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Rainflower 作者|Carol Huang 前几天坐在机场的候机室里,本想趁着延误时间叽歪点路上的心情故事,但发现写那个真不是我的擅长,坐在那儿一个多小时,一共也没写出两段来,而且干巴巴的象老太太的裹脚布。蔡老师说的一句话一直记得:文字是心中意念的流淌,不如随着自己的心意让文字流淌出来吧,不是淑女就别硬装了! 为什么今天打算写写我眼中的咨询呢?两件事触动了我。昨天刚好跟一投行的好友吃饭,说到近期无论何处都有大批的人员离职去加入所谓的创新型公司或投资公司(非传统意义上的投行和大型私募),还有看到网上和朋友圈里有很多相关文章,愿意加入我们的,谈的无非是咨询带来的光环(其实就是一个好听的名头),不想来的谈论的更多是其他职业选择所带给他们的兴奋点。其实每个人的职场选择都是自己的人生选择,与他人完全无关,我也无意在此给出一个答案,也非常不想从学术角度来论证成为哪家咨询公司更好或者成为咨询顾问到底好不好,只是想简简单单地分享我这些年的经历、观察和理解,希望大家能从中找到一些常规老板(我已经很有自知之明地把自己划到非常规人士的堆里去了,胡说请见谅啊),各种BBS和度娘上找不到的视角。 1我眼中的咨询让我先来总结一下市面上广为流传的几个论调吧。 在冯唐眼里:咨询顾问是企业的军师幕僚,卖你身上的基本技能、行业指数和见识;战略咨询所要帮助企业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企业如人,为什么要存在?(话说,这真是个好问题啊。。。) 在审计同事眼里:咨询部听着好高大上啊,你们做的事情好有意思啊,小朋友们都想去啊; 在客户眼里:一群穿着套装背着电脑包晃来晃去,自称能帮我们解决问题的人。 好吧,那么我眼中的咨询到底是个什么样呢?不想再多花笔墨论述MBB,四大,IBM和其他那些知名咨询公司的异同。关于这个话题,网上有网友的说法,各家也有各家的论调,况且在现在这种大融合的前提下,各家都开始向上下左右扩展(B中一家找过我说要建立财务咨询业务,被我一口回绝,下面会阐述原因),已经很难以一个口径来描述整幅图画,不如讲讲我认为什么是好的咨询公司吧。 这个声誉不简简单单是所谓的美誉度,比如所有人都知道麦大哥的名气,还包括在专业领域的名气,就像治心血管病,必须得去阜外,不能简单地奔着协和就去了。这也是我不去B家的原因,说做战略,他们牛,可是出去说他们也做财务咨询了,这个美誉度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建立起来的。结论: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找那个最合适的,高攀低就都不长久,门当户对才能天长地久! 昨天刚好看到麦大哥因为企业文化连续几年下降,整体排名掉在了B的其中一家之后,再次印证了企业文化对一家咨询公司的重要性:这家咨询公司是以客户服务为导向的,以人为本的,还是利益驱动的?不同的文化带来的做事风格,对待员工和客户的态度也会截然不同。 这个已经不再是公司层面上的事了,但是却是我们每个人决定是否加入某家公司或者留在某家公司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田朴珺的那锅红烧肉印象一般,但她说的一句话倒是很有道理:两人在一起,必须三观一致,沟通有效。这个道理放之四海皆准,一群人在一起共事,每天泡在一起的时间比家人还久,如果三观(也可以是共同追求的目标)不一致,沟通不有效,这个共事怕是很难坚持下去。 身为一个出身审计后转做咨询的人,我至今走到哪儿都会宣扬同一个观点:审计和咨询同样有趣,完全取决于你怎么做这份工作!记得几年前去一个审计合伙人 的办公室,看到她抱着比我见过的任何大辞典都厚的一本书在研究会计准则,我的佩服和失落之心油然而生,佩服的是那专业的财务知识,失落的是知道自己大约是永远回不去那个世界了。。。 至于客户吗,我觉得找到一队真正能为客户着想的顾问才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好的顾问是什么样呢? 2是什么成就了一个好的咨询顾问?自己在这行做了多年,面试过,一起工作过的顾问更是不计其数。我也曾尝试着总结过到底是什么能成就一个好的顾问。如果我说我们需要的是EQ和IQ双高的人估计会被无数的砖头直接拍死 – 哪个公司不是呢?今天真的好好想了想,在一堆自称EQ和IQ都高的人里面,为什么还是会分出369等(从客户的评价角度),为什么有人能坚持到最后,而另一些人没有? 原因说来也很简单,就像所有事情一样,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是很难成功的。但是热爱这词如今已经被滥用,变成了彻彻底底的buzz word, 到底怎么就算热爱?是为了工作可以加班熬夜,还是经常出差,或者是为了工作忍气吞声? 当我们没有能力把这些表象和实质区分开的时候,好像一切的辛苦都成了我们热爱这份工作的表示。可是,我们这么做真的是因为热爱,还仅仅是因为我要对得起这份工资的责任感? 那么怎么算是热爱呢?当我面试的时候,毫不夸张,每个我面试过的都跟我表过同样的决心:我是真心热爱这份工作。 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咨询啊,这个高大上啊,这个能跟客户的CEO和CFO直接对话啊等等等等。我记不得我听过的最好的还有最差的答案了。但什么行为才算真正的“热爱”呢? 宫崎骏说:一举一动都是承诺,会被别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嘴上说的热爱是最不值钱的,放在行动里的才是真爱。 但如果非要具象到某些特点上去,我认为成就一名好顾问的是永不停步的探索精神(will you go the extra mile?),发自内心的同理心(put your feet into each other’s shoes)和不轻言放弃的乐观心态(can-do-attitude)。怎么解读呢? (will you go the extra mile?) 在工作中,当每次谈及任何问题时,顾问们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以前咱们做过没有?