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寒熱辨證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綱領。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調經論》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景嶽全書·傳忠錄》說:“寒熱者,陰陽之化也。”《類經·疾病類》亦說:“水火失其和,則為寒為熱。” 寒熱辨證,不能孤立地根據個別癥狀作判斷,而是通過四診對與其相適應的疾病本身所反映的各種癥狀、體征的概括。具體的說,熱證是指一組有熱象的癥狀和體征;寒證是指一組有寒象的癥狀和體征。例如:表寒證,發熱,惡寒重,口淡不渴,舌苔薄白潤,脈浮緊等一組寒象與體征,故應診斷為表寒證;表熱證,惡寒,發熱重,口微渴,舌邊尖紅赤,脈浮數等一組熱象與體征,故應診斷為表熱證。須註意,惡寒、發熱與寒證、熱證不同。惡寒、發熱只是疾病的現象,疾病所表現寒熱征象有真假之別,而寒證 、熱證則是對疾病本質的判斷。 寒熱辨證,在治療上有重要意義。《素問·聖真要大論》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食材藥材不分表裏虛實,但分寒熱性。寒證要用熱劑,熱證要用寒劑,兩者治法迥然不同,臨床上如寒熱不辨,其不良反應立竿見影,後果嚴重。因此,寒熱辨證在八綱辨證中尤其重要。 ☆ ☆ ☆ 寒證與熱證雖有本質的不同,但又互相聯系,既可在同一病人身上出現,表現為寒熱錯雜的證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出現寒證化熱、熱征化寒。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危重階段,有時還會出現假寒或假熱的現象。 寒熱辨證方法可用於對各科疾病的辨證。還應與惡寒、發熱的癥狀相鑒別。 ☆ ☆ ☆ 寒證 寒證是感受寒邪,或陰盛陽虛所表現的證候。多因外感陰寒邪氣,或因內傷久病,陽氣耗傷,或過服生冷寒涼,陰寒內盛所致。寒證包括表寒、裏寒、虛寒、實寒等。 【臨床表現】 【證候分析】 熱證 熱證是感受熱邪、或陽盛陰虛,人體的功能活動亢進所表現的證候。多因外感火熱之邪,或寒邪化熱入裏;或因七情過激,郁而化熱;或飲食不節,積蓄為熱;或房室勞傷,劫奪陰精,陰虛陽亢所致。熱證包括表熱、裏熱、虛熱、 【臨床表現】 寒熱與表裏的關系 寒證、熱證與表裏相互聯系。可形成多種證候,除上述表寒裏熱、表熱裏寒外,尚有表寒證,表熱證,裏寒證。裏熱證。茲分述如下: (一)表寒證 (二)表熱證 (三)裏寒證 (四)裏熱證 ☆ ☆ ☆ 寒熱證鑒別要點 寒證與熱證,是機體陰陽盛衰的反映,是疾病性質的主要體現,故應對疾病的全部表現進行綜合觀察,尤其是惡寒發熱及對寒熱的喜惡,口渴與否,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溫涼,二便、舌象、脈象等是辨別寒證與熱證的重要依據。 《醫學心悟。寒熱虛實表裏陰陽辨》說:“一病之寒熱,全在口渴與不渴,渴而消水與不消水,飲食喜熱與喜冷,煩躁與厥逆,溺之長短赤白,便之溏結,脈之遲數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飲食,煩躁,溺短赤,便結脈數,此熱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飲熱湯,手足厥冷,溺清長,便溏,脈遲,此寒也。”可作為辨別寒證與熱證的參考。 寒熱錯雜 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時出現寒證和熱證,呈現寒熱交錯的現象,稱為寒熱錯雜。寒熱借來有上下寒熱情雜和表裏寒熱借雜的不同。 1、上下寒熱錯雜:患者身體上部與下部的寒熱性質不同,稱為上下寒熱錯雜。包括上寒下熱和上熱下寒兩種情況。上下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以膈為界,則胸為上,腹為下。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為上,下腹膀胱、大小腸等又屬下。 