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让你的阅读更高效?

 Asurakoo 2015-10-06
本图为暑期实践期间摄于黄山徽州区呈坎村
本图为暑期实践期间摄于黄山徽州区呈坎村

      每当被人问起读书技巧,在下以为谈阅读技巧,只能说给外人传授如何让你读书后能有更高的成效,而非通过阅读技巧来提升阅读速度,阅读速度的快慢只与个人的阅读经验相关,不能通过所谓的技巧而“提速”,如果自身水平不够,单纯的提速,只会让阅读“低效”。但并非说一味地慢速阅读就等于精读。如果读书过慢,有的著作为让读者丧失全局观,让著作丧失整体性,个人以为阅读的收获在于“高效”而非速度。

       若非要谈及个人阅读速度,其实际来源于个人阅读数量的积累,没有100本的阅读量无从谈技巧,没有300本的阅读量无从谈速度,但要是有了700本的阅读量,你也就很明白自己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也就可以很自如的分配自己的阅读时间了,不用去学别人体系化的阅读方法了。

       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为世人所诟病,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大学过于注重传播知识,而忽略了传授学习方法。这方面的书有很多,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是美国作家莫提默·J. 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这本书是畅销全球几十年的大学普及读物,教授大众如何用不同类型的阅读方法进行高效的阅读。笔者曾用这本书在中学课堂与大学课堂均作为主教材传道解惑,但效果并不太好,中学生觉得本书枯燥无味,大学生觉得此书太过繁杂。总之这本书的特色在于把所有类型的阅读方法都一五一十的呈现出来,缺点是本书太过于追求方法性的传输,缺乏精神层面的经验式训导。

        最近PPT达人秋叶老师的新作《如何高效的阅读一本书》的上半部分合理的润滑了《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在经验表达层面上将高效阅读提升到新的一个层面,本书的前半部分干货较多,但是笔者以为阅读方法分类太多的话,建设性的意见其实会变少,不过本书让我觉得最受启发的地方在于写读书心得的积累心法,与我不谋而合。秋叶指出长篇的读书心得容易产生文长、词穷,表层肤浅的状况,而精炼语言把短评写的短小精悍有内涵,才更能显示出读者的用心,以及阅读总结时的思想概括水平。

        诚然,介绍阅读方法以及阅读捷径的书有很多,有前二者在大而广之的层面谈读书,也有分书种类型谈创作。今年年中澎湃新闻曾为了烘托美国文学评论家托马斯·福斯特的新作《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而列举了全球知名的二十几位作家与文学评论家关于小说评论最精到的著作,其中笔者早年阅读过的精华作品如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也称美国讲稿)和英国文艺评论家戴维·洛奇的《小说的艺术》,当然大作家米兰·昆德拉也有一部与洛奇的著作同名的书,虽然昆德拉的名气更大,但是洛奇的评论更为犀利,相对而言,福斯特的评论就堪称毒辣了。福斯特指出:

       “每种小说都会规定它需要哪种句子;而句子也决定了它能写出怎样的小说。海明威的书具化了文化上的记忆缺失,或者说对短期记忆缺失的需要。谁想记住这个世纪的可怕事件,这次战争?福克纳则表达了怀旧与摒弃之间的挣扎,表达了对一个安静稳固的过去的怀想,而这过去包含着他不可避免去面对的恐怖。福克纳的目标是囊括,是到处搜罗;海明威的目的则是排除,是与事物保持距离。所以,谁会写复杂句子,谁会写简单句子,一点也不奇怪。他们的句子一点也不像,但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很出色。”

就像福克纳和海明威的出色的小说一样,福斯特在精确评论的层面上做的极为出色。

        万事开头难,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高效阅读的基础。笔者个人有一个阅读习惯就是只要出门,包里总是带有一本书,即使没办法出门带包,那么手机里一定先存好想看的电子书再出门。带书的同时一定带笔勾画。如果不带书的话,手机里一定用可以做标记,最好是可以导出笔记至云笔记的阅读工具APP来阅读,这样可以做到有效阅读,之后的笔记都会整理处理,或许书有高下之分,但是每本书在读完之后在豆瓣上标记一下,写个简短的评论,也好以后随时可以查阅到自己之前的读书心得与所思所感。生命总是不时会有涟漪,阅读亦是如此。

         暑假,笔者在黄山黟县的碧山书局,偶获著名近代思想史研究者罗志田教授写作的胡适传记——《再造文明的尝试》。也是缘分,胡适作为祖籍徽州的三大思想家之一(胡适祖籍绩溪,古属徽州,另外两个是南宋婺源朱熹与清代屯溪戴震)。胡适在童年阶段极爱读小说,他后来常说,要使你所得的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罗志田指出,胡适“对每一个讲题作有系统和合乎逻辑的构想,然后再作为系统的又合乎逻辑和文化气味的陈述。”由此可见大师的经验使然,读书笔记与读书心得在读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阅读心法。

