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夜品读养生

 石潭子 2015-10-04

                              秋夜品读养生

        入秋了,是调理养护身体的好时机,特别是老人。于是我在夜深人静时,在灯下阅读、翻看一些读物,寻找调理身体和养生的科学方法。这一读,真的长了知识,纠正了以前认识上的一些偏颇。

                 一、老子说:必须善于养生

有些人对自己的身体保养调理并不怎么重视,对自己的起居、衣食、住行不大注意,随意妄为。或不分季节、或不分寒暑、不分早晚,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弄得晨昏颠倒,胡吃乱喝,结果造成体质下降,轻者,精神萎靡;重者,百病缠身。这就是不懂善于养生的结果。   

老子指出:“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养生者 ,陆行不遇兕虎,如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用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老子》五十章)

   意思是说——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生中,属于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属于早死夭亡的人,占十分之三;有的人本可以长寿,但却自陷于早死亡的境地,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这样的人养护身体过度。听说善于养生(保养身体)的人,行于陆地不会遇上犀牛和老虎,进入兵营不为兵器所伤;对这类人犀牛没有地方刺入它的角,老虎没有地方用上它的爪,兵器没有地方用上它的锋刃。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善于养生(养护身体)的这一类人,没有自陷于早死夭亡的境地。

养护身体是必须的。因为人的先天基因能保其长寿的功力,只有三分,要活得长寿还要靠后天的锻炼保养,民间有说“三分治七分养”,包括适当的饮食、运动以及精神修养等因素。使自己的身体实现不陷于“早死夭亡的境地”,也即老子说的“死地”,而是不断增长长寿的功力,从只有三分不断的向上增长,达到健康长寿,颐养天年。

但“养生”过度也不行,超过身体接受的限度,也是不可取。比如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必须的,但只有根据不同的年龄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选对了运动的时间和频率,才能达到保养生命的目的。超过了限度过度运动,也是不可取。过犹不及,甚至伤害身体。所以老子说的“生生之厚”,就是指养生太过度。老子认为养生过度亦会伤身。养生本为好事,但太讲究养生,富贵之人,食用过多的山珍海味,恣意的纵欲娱乐,滥服所谓“养生保健”之药,只会适得其反,反而伤身,促其早死。这就是“生生之厚”的后果。“生生之厚”就是使自己自陷“死地”。

养生是必须的,但养生要适度、要对路、要有针对性,找对方法,不可乱为。

             二、 《黄帝内经》如是说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它是我国上古时代民族智慧在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结晶。对人类的养生提出了许多科学的建设性意见。

             1、顺乎自然,这是养生的根本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过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内经》说:听说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够年过百岁而不显出衰老的迹象,而现在的人,年龄过了50岁,动作就显出衰老了。这是因为时代环境不同呢,还是人们丧失了养生之法的缘故呢?

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一般都懂得养生的道理,效法阴阳,明白术数,饮食有一定的节制,作息有一定的规律,不妄事操劳,所以能做到形体与精神两相吻合,活到寿命应该终了的时候,度过百岁才死去。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饮,好逸恶劳,酒醉了,还肆意行房,纵情色欲,因而竭尽了精气,丧失了真元。不知道保持精气充沛,蓄养精神的重要,只顾一时快活,背离了养生的真正乐趣,作息没有一定规律,所以到50岁就衰老了。

《黄帝内经》通过古今之人对比,阐明养生之道,要旨在顺乎自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若违背其自然规律,阴阳不和,饮食无节,起居失常,妄为操劳,岂不杀生!

 

       2、科学养生要应四时季节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者伤心,秋为痎虐,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素问 .四气调时大论篇第二”)

我们的古人很早就懂得科学养生的道理。《黄帝内经》这段文字讲解的非常详细,是养生的经典之作。意思是说——

春天的三个月,是所谓“推陈出新”,万物复苏季节,天地间皆显出勃勃生机,草木得以繁荣。人们应当入夜而睡,早早起床,到庭院里散步,披散头发,舒张形体,是神志随着春气而勃发。提倡生长而不要扼杀,提倡给予而不要剥夺,提倡奖赏不要惩罚。这正是春天生长之气所要求的正确呼应,人体养生的必由之路。违背这个道理就会伤肝,到了夏天,就要得寒变之病,供给夏季生长的物质基础就差了。

夏三月,是所谓草蕃木秀,繁衍秀美的季节。其间,天地阴阳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果,人们应该夜卧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让心中无存郁怒,容秀色美,并使腠理宣通,暑气疏泄,表现出外在的美。这是对夏天“宜养”的呼应,违反了这个道理,心会受伤,到了秋天,就会得疟疾,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也就差了。