2、表裏寒熱錯雜:患者表裏同病而寒熱性質不同,稱為表裏寒熱錯雜。包括表寒裏熱和表熱裏寒兩種情況。 寒熱錯雜的辨證,除了要辨別上下表裏的部位之外,關鍵在於分清寒熱的多少。寒多熱少者,應以治寒為主,兼顧熱證;熱多寒少者,應以治熱為主,兼顧寒證。 ☆ ☆ ☆ 寒熱真假 當寒證或熱證發展到極點時,有時會出現與疾病本質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極似熱”、“熱極似寒”,即所謂真寒假熱,真熱假寒。這些假象常見於病情危篤的嚴重關頭,如不細察,往往容易貽誤生命。 (一)真熱假寒是指內有真熱而外見假寒的證候。其產生機理,是由於陽熱內盛,陽氣閉郁於內,不能布達於四末而形成,或者陽盛於內,拒陰於外,故也稱為“陽盛格陰”、根據其陽熱閉郁而致手足厥冷的特點習慣上又把它叫“陽厥”或“熱厥”。其內熱愈盛則肢冷愈嚴重,即所謂“熱深厥亦深”的特點,故可稱作熱極肢厥證,古代亦有稱陽盛格陰證者。真熱假寒有四肢涼甚至厥冷,惡寒甚或寒戰,神識昏沈,面色紫暗,脈沈遲(或細數)等似為陰寒證的表現,但其本質為熱,故必有高熱,胸腹灼熱,口鼻氣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飲,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而幹,脈搏有力等裏實熱證的表現。這種情況的手足厥冷,脈沈就是假寒的現象,而內熱才是疾病的本質。 (二)真寒假熱:是內有真寒,外見假熱的證候。其產生機理是由於陰寒內盛格陽於外,陰陽寒熱格拒而成,故又稱“陰盛格陽”,陰盛於內,格陽於外,形成虛陽浮越陰極似陽的現象。其產生機理,是由於久病而陽氣虛衰,陰寒內盛,逼迫虛陽浮遊於上、格越於外。故其外雖可有身熱,面色浮紅,口渴,脈大等似屬熱證,但病人身雖熱卻反欲蓋衣被,渴欲熱飲而飲不多,面紅時隱時顯,浮嫩如妝,不象實熱之滿面通紅,脈大卻按之無力。同時還可見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等癥狀。所以,熱象是假,陽虛寒盛才是疾病的本質。 辨別寒熱真假的要領,除了了解疾病的全過程外,還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註意體察: 寒熱轉化 寒證與熱證,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在一定的條件下,寒證可以化熱,熱證可以轉寒。 寒證與熱證的相互轉化,是由邪正力量的對比所決定,其關鍵又在機體陽氣的盛衰。寒證轉化為熱證,是人體正氣尚強,陽氣較為旺盛,邪氣才會從陽化熱,提示人體正氣尚能抗禦邪氣;熱證轉化為寒證,是邪氣衰而正氣不支,陽氣耗傷並處於衰敗狀態,提示正不勝邪,病情險惡。 (一)寒證轉化為熱證是指原為寒證,後出現熱證,而寒證隨之消失的病變。多因機體陽氣偏盛,寒邪從陽化熱所致,或因寒濕之邪郁遏而機體陽氣不衰,常易由寒而化熱;或也可見於治療不當,使用溫燥之品太過,亦可使寒證轉化為熱證。如寒濕痹病,初為關節冷病、重著、麻木,病程日久,或溫燥太過,而變成患處紅腫灼痛;哮病因寒引發,痰白稀薄,久之見舌紅苔黃、痰黃而稠;痰濕凝聚的陰疽冷瘡,其形漫腫無頭,皮色不變,以後轉為紅腫熱痛而成膿等,均是寒證轉化為熱證的表現。 (二)熱證轉化為寒證,指原為熱證,後來出現寒證,寒證出現後,熱證便漸漸消失,就是熱證轉化為寒證。多因邪盛或正虛,正不勝邪,機能衰敗所致;也見於誤治、失治,以致邪氣過盛,耗傷正氣,正不勝邪,機能衰敗,陽氣散失,故而轉化為虛寒證,甚至表現為亡陽的證候。這種轉化可緩可急。如熱痢日久,陽氣日耗,轉化為虛寒痢,這是緩慢轉化的過程。如高熱病人,由於大汗不止,陽從汗泄,或吐瀉過度,陽隨津脫,出現體溫驟降,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脈微欲絕的虛寒證(亡陽)這是急驟轉化的過程。 寒熱證的轉化,反映邪正盛衰的情況。由寒證轉化為熱證,是人體正氣尚盛,寒邪郁而化熱;熱證轉化為寒證,多屬邪盛正虛,正不勝邪。 |
|
来自: LM0318 > 《413 中國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