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附一: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日本康平本認為()中的內容為註解) 附二: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今天說的這條論是比較複雜的,歷史上的解釋也有不同。之前的內容基本都是太陽中風的桂枝湯的加減變化。因為還沒有說到以後太陽傷害的「麻黃湯」的情況。所以這裡有了麻黃湯的內容。初學《傷寒論》的朋友會覺得摸不著頭腦也是正常的。 這裡先說了一個太陽中風與太陽傷寒都存在的一個治療方法,就是將太陽中風的「桂枝湯」合併太陽傷寒的「麻黃湯」,來治療風寒之邪侵犯人體的情況。 附一是日本學者的觀點,認為括號的內容為註解,但是也說明了太陽病,得之八九日以後的其他兩種情況。但是其解釋就有很大的區別了。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這是這個條論的大前提。一般太陽病六七天就會好,或者就會傳變到其他經腑。前面說過「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和「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都說明表證的關鍵在於六七日的時候。要不就會痊癒,要不就會傳變。這裡太陽病,得了八九日,還沒有痊癒,但是出現了附二中出現的三種變化。 第一種: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第二種: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第三種: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按照日本學者的解釋就是: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也就是說:發熱型,類似於瘧疾,發熱時間長,惡寒時間短,一天發作兩三次,無汗出而身體癢的時候,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治療。這也算一個值得參考的解釋。 太陽病,七日沒有好,到了八九日,會出現傳變到少陽、陽明,或者內陷入陰經的情況。這裡並沒有,所以這個條論也在指導我們後來的學習者怎麼不辨證。 「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瘧,定時發冷發燒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現代人都知道是有虐病原蟲或者瘧蚊傳染到人體血液的。古人早在幾千年前就有了治療的經驗。《金匱》中也有相關的論述和治療方式。 這個病的一般外在病證就是發熱與發冷交替出現,一陣一陣的發作,一般發作都有固定的時間。在中醫里認為瘧病多數都是「少陽經」的問題。所以《金匱》里說「瘧脈自弦」的說法。而「弦脈」多於肝膽經的病有關係。這個問題會在以後學習少陽病和柴胡湯的時候再說。 這個太陽病八九日,得的病就像是瘧疾,症狀是發熱惡寒,如果是瘧疾的情況會是一會冷一陣,有熱一陣的寒熱交替出現。但是這裡說的「發熱惡寒」,本身也是太陽證的情況。尤其是「惡寒」,因為我們臨床判斷一個人的外感病的前提就是「惡寒」怕冷嗎?學習《傷寒論》的朋友都是到「有一份惡寒,就有一份表」的原則。發熱惡寒就是表證。這裡沒有強調說是瘧疾的寒熱交替出現。 至於一些經方學者說的瘧疾是先發寒再發熱,還是先發熱在發寒的情況其實臨床沒有太多的意義。因為多數病人來了根本就記不清楚是先寒還是先熱了。我臨床見到很多人只能說出來,一會冷一會熱。再問先發熱還是先發冷就記不清了。 再有就是中風後再被寒傷,會是先發熱然後再發冷,或者發熱惡寒並發。 這裡的情況是「熱多寒少」。其實熱多是好事,因為身體的正氣比較強才會發熱。剛才說了一分惡寒一份表,惡寒少了也就證明表證輕了,病邪弱了。其實不是個壞事。 