秋三月,是所谓“收容平藏”、万物成熟的季节。天气劲急,地气清明,应该早卧早起,鸡叫起床,使神志保持安定,藉以舒缓三秋的萧杀,精神要内守,使秋气得以和平,不使意志外驰,而令肺气清匀。这是对秋天“收养”的呼应。如果违背了这个方法,肺会受伤,到了冬天,就要生完谷不化的飱泄病,供给冬天的潜藏之气的能力也就差了。

冬三月,是所谓“紧闭坚藏”,生机潜伏的季节。水结冰,地冻裂,人们不要扰动阳气,应该早卧晚起,一定要等到天光大亮再起床。使意志伏藏,像有私意似的,又像已有所得。还必须避寒就温,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这就是适应冬天藏伏的方法。如果违反了这个道理,肾会受伤,到了春天,就要得痿厥病,供给春天生长的能力就差了。

一句话,养生要顺应自然,适应四时变化的规律。适应四时季节之变化来养生,就能的长寿,违背这一规律,就会百病丛生,寿命缩短。一个简单的起床与睡觉,就有科学的讲究,不能千篇一律。该起则起,该睡则睡,违背这规律,身体内各个器官就会受到伤害。睡懒觉不可取,而过早起床违背自然天时,也是伤害。

 

        3、防病重于治病——养生的指导思想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为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內格。是故圣人不治以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喻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

《黄帝内经》提出,养生之根本是善于调理阴阳,防病重于治病。其依据是——

与春气相违,少阳之气就不能生,从而使肝气内郁而生病变;与夏气相违,太阳之气就不能长,就会心气中空;与秋气相违,太阳之气就不能收,就会使肺气躁闷;与冬气相违,少阳之气就不能藏,就会使肾气消沉而功能衰减。可见四时阴阳,是万物生长之根本。所以圣人春夏保养心肝之阳,秋冬保养肺肾之阴,以从其根本。如果违反了这个根蒂,便会摧残本元,损坏其真实的存在。所以说四时阴阳,是万物的始终,死生之本源。违反了它,就要发生灾害,顺从它,就不会得重病。这样才可以说为养生之真谛。这种养生之道只有圣人奉行之,愚人却不照着去做。要知道,顺阴阳就生,逆阴阳就死,顺从它就得治平,违反它就会混乱。不顺而违逆它诚所谓从内部格杀自己!

所以圣人不提倡已病之后的治病,而重视未病之先的防御,不提倡乱以形成之后的治疗,而重视未乱之先的防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假如病已形成再去治疗,乱已形成再去平治,岂不正是临渴挖井,临战铸器,不也太晚了吗?

养生以防病为主。“治未病,是养生的指导思想。要想身体健康不得病,根据中医的理论,就要善于保养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这与顺乎自然适应四时之思想是一致的。

    三、《养正四要》提出养生四要求

《养正四要》是明代医学家、养生家万全所作。他认为养生要做到“四要”,即:寡欲、慎动、法时、却疾。坚持这“四要”,就能得到养生的秘诀。

              1、寡欲第一

万全指出:夫食、色、性也。故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男女,是人的本性,使人能以生存发展的根本。世界上不可能有不食不欲而能生存发展的人。因此万全不是提倡禁食禁欲,而是“寡欲”。为何?

先说“色”欲。万全认为,人的形与神和谐统一,人就能长寿;如果形与神不和谐,就会出现早衰。男子过早、过度色欲,都会破坏身体机能。“今之男子,放其年少也,未及二八而御女,以通其精,则精未通而先泻,五脏有不满之处,他日有难形状之疾。至于半衰,其阴已为痿,求女强合,则隐曲未得而精先泄矣。及其老也,其精益耗,复近女以竭之,则肾之精不足,取给于脏腑,脏腑之精不足,取给于骨髓,故脏腑之精竭,则小便淋漓,大便干涩,髓竭则头倾足软,腰脊疫痛。尸居于气,其能久乎?”因此,万全提倡“寡欲”。寡欲者,节欲也。

再论“食”欲。“食”也须“节”。即不滥食、不嗜食、不过食。

不滥食,就是吃对时间、地点的食物,不能随便乱吃。万全说:“四方之土产不同,人之所嗜,各随其土之所产也。故东方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西方金玉之城,其民食鲜而脂肥;北方高陵之地,其民野而食乳酪;南方卑湿之域,其民嗜酸而食鲋;中央之地,四方辐辏,其民食杂。故五域之民,喜食不同,若令迁起居,变其食,则生病矣。”也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

不嗜食,就是不偏食,不专注偏爱食某种事物。营养要均衡,身体才全面发展,专注偏爱食某种事物,便会使营养失衡,因而会引起某些疾病。万全说:“然而嗜有所偏,必生所偏之疾。观其多食鹧鸪,常食鸠子者,发皆咽喉之病。”