我承认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是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也就是常说的不需要reinvent the wheel, 但这绝不应该成为顾问犯懒或者放弃探索更好思路的借口。我见过太多的顾问只是把之前做过的方案拿来重新包装一下而已,而没有试着go the extra mile to find something even better! 好的顾问是因为热爱,所有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去尝试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每一次都在上次的基础上迈出一步,哪怕只是小小的一步,至少说明他一直在进步! (put your feet into each other's shoes) 大所数的顾问是很专业导向型的,其实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多时候觉得我们只是在运用我们所谓的专业知识在帮助客户,可是当你对了解周围的“人”,可能就是你的客户或者同事,没有发自内心了解去了解他们诉求,你怎么可能有真正的同理心,怎么能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来帮助他们?西方一句谚语说得好:不要抱怨别人的路好走,直到你穿上他的鞋走一里路。顾问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有多少时候是真正穿上了别人的鞋? (can-do-attitude) 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情,做顾问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比起常人来会更多。亲眼见过很多顾问熬不过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和挑战,到某个时点爆发出来:NND, 老子不干了! 不瞒大家,你们真的不知道有多少次我自己就在那个边缘,这句话有多少次就在嘴边。可我忍下来了,为了自己热爱的事情,难道不值得坚持一下吗?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成功不就是在这一点点的坚持中走向我们的吗!30-40年的职场生涯就像生活,是场马拉松,所有违背内心的都坚持不了很久,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成就奇迹。 (图为Carol夏日画作“与莲说”) 3我为什么不创业或者去企业工作?职场多年,这个问题被无数次问起,有些时候也是我主动分享 – 为了给那些站在职业道路交叉口的小朋友提供些思考的角度。 一如既往,绝无勉强任何人接受我观点的意思,更多的是讲讲我自己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而已。 我常说解决问题需要像拨洋葱一样,得一层一层的来,不能把所有的问题混在一起,那样变量太多,不易分析出真正的原因,那我们就一点一点的来分析。 很多年前,我就有一个非常随大流的梦想或者叫口号,叫做进世界500强的公司,哇,那么牛的公司,工资福利也不错啊!我唯一的企业经验来自于在美国时。500强的企业,翻译一下,就是人多,部门多,岗位细,而且超级稳定。我刚刚上班的头6个月非常兴奋,觉得终于有机会能有第一手的机会来了解这样的企业是怎么管理和运营的。但是6个月之后,所有该学的新东西都已经熟悉了,工作进入正轨,发现自己就是个螺丝钉,干的活也基本比较固定了。以我在中国做审计时练就的麻利手脚和急吼吼的脾气,经常一周的活我一天就干完了,那个时候boring to death的感觉压得我几乎崩溃。想起自己在国内做审计时每天就想着要是能多睡会儿觉生活该多美好啊,我居然很犯贱地怀念那种忙得脚不着地的日子,于是我终于知道这样的日子并不适合我,我需要新鲜感,我需要挑战,我需要忙碌!于是我回来了,于是我又跑回了firm, 于是我一直呆到了今天。 这个问题也时不时会被人问到:黄总,您工作多年,有那么多客户和人脉,干嘛不自己创业,省得每天朝九晚五(谁说这是我的工作时间表。。。),还得受人管制,自己做老板多自由啊?还能更快实现财务自由?特别简单的原因:我既没有人家创业者那份破釜沉舟的勇气,也没有在创业期间每天都要工作到半夜的动力,而且这个期间和结果还是完全无法预知的,更没有人家在山穷水尽之后永不放弃的精神(我银行存款小于某个数时我会很抓狂的),so, 我还是乖乖待在我的大公司里打工吧。 我估计光靠文章写得好是进不了华尔街的吧。。。好吧,严肃点,不开玩笑了,那个行业的残酷非常人所能够忍受。所谓的高薪之下的超强工作强度、压力,特别是经济低潮期毫不留情的机构调整就像这些投资家们对待他们的投资一样: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如果我在这样的机构里,就这轮股灾就能让我死翘翘了或者华发早生(我要保留我的美貌!),so again, 我还是老老实实做顾问吧。 其实总结下来,我的选择没有任何奇妙的地方,无非是对自身能力有明确的认知而已,并且我也足够成熟到能清晰了解和接受由于我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因为,我既不羡慕大公司相对规律和清闲的工作,也从不羡慕创业故事里走出的那些亿万富翁,对我的投行或私募的朋友们,能说的就是以后吃饭都是你们买单啊,谁让你们挣得多呢! 相关链接: (版权声明:“中国管理咨询交流平台”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联系方式:chinamktbjb@126.com) 欢迎加入CMKT,与2000位咨询顾问同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