如果是如瘧狀,我們可以推斷,這個發熱惡寒應該是交替出現。發熱的時間多,發寒時間短。當然也有人認為這個惡寒發熱是同時發生的。還有一個情況就是後面的「一日二三度發」,說明發作的時間不是固定的,但是寒熱發作有停止的時候。所以就說如瘧狀。再說一日二三度發作寒熱,也說明身體還有能量去對抗邪氣,身體欲將邪氣排出體外。 再有一般外感發熱惡寒的情況是持續的,除非病好了,或者病邪入陰經才不會發熱。 「其人不嘔,清便自欲可,」剛才說了太陽病到了六七日就是個轉折點。如果不愈就會傳變到其他經腑。張仲景用這兩句話再指導後來的學習者如何去辯證。 有一個寒熱交替出現的情況是少陽的半表半里的「寒熱往來」,所以一旦一個人一會冷一會熱,不得不考慮是不是這個人的病不在太陽經,而是到了中間的「少陽經」呢?那麼怎麼才能判斷這個寒熱是否在少陽經呢?那就需要少陽的一些其他症狀來佐證。少陽病其中的一個主證就是「喜嘔」。這是因為少陽病的嘔是少陽膽熱上逆,會口苦、咽干、帶動胃氣的上行就會嘔。這裡的病人是不嘔,就證明這個寒熱不是少陽病,也即是太陽的表邪沒有內傳如少陽經腑。其實還可以問問病人,胸脅不舒服嗎?口苦嗎?口渴口乾嗎?來證明是否病邪在少陽經。 「清便自欲可」裡面的「清」其實可以當做一個動詞「拉」,便指的大便,後文會說到「下利清谷」,這個清是一個意思。據說漢代的清同圊,是廁所的意思。 如果這個人的大便不通暢,而且好幾天沒有大便了,伴隨口乾,小便黃,就證明這個病應化熱如陽明經腑了。這裡發熱惡寒,大便還通行,(欲等於續),沒有口乾口渴,飲水過多的陽明經腑症狀。我們就可以排除這個病是陽明證。 所以臨床對病人的情況要詳細了解,不要自以為是。 「脈微緩者,為欲愈也」這是給出一個結論。太陽病八九日,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一日二三度發,沒有少陽、陽明證,可是脈微緩,證明這個病人快好了,這個時候不要非給病人開方子治療。有時候病人自己的身體功能恢復了,自己就會好。 初學者對於「脈微緩」不太理解。一方面是「脈微」這個是個陽氣衰弱,氣血不足的脈。「緩脈」基本就是個較為健康的脈了。所以這裡如果是個「欲愈」的脈,那就不應該是微脈加緩脈。所以應該理解成微微的緩的脈象。 前面提到「脈若靜者,為不傳」,一般如果是出現了脈急促、脈緊的情況就是病邪重的情況,脈微在加上急數就是比較危險的脈了,證明病近一步惡化。 有的人理解成「脈微」為病邪衰退,「緩」為正氣,或者說胃氣恢復,是好現象。如果病人的脈只有「微」而無緩則是病邪與正氣都衰敗。 這個「者」說明了一種情況,就是脈微緩,不用出方子去治療,病人會好的。下面還有兩種情況。 「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這個可以理解太陽病,八九日以後的另一種情況。當然也有認為人就是伴隨者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一日二三度發的前提下。如果病人脈微,這個「脈微」就是「微脈」了。這個脈似有似無,按之欲絕,反應了正氣衰敗,氣血虧損。簡單說,脈里的血流量不足了,脈里的氣化不足了。所以說「陰陽俱虛」。 這裡說的「脈微而惡寒」這個惡寒似乎不是表證的惡寒,因為表證也有陰陽。表證的陽就是太陽,表證的陰就是少陰。少陰的脈就是「脈微弱」,惡寒就是陽氣衰退而病邪入少陰的情況出現了。所以陳修園為代表的一派認為「陰陽俱虛」說的是太陽與少陰的經氣,經脈都虛弱了。 這個「陰陽俱虛」,我們還可以說成是「表里」都虛弱了,黃元御認為是「營衛」 虛弱了。其實都是一回事。太陽衛氣病了,陽不足就會惡寒,衛氣來源於腎氣與胃氣,血液的生產也是源於脾胃。腎氣的升髮帶動氣血上升。少陰病了氣血的升發無力,也就會血虛,這個脈就不會有力量。所以一個外感牽扯的人體器官太多了,感冒都不會治的中醫一定是個「騙子」。 「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這是在警告後學的,告訴後學者,人體虛弱的病人是不能也汗法、下法、吐法這三種治療方法的。這個三種方法從直觀上就知道都會帶走身體太多的水分。而病人陰陽俱虛了,水分也不足了,身體的熱量也不足了,再用汗、下、吐的方式就是要命的。 