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作手记】我笔写我神——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品创作记 ■娄东昇

 东方竹马 2015-10-02




我笔写我神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品创作记


娄东昇


笔:青竹羊毫

墨:苍珮室墨液

纸:八尺生宣

砚:易水砚墨海


  以魏碑大字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一方面是出于自己的偏爱,前些年我一直用心于篆刻的创作,在书法上自然对富于金石味的碑版更感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绍兴是《兰亭序》的故乡,二王书风自然极盛,但我自小更多地受到碑学的熏陶,坊间平时接触到的诸位老先生的碑、匾、墨迹多是赵悲庵、徐生翁的余绪。

  创作魏碑大字是艰难的。楷书要求法度森严,对用笔的要求较高,而大字楷书的难度更大,稍有差错,在观者眼中便无可逃遁了。康南海先生在《广艺舟双楫》中指出了大字创作与小字的不同,“自古为难,其难有五……虽有能书之人,精熟碑法,骤作榜书,多失故步”。基于此,在近些年的国展评选中,大字楷书的作者日渐稀少,与小字魏碑的创作群体蓬勃兴起形成了鲜明对比。为此我也彷徨动摇过,2009年看了李松老师《二届青年展观后》一文,其中关于楷书的几点论述给了我些许坚持的信心。而使我得益最大的是2013年第四届兰亭奖在绍兴的成功举办,这次在家门口的展览使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仔细地观摩全国一流高手的精品力作,在一次次的学习过程中寻找自己和高手之间的差距,慢慢地厘清了自己的创作思路,琢磨出大字中堂形制或许更能发挥我的长处,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

  这几年,我一直沉迷于对北魏《吊比干墓文》的临习。此碑古拙、宽绰,是魏碑中具有独特魅力的名品,而我却写得有些点画局促、造型呆板,虽然作品也能在国展中入展,但我心里明白,以这样的作品来冲击兰亭奖是没有希望的。于是在看到五届兰亭奖的征稿启事后,我把临习的重点转向了北魏墓志,特别是《元桢墓志》。《元桢墓志》的风格俊逸奇崛,结体舒展随意,用笔灵动自然。通过临习,原先局促、呆板的毛病有了一定的改观,为后面的创作打了个基础。

  作品内容的选择也是重点。既然是兰亭奖,我的目光自然落到了与王羲之、《兰亭序》有关的内容上来。这首王羲之的五言诗我以前读过,有些印象,这时就一下子闪现在我的脑海中,字数也正好合适,就定了下来。基于对前几年国展的了解,我决定做一下形式,陆续找了一些与《兰亭序》有关的文字,设计了篆书标题,以及一段小楷题记,还配了几行行书长款。

  正式创作的前几天,我先倒了一大盆墨汁,自然晾着,让它变得浓稠一些,书写时再放一碟清水,浓墨和清水调和使用。我书写时喜欢不计工拙,放笔直书,一张八尺宣纸,五十个大字,40分钟就完成了。稍作休息后再补上左边的行书长款。如此调整状态,一段时间内陆续写了几张,从中挑出一张最满意的,做了一下形式,投稿作品就这样完成了。

  受邓石如、包世臣、赵之谦等碑派名家的影响,我创作时,切锋入纸,铺毫行笔,不过多注重起、收笔的各种技巧,追求行笔的流畅和点画的中实。由于书写速度较快,多了一些写大字行草书的爆发力。通常蘸一次墨写一两个字,下笔较狠重,实多虚少,也不强调停顿。由于是备展作品,为了增加一些枯笔的表现力,笔画中段加快了行笔的速度。字形结构也以老实平正为主,撇捺稍作夸张,而对于现在展览中常见的欹侧、变形等手段则不予考虑。这样的写法完全基于自己对魏碑的探索和体会,而没有了解或借鉴当代碑派名家的创新和发展,我笔写我神,得失之间,唯望方家指教了。


娄东昇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品

楷书王羲之《五言兰亭诗》中堂 规格246.5cm×129.5c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