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1)生长:指生物体体积由小到大,也就是细胞数目增多和体积增大的结果。 (2)发育:指生物体中各种器官逐渐达到成熟,并具有生殖能力。 (3)生殖:指生物体产生下一代的现象,通过繁殖保持种族的延续。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除外) 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它是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构成的。但病毒作为一种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1.调查的步骤 ①明确调查目的;②确定调查对象;③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④调查记录;⑤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⑥撰写调查报告。 2.生物的分类 (1)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 (2)按照生活环境不同,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3)按照用途不同,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叫生物圈。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土壤条件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单一变量)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P19 资料分析) 例:沙漠中的骆驼刺对干旱缺水环境的适应 海豹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例: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 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 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3.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4.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又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5.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是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消费者——动物(不能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只能吃现成的动物和植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能把动植物的遗体和粪便等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3.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最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构成了食物网。 3.食物链和食物网: (P25 观察与思考) 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②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③食物链中不能出现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④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 (P26 资料分析) ⑤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越多。 4.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分别称作一个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越强,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点拨:①判断是否为生态系统时,首先看是否同时具有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②食物链书写口诀:生产起点高消终,中无分解与非生; 箭头指向捕食者,能量递减流动中。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生物圈的范围 1.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划分只是大体的划分,三者并不是截然分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①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被誉为“绿色水库”“地球之肺”) ②草原生态系统(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海洋生态系统(海平面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海洋植物年产氧量占地球年产氧量的70%) ④淡水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并参与气候的调节) ⑤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为代表,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 ⑥农田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在栽培和管理中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⑦城市生态系统(消费者主要是人类) 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各个生态系统之间是彼此互相影响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显微镜的结构目镜、物镜:放大物象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准焦螺旋:①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②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很小。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 (P37 练习使用显微镜) 显微镜使用记忆口诀: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 六装玻片七下降,八调镜筒细欣赏,九退整理后归箱。 ①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 ②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1.一台显微镜的目镜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2.目镜长的放大倍数低,物镜长的放大倍数高。显微镜放大倍数越高,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且变暗。 点拨:①显微镜视野中污点的实际位置的判定:转动目镜,如果污点随着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如果污点不移动,再移动玻片标本,如果污点随着移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如果污点还是没有移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②物象的移动:由于我们从物镜中看到的物象为倒像,即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像,所以物象在什么方向,就把标本向什么方向移动才能使其位于视野的中央。 第二节、植物细胞 (P42 观察植物细胞) 一、常用的玻片标本按制作方法可分为三种:切片——用生物体上切取下来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如细菌培养液、血液)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生物体上撕下来的或直接用个体微小的生物如衣藻、水螅、青霉等制成 按保存时间,可分为永久玻片和临时玻片。 二、观察植物细胞实验 1.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教材42页)步骤:擦、滴、撕、展、盖、染、吸 2.实验避免出现气泡的方法: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3.实验中使用稀碘液的作用:便于寻找和观察细胞,可使细胞结构看得更清楚。 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①细胞壁:支持、保护。 ②细胞膜(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清):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③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有利于物质交换。 ④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⑤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⑥液泡:在细胞质中,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 ⑦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场所。 点拨:如何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视野中的气泡往往有粗而黑的边缘,形状往往呈圆形或椭圆形,里面是一片空白,用镊子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会变形或移动,而细胞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结构,压盖玻片时,一般不会变形或移动。 第三节 动物细胞 (P47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一、观察动物细胞实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实验步骤:擦、滴、刮、涂、盖、染、吸 点拨:比较动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步骤的不同
滴(清水) 撕 展 本实验中载玻片上应滴加生理盐水,因为生理盐水和人体内的液体环境相似,有利于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 细胞的形态、结构各异。 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作用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活细胞的细胞质处于流动状态,有利于物质交换 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场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 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1.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燃烧):如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如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3.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①有益物质进入;②有害物质禁入; ③排出细胞内产生的废物 4.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光能,把转变成化学能,并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将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
|
来自: zhengbinbin > 《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