這樣也為後學指出了一個範圍。既然汗、下、吐不能用。對於這樣的病人我們可以考慮中醫治病八法的其他方法。虛當然用溫補的方法了。雖然張仲景沒有給出方子,但是隨著以後的學習,我們會學會治療這種情況的。陰陽俱虛,後面的條論解釋了是「此無陽也」,胡希恕認為陽就是身體的津液。津液的推動是需要熱量的。所以四逆湯加參或者芍藥甘草附子湯這樣陰陽雙補的方子可以選用。 「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這個是第三種情況了。因為如果是「脈微而惡寒」的病人,不會有赤熱的面色,多數都是臉上發白的。人身體的所以陽經都會通過頭面部,所以人體頭部是陽氣最旺盛的地方。冬天幾乎沒人給臉「穿棉衣」。 這個面色有發熱而赤的情況(後面的條論解釋了面色赤的情況),為陽氣上沖頭面,而血管的鬱熱,上沖後,被體表的衛氣的寒邪束縛而出現的,也體現了雖然內有熱,但是身體陽氣不足,所以無法推動熱氣化成汗出來皮膚。所以「未欲解也」說的是「表證」未解。後面一句解釋了,未欲解的原因。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提到用汗法就能解決的問題一定是太陽表證的問題。為什麼不能出汗嗯?上段說了,血管鬱熱上沖頭面,可是表皮被寒氣束縛的厲害,所以熱就在皮膚與既然之間憋著。這個時候「身必癢」。也即是本來身體鬱熱,熱量推動身體津液出來血管,但是皮毛因為寒邪束縛而打不開,這些津液就不在該在的地方。跑到肌膚里了,這個時候就會身體痒痒。尤其是被風吹以後會癢的厲害。還有很多人睡覺前覺得身體痒痒就會撓撓,結果就會出很多疙瘩,也是這種情況。 「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這個面色反有熱色,身體發癢的情況,就是小小的發汗,用桂枝加麻黃湯,輕輕的發汗就好了。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在下)其實就是前面學習的「桂枝湯」加了麻黃、杏仁兩味藥。也算是桂枝湯的加減方。其實方子的應用很簡單。桂枝湯前面說過是個陰陽雙補,營衛雙調的方子用來補足身體陽氣和津液。 但是體表還有寒邪束縛著,肌肉的風邪可以用桂枝湯,但是皮毛的寒邪就不行了,中醫認為人體中「肺主皮毛」,也就是表皮的開闔與肺有關係。這個時候加上可以直接打開皮毛的「麻黃」,讓表皮打開,杏仁幫助麻黃宣降而潤肺,不至於麻黃髮汗而傷津液。 一般情況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蕁麻疹,皰疹等肌表疾病。包括很多皮膚過敏引起的皮膚瘙癢等疾病。 因為這病的核心肌肉與表皮之間,通過汗法是可以完全治癒的。有一年夏天公園鍛鍊,打拳後身體藥出汗,但是因為當時天突然冷了,汗出而沒出來,就感覺到全身皮膚憋脹而痛癢,緊接著看到胳膊像是起了雞皮疙瘩。我仔細一看是身體的汗液郁在汗毛眼而沒出來。就繼續打拳,以至於一身大汗出,身體皮膚痛癢立刻消失。此時我便想起此段論。 多年前,本人祖父,感冒發熱,服用中藥一劑,過來一個小時左右,我發現祖父坐在沙發上,面頰紅色泛出,心胸憋悶而煩躁,詢問後回答說身上難受。我便知道是服用中藥而沒有汗出。就攙扶祖父,喝熱水,然後躺下蓋被子休息。過來兩個小時,老人起來,說出來一身大汗,發熱、煩躁,身體難受等全部消失。 前一段一位做中藥的朋友說身體總是微微發癢,給予桂枝麻黃各半湯服用,三日回復,身癢好轉。有一位年青女性,自述身體癢,給予此湯,事後幾日回復身癢好轉,驚喜的是之前的「通經」,居然沒有了。還感覺月事有種排毒的奇怪現象。可見經方的神奇。 說一個失敗的例子吧。一位女士,身體癢兩周,起大疙瘩奇癢無比。因為是冬日,又騎電動車。處方麻黃湯加白朮,無效;處方桂枝麻黃各半湯,也效果不明顯;後來用清熱祛濕解表的藥物,效果也不是很好。但是所以的方子都沒有達到使其汗出的效果。雖然在工作中她也有些汗出,可是每日早起都會身癢,起大疙瘩。 後來因發熱感冒來診,有用了一支發汗針劑,回家後出大汗一身,第二天身癢消失,疙瘩沒有再出。後來過幾天又說身癢。回想前幾次處方,不是思路不對,而是藥量不足於解表。所以為有好的效果。 還有就是所謂的「過敏」病人,禁吃的食物很多,其實不以為然。