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的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
李唐(1066年~1150年),宇欷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末建炎年间被授成忠郞,为画院待诏。他对画山水、人物、林木、竹石、禽兽等都很精通,其中造诣最深的是山水画,当时身处江北的他,笔下呈现的多为北方的雄峻山川。
靖康之难以后,北宋王朝被金人所灭,金军活捉了宋朝的徽宗、钦宗两位皇帝,还俘获了一大批包括李唐等宫廷画家在内的艺术家和能工巧匠。李唐在被押往金国途中听说赵构在南方建立了政权,就设法逃跑,南归途中被一伙强盗所掠。其中有一个叫萧照的人早听说过李唐的大名,便离开强盗队伍随李唐南渡学习绘画,后来也成了画家,并与李唐一起进入南宋画院。
李唐到南宋都城临安时已年近八旬,在临安街头隐姓埋名以卖画为生,境况堪苦。他曾写诗慨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一日,朝中太尉邵宏渊发现李唐隐名街头卖画惊呼:“李唐来临安了。”他立即向宋高宗禀告,李唐就此进入南宋画院,授成忠郞、画院待诏。
辗转来到临安的李唐,成为南宋画院的大家,也开启南宋院体山水画的先声。宋高宗曾在李唐的《长夏江寺卷》上题跋:“李唐可比唐李思训。”由于生活境况发生改变,见到与北方山水不一样的江南山水,李唐山水画的风格也随之变化,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大家”。
最能代表李唐山水画风格的作品《万壑松风图》是李唐南渡不久所画,秉承了中轴式构图,高山大川下的松树亭亭玉立,似乎可闻松涛在风中作响,松荫遍布整个画面,周旋流荡,给人震撼。其小斧劈变为大斧劈的创新画法,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威压感,开创出南宋山水画的新画风。
李唐还善于画人物,表达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如《采薇图》是一幅历史题材作品,画的是殷商末西周初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伯夷和叔齐是殷的诸侯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南)君主的两个儿子,兄弟二人出走后先后投奔了西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姬昌死后,他的儿子姬发(周武王)要兴兵讨伐纣王。伯夷、叔齐认为臣子造反讨伐君王是大逆不道,就拦住马头进行谏阻。周武王没有听从劝告,灭殷以后建立了周朝。伯夷和叔齐于是决心不吃从周朝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境),以采食野菜充饥度日,最后一起饿死在山里,临死前作有一首采薇歌以表示坚贞不屈的志向。
《采薇图》刻画了伯夷和叔齐宁死不愿失去气节的人物。图中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伯夷、叔齐面容清癯,身体瘦弱,由于生活在野外,以野菜充饥,肉体上饱受折磨,但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在当时南宋与金国对峙、南宋王朝采取投降偏安政策的时候,李唐以历史故事作画表彰保持气节的人,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借古讽今,用心良苦。画中枫树后的石壁上有两行题款:“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一松一枫,奇倔如曲铁,而树身两相揖让,衬托出伯夷和叔齐刚直不阿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