不过食,就是不贪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自倍者,过于长度也。肠胃者,水谷之所藏也。饮食多少,当有分数,苟过多则肠胃狭小不能容受,不能容受则或溢而上出,不上出则停于中而不行,水不行则畜水,食不化则为宿食,畜水宿食,变生诸病。”因此,即使好吃的东西,也不能无限量的过多食用。如饮酒,“酒虽可以陶情,通血脉,然耗气乱神,烂肠胃腐胁,莫有甚于此者。”所以,饮酒也适可而止,不能沉湎于酒。“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邵子)这有科学道理,应引以为鉴。

         2、慎动第二

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其实,这是有偏颇的,不全面的。应该说,“生命在于动静的和美组合”。所以,万全提倡“慎动”。人在生命的发展时段,有静也有动,该静则静,该动则动,千万不能妄动。

在许多时候,“静”更能养生。万全认为必清必静,毋劳汝形,毋摇汝精,乃可长生”。他引用庄子的话“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恼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心滑心,使心飞扬。此五者皆性之害也。”,证明“慎动”的重要意义。人的视听言动,必须慎之又慎。

万全认为“动”往往受情感支配,过多的情感活动,往往会伤心性。“人身之中,只有此心,便是一身之主。所谓视听言动者,此心也。故心常清净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心劳则神不安,神不安则精神皆危,便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对于人身上的各种器官,万全认为动静的要求是有规律才可循的。他说:“目者,神之舍也,目宜常瞑,瞑则不昏。发者,血之余也,发宜常栉,栉则不结。齿者,骨之标也,齿宜数叩,叩则不龋。津者,心之液也,津宜常咽,咽则不燥。背者,五脏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则肺脏不伤。胃者,谷之仓廪也,腹欲常摩,摩则谷不盈。头者,清阳之会,行住坐卧,风雨不可犯也,犯则清邪中上窍,而头顶之疾作矣。足者,浊阴之聚,行住坐卧,水湿不可犯也,犯则浊邪中下窍,而腰足之疾作矣。养生者,宜自思焉。”从头到脚,各脏腑的动静都解说得清清楚楚,该动则动,该静则静,不可逾越,违背规律,折寿夺命。

         3、法时第三

万全根据《黄帝内经》“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进一步阐明依四时季节养生的宗旨。他指出“凡天地之气,顺则和,竞则逆,故能致灾咎也。所以古先贤王,立四时调神之法,春则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顺其发陈之气,逆则伤肝矣。夏则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气得以泄,以顺其蕃秀之气,逆则伤心矣。秋则早起,与鸡俱兴,收敛神气,以顺其容平之气,逆则伤肺矣。冬则早卧晏起,必待日光,无泄皮肤,依顺气闭藏之气,逆则伤肾矣。

万全“法时”的内涵,从四季扩大到“一月”、“一日”的养生规律。他说,修养家常曰火候,火者,纯阳之阳气也,候者,阳气升降之候。曰火候者,渭阳气之升降不可得见,观于七十二候可见矣。盖欲于此求之,以一个为一月,朔后阳渐长,至望而极,望候阳渐消,至晦而极。又以一月为一日,子后一阳生,至已而极,午后一阳消,至亥而极。又以一日为一时,初初刻阳之长也,至初四刻,正初刻阳之消也,至正四刻而极。又以一时为一息,呼出阳之长也,吸入阳之消也。故天地之大,自其不变者观之,只一息耳,自其变者观之,流散无穷也。

这样,根据阳气的升降规律养生,不仅春夏秋冬有迹可循,一月、一日、一时,甚至一呼一吸,都有迹可循。人们按照这一规律生活,注意四时调养,每天按照“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则静坐,夜则安身”,就能节制损伤元气,达到健康长寿。

 

           4、却疾第四

却疾,也就是拒绝疾病。这是防病重于治病的思想。同《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提法一脉相承。

万全说,“吾闻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将病,下工治已病。治未病者十痊八九,治将病者十痊一二,治已病者十不救一。

万一得病怎么办?决不能讳疾忌医。善养生者,当知五失:不知保身,一失也;病不早治,二失也;治不择医,三失也;喜君峻攻,四失也;信巫不信医,五失也。有了病就应早治,找良医治,不要道听途说,延误治疗的良机。

最后,万全总结说:养生之道,只要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恼,形无劳倦,而兼之以导引,助之以服饵,未有不长生者也。服饵之物,骨肉采果为上,草木次之,金石为下。盖金石功速而易生疾,不可轻饵,恐毒发难制也。……

养生,其实就是“养心”为上!

                     2015,9,23读后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