       胡适的童年教育主要来自于徽学的传统,在罗志田看来是率性与作圣之间的权衡,而在徽州学研究者章毅看来,徽学的精神主要在于理学的普及、士绅文化的提携,以及宗族制度的稳固,而且徽州地区在明清以前属于江南文化、确切说是江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六朝以降的徽州地区均是被一些次一级的家族势力所把持,而每一代兴起的统领家族均是通过科举选材而稳固自己家族的地位,故而徽学尚学,不计成本一定要马到成功的决心,之于学习大有裨益,之于学问,定有发扬光大之心。

       究其徽州文化溯源,当地百姓都会提及隋末唐初,徽州地区的地望统领汪华在本地经营地方政权之事,但是究其深层原因并没有细致的观察。而台湾学者吕春盛在《陈朝的政治结构与族群问题》中指出时至陈朝末年,南朝中北方的移民已经完全融入南方生活,而且更南部的少数民族集团也融入到陈朝的文化熔炉之中,侯景之乱后,江南侨姓士族势力不再,陈朝开国君主陈霸先的自身经历就是这种文化革新后的真实写照,他出身吴越之地的寒门家庭,行武崛起于岭南之平叛,下属多吴越之寒门武将,善于与岭南地方诸族豪强合作统治,故而之后的陈朝政治结构在上下层出现这两股新兴的政治势力,客观上也是岭南和东南经过了六朝前五代的南方开发后,经济基础改变上层建筑的一种体现。学习的意义主要在于是否具有问题意识,问题越细致,能呈现出体系化的学习思路,那么有的放矢的通过阅读填补漏洞,阅读才变得更有收获。

        针对徽州文化探源的问题上,章毅教授的研究更为深入,他的博士论文《理学、士绅和宗族:宋明时期徽州的文化与社会》,是香港中文大学的优秀论文奖获奖作品,亦是目前探索徽州文化核心的代表作。在文中作者指出徽州文化的宗族传统是以宋明理学为基础的宗族家法制度,这一套制度的终极追求是以读书做官与家族式贸易相辅相成而缔造巩固的,由此可见徽州文化的学术传统造就了朱熹、江永、戴震、程瑶田、胡适等一批著名学者。

        我们从小就被老师教育说读一本书首先要有把书读薄,之后再把书读厚的过程。经过月以继日的经验积累,笔者粗浅的以为所谓把书读薄,是勤于做读书笔记。就像是小学低年级时,语文老师都会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作文本,把好句子抄下来,这样写作文的时候可以用得到。其实读书笔记最大的组成部分就是摘抄文中让读者觉得受益的段落,当然,如果仅仅是摘抄,那么便是杂乱的语录,此时书中的目录排上了用场,读者在整理笔记是最好参照该书目录的编排来阅读,以目录的形式将各部分的内容加以补充。待笔记整理完毕之后,只读笔记看是否能够完整回忆全书,如果有地方有缺漏需补齐,笔记总体布局长短不一,可观长处是否为自己的兴之所至,如若不是反复阅读是否应有所取舍。当最终整理的读书笔记可以完整表达全书的含义时,基本算是把书读懂了。

       一般精读一本书时做笔记的时间为阅读这本书时间的2-3倍算是正常的阅读速度,而且在完成笔记的过程中,还会发现自己的诸多不足,再辅助阅读一些书目,于是书又读“厚”了。读书的类型有很多种,像以上所说的这种需要长时间阅读的模式并不适合于阅读所有书,毕竟人的注意力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不可能每本书都精读,也没有这个必要,有时为了解决一个案例,主题阅读非常必要,如果是单本精读需要目录来整理笔记的话,那么主题阅读需要自己规划一个逻辑缜密细致的提纲,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适合的书目自己创作极致的阅读体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沈睿文教授的新作《安禄山服散考》,可以看做是主题阅读汇报成果中的佼佼者。沈先生基于安禄山复杂的血统背景——多民族多宗教的个人属性,以及安禄山所处的文化交融的大繁荣时代,结合内陆、西域、乃至中亚、波斯等地一切与安禄山的人生所能接触到的一切
X-Mind思维导图官方示意图
X-Mind思维导图官方示意图

       写作读书笔记的方法方式有很多,不同的人偏好不同。有的人喜欢用笔记本抄写整理,这时候买一个高端笔记本,如日本的HOBONICHI或意大利的Moleskine,富足的笔记本与充盈的笔记,顿时让内心充实有着落。有的人觉得抄写效率不高,习惯用网络上的云笔记功能,如印象笔记、为知笔记、网易云笔记等功能现在不仅可以简单整理笔记还可以同步整合微信、微博内容链接的综合,方便管理自己的知识系统。当然,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思维导图的使用也被逐渐拓展,基于全平台覆盖的X-Mind与Mindmanager是其中的佼佼者,前者可以将全部的思维导图转化为图片文件,后者提供丰富的陈列式,另外随着PPT达人秋叶老师力推的读书笔记PPT的业务拓展,读书笔记不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也可以是声光电的全面覆盖,更加立体化的读书笔记可以带来更深层次的知识创新。

       钱穆先生的大弟子严耕望先