歸根結底是病沒有治癒。關於西醫說的「過敏源」,以及禁止的食物,不是主要的問題。年三十晚上吃飯,遇到之前因為過敏不能吃羊肉,魚蝦等食物的大姐,說之前吃了就過敏的的食物,現在吃了也沒事了。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生薑(切)甘草(炙)麻黃(去節)各一兩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並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太陽頭痛項強,發熱惡寒之病,得之八日已過,至九日,正當少陽主氣之期,藉其氣以為樞轉,故如瘧狀,亦見寒熱往來。 究竟發熱惡寒,現出太陽本證,與真瘧不同。所幸者,寒熱並見之中,熱較多而寒卻少。太陽以陽為主,熱多是主勝客負,露出吉兆。 其人不嘔,邪不轉屬少陽;圊便欲自可,邪不轉屬陽明。其寒熱一日二三度發,不似瘧之有定侯。 太陽得少陽之樞轉.邪氣有不能自容之象。脈微者為邪衰,緩者為正復,皆為欲愈之證脈也。 設脈但見其微,而不見其緩,是邪衰而正亦衰也。不見其發熱,而但見其惡寒者,是客勝主負也。 蓋太陽底面是少陰,今脈微,即露少陰脈沉細之機,悉寒即伏少陰厥逆及背寒之兆。此不獨太陽虛,而少陰與太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雖然證脈如此,宜其面色無熱色矣; 而面色反有熱色者,以諸陽之會在於面。猶幸陽氣未敗,尚能鼓鬱熱之氣而見於面;獨恨陽氣已虛,未能遂其所欲,自作小汗而解也。茲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辨其面色有熱色,而知鬱熱之氣欲達於肌表;又察其肌表之氣未知,而知周身必癢,邪欲出而不能出。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以助之。 此一節,言病在太陽,值少陽主氣之期而藉其樞轉也。(陳修園) 太陽風寒雙感證 四章太陽病,風則桂枝,寒則麻黃,乃有風寒雙感之證,爰垂桂麻各半之方,營衛兼發,風寒俱去。脈法: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俱傷,當發其汗,此之謂也。若夫風多而寒少,則有桂二麻一之劑,仍是各半法度,因病而小變者也。至於內熱微而表寒輕,桂麻各半之法,不相合矣,用桂枝之二越婢之一,微宣表寒,而輕清里熱,此頗似大青龍法,而實亦不同,義更妙也。則桂麻各半,所以繼桂麻二方之後,桂枝越婢,開青龍一方之先也。 桂麻各半證一 太陽二十八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人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清與圊通。 如瘧狀者,營陰衛陽之相爭,陽郁於內則發熱,陰鬱於外則惡寒。蓋風寒雙感,營衛俱傷,寒傷營則營欲泄,風傷衛則衛欲閉,營欲泄而不能泄,則斂束衛氣而為寒,衛欲閉而不能閉,則遏閉營血而為熱。及其衛衰而營血外發,又束衛氣,營衰而衛氣內斂,又遏營血。此先中於風而後傷於寒,營泄衛閉,彼此交爭,故寒熱往來,形狀如瘧也。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之久,證如瘧狀,發熱惡寒,發熱多而惡寒少,此風多於寒,衛傷頗重而營傷頗輕。如其寒熱不能頻作,是後章桂二麻一之證也。若其人上不嘔,下不泄,則中氣未傷,寒熱一日二三度發,則正氣頗旺,頻與邪爭,脈微和緩,則邪氣漸退,是為欲愈,無用治也。若其脈微弱而又惡寒者,此衛陽營陰之俱虛,蓋營虛則脈微,衛虛則惡寒,後章:此無陽也,即解此句。虛故不可更以他藥發汗、吐、下也。如其發熱、脈浮,是後章桂枝越婢之證也。若外不惡寒,而面上反有熱色者,是陽氣蒸發,欲從外解,而表寒郁迫,未欲解也。使得小汗略出,則陽氣通達,面無熱色矣。以其正氣頗虛,不得小汗,陽郁皮腠,莫之能通,是其身必當發癢。解之,以桂枝麻黃各半湯。 營衛俱傷,前後四章三證,而於首章內一證三變,伏下三章之線。下三章,分承首章而發明之。 