,古代亦有稱陽盛格陰證者。真熱假寒有四肢涼甚至厥冷,惡寒甚或寒戰,神識昏沈,面色紫暗,脈沈遲(或細數)等似為陰寒證的表現,但其本質為熱,故必有高熱,胸腹灼熱,口鼻氣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飲,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而幹,脈搏有力等裏實熱證的表現。這種情況的手足厥冷,脈沈就是假寒的現象,而內熱才是疾病的本質。

  (二)真寒假熱:是內有真寒,外見假熱的證候。其產生機理是由於陰寒內盛格陽於外,陰陽寒熱格拒而成,故又稱“陰盛格陽”,陰盛於內,格陽於外,形成虛陽浮越陰極似陽的現象。其產生機理,是由於久病而陽氣虛衰,陰寒內盛,逼迫虛陽浮遊於上、格越於外。故其外雖可有身熱,面色浮紅,口渴,脈大等似屬熱證,但病人身雖熱卻反欲蓋衣被,渴欲熱飲而飲不多,面紅時隱時顯,浮嫩如妝,不象實熱之滿面通紅,脈大卻按之無力。同時還可見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等癥狀。所以,熱象是假,陽虛寒盛才是疾病的本質。

  辨別寒熱真假的要領,除了了解疾病的全過程外,還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註意體察:
  (l)假象的出現,多在四肢、皮膚和面色方面,而臟腑氣血、津液等方面的內在表現則常常如實反映著疾病的本質,故辨證時應以裏證、舌象、脈象等方面為主要依據。
  (2)假象畢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熱之面赤,是面色晃白而僅在顴頰上見淺紅嬌嫩之色,時隱時現,而真熱的面紅卻是滿面通紅。假寒常表現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卻是大熱,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而真寒則是身蜷臥,欲得衣被。

  寒熱轉化

  寒證與熱證,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在一定的條件下,寒證可以化熱,熱證可以轉寒。

  寒證與熱證的相互轉化,是由邪正力量的對比所決定,其關鍵又在機體陽氣的盛衰。寒證轉化為熱證,是人體正氣尚強,陽氣較為旺盛,邪氣才會從陽化熱,提示人體正氣尚能抗禦邪氣;熱證轉化為寒證,是邪氣衰而正氣不支,陽氣耗傷並處於衰敗狀態,提示正不勝邪,病情險惡。

  (一)寒證轉化為熱證是指原為寒證,後出現熱證,而寒證隨之消失的病變。多因機體陽氣偏盛,寒邪從陽化熱所致,或因寒濕之邪郁遏而機體陽氣不衰,常易由寒而化熱;或也可見於治療不當,使用溫燥之品太過,亦可使寒證轉化為熱證。如寒濕痹病,初為關節冷病、重著、麻木,病程日久,或溫燥太過,而變成患處紅腫灼痛;哮病因寒引發,痰白稀薄,久之見舌紅苔黃、痰黃而稠;痰濕凝聚的陰疽冷瘡,其形漫腫無頭,皮色不變,以後轉為紅腫熱痛而成膿等,均是寒證轉化為熱證的表現。

  (二)熱證轉化為寒證,指原為熱證,後來出現寒證,寒證出現後,熱證便漸漸消失,就是熱證轉化為寒證。多因邪盛或正虛,正不勝邪,機能衰敗所致;也見於誤治、失治,以致邪氣過盛,耗傷正氣,正不勝邪,機能衰敗,陽氣散失,故而轉化為虛寒證,甚至表現為亡陽的證候。這種轉化可緩可急。如熱痢日久,陽氣日耗,轉化為虛寒痢,這是緩慢轉化的過程。如高熱病人,由於大汗不止,陽從汗泄,或吐瀉過度,陽隨津脫,出現體溫驟降,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脈微欲絕的虛寒證(亡陽)這是急驟轉化的過程。

  寒熱證的轉化,反映邪正盛衰的情況。由寒證轉化為熱證,是人體正氣尚盛,寒邪郁而化熱;熱證轉化為寒證,多屬邪盛正虛,正不勝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