〖桂枝麻黃各半湯〗三 (方【6】) 【6】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 芍藥 生薑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 各一兩 大棗擘,四枚 杏仁去皮尖,二十四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雲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並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臣億等謹按桂枝湯方,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黃湯方,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個。今以算法約之,二湯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生薑、甘草各一兩,大棗四枚,杏仁二十三個零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個,合方,詳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湯。)(黃元御) 太陽風寒兩感桂麻各半湯證 傷寒營閉衛郁,則生表寒,中風衛閉營郁,則生里熱,風寒雙感,營衛俱傷,則寒熱往來,形狀如瘧。蓋寒傷營則營欲泄,泄而不透,故斂束衛氣而為寒,風傷衛則衛欲閉,閉而不開,故遏逼營血而為熱。營鬱熱發,及其衛衰而營血外乘,又束衛氣而寒來,衛郁寒生,及其營衰而衛氣外乘,又遏營血而熱來,此先中於風而後傷於寒,營衛交爭,迭為勝負之故也。若其人便調不嘔,寒熱頻發,日二三度,脈微緩者,是正氣頗旺,不久將發,病為欲愈,無用治也。若脈浮而緊,面熱身癢,是陽為陰鬱,欲發而未能也。仲景脈法: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俱傷,骨節煩疼,當發其汗。宜桂枝麻黃各半湯,雙瀉營衛也。若其寒熱不頻,日僅再作,是其正氣之虛,不能頻發,而風多寒少,衛郁不盛,宜桂枝二麻黃一湯,重瀉其營而輕瀉其衛也。如其發熱作渴,脈浮而洪大者,是兼有里熱,宜桂枝二越婢一湯,稍清其內熱也。 【6】桂枝麻黃各半湯 三 桂枝一兩十六銖 芍藥 生薑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 各一兩 大棗擘,四枚 杏仁去皮尖,二十四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雲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並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7】桂枝二麻黃一湯 四 桂枝一兩十七銖 芍藥一兩六銖 生薑切,一兩六銖 甘草炙,一兩二銖 麻黃去節,十六銖 大棗擘,五枚 杏仁去皮尖,十六個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雲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 【9】桂枝二越婢一湯 五 桂枝 芍藥 麻黃 甘草炙,各十八銖 生薑切,一兩二銖 大棗擘,四枚 石膏碎,綿裹,二十四銖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黃元御)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薑 甘草 麻黃(各一兩去節) 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雙仁者) 大棗(四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按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此當正邪勝復之關.一則慮其邪之轉屬.一則慮其正之已虛.不可不細辨矣.若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是邪不屬里.一日二三度發.是邪已外向.脈又微緩.則胃氣足以敵邪.乃為欲愈之徵.倘脈微而惡寒甚.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恐誤治傷陽.反生他變.若其人面色反有熱色者.是為欲解未解之象.以其不能得小汗以宣助陽氣.致陽氣雖不內擾.卻怫鬱於皮膚肌肉之間.其身必癢.此明證也.故主桂麻而小其制.但得汗出而邪盡解矣.(呂震名)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注】 太陽榮衛兩傷,風多寒少之病,得之八、九日,有如瘧狀之寒熱,熱多寒少,其人不嘔,小便清白者,此里和不受邪,雖為欲愈,然必審其人,如瘧狀之寒熱,一日二、三度,輕輕而發。診其脈微且緩,則知邪已衰,正欲復,表里將和,始為欲愈也。若脈微不緩,是正猶未復,惡寒是邪猶未衰,尚不能自愈,但已為前之汗、吐、下,虛其表里,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脈微惡寒,表里俱虛,則面色當白,今色反赤,猶有餘邪怫鬱於表,不能得小汗出,宣發陽氣,故面赤身癢,未欲解也,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小小汗之,以和榮衛,自可愈也。 【集注】 吳人駒曰:此不專事桂枝,而兼合乎麻黃者,謂其面熱身癢,邪在輕虛浮淺之處,惟麻黃能達也。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一兩生薑一兩甘草(炙)一兩麻黃(去節)一兩大棗(擘)四枚杏仁(去皮、尖)二十四枚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注】 此承上條,發明面赤身癢之義也。表陽氣虛,故脈浮遲,邪氣怫鬱,故面熱赤,正虛邪盛相爭,故戰惕也。至六、七日,則邪當衰,應汗出而解,若反發熱,是邪未衰,故差遲也。遲者,正不勝邪也,陽微怫鬱,其身必癢,以無陽氣,不能宣發作汗故也。 【集注】 程知曰:此言陽虛不能作汗之脈也。浮則邪在肌表,遲則陽虛,氣怫鬱而不得越,則面熱赤。正與邪爭而不得出,則身戰惕。至六、七日傳經盡,當汗解之時,乃不得汗,反發熱者,其差必遲。蓋陽虛不能領汗外出,其熱邪浮於肌膚,必作身癢也。(醫宗金鑒) 桂枝麻黃各半湯證治本位的意義 芍藥錢半桂枝錢半麻黃錢半杏仁一錢 炙甘草錢半生薑一錢 紅棗肉三錢 治榮衛雙郁,發熱惡寒、無汗、項強身痛、八九日不解、形如瘧者、脈虛,此榮衛雙解之法也。外感之病,偏於疏泄,汗出發熱。偏於收斂,無汗惡寒。榮衛之氣,如環無端。單衛郁者少,單榮郁者亦少。榮衛必郁,衛郁榮必郁者實多。不過分何方郁的輕重耳。 此榮衛雙郁,多日不解。既現榮衛雙郁之證,而脈轉虛。虛者,不偏緊不偏緩,微弱之象。微弱之脈,病勢不盛。榮衛單郁者病重,雙郁者病輕。單郁者,一方隔絕之勢。雙郁者,雙方欲和之機。雙方欲和而未能,故用桂麻二方,減輕合用以和之。服後得欲似汗即解矣。 榮衛單郁,中氣大虛,易入臟腑。榮衛雙郁,雙方平衡,中虛較輕。故病八九日有如瘧狀,仍在表也。 此三方為治外感表病大法。榮郁發熱,偏於疏泄。衛郁惡寒,偏於收斂,是對待的。表病不解,入髒病寒,入腑病熱,亦是對待的。榮衛病,乃人身榮衛為風寒所傷,而榮衛自病。並非風寒入了榮衛為病。入髒入腑雲者,亦臟腑自病,並非風寒入了臟腑為病。此點要緊,切不可忽。 中氣不足,故榮衛偏郁。中氣敗甚,故表病入里。里氣偏寒之人,故髒病。里氣偏熱之人,故腑病。名曰表病入里,其實乃臟腑里氣自病。自病二字解決,全部傷寒論解決。一切外感病解決。 榮衛之氣,外發則吉,內陷則凶。榮衛病,總以早得汗而解為好,汗則外發也。以上榮衛表病。(彭子益) 遠古中醫 2018年2月17日星期六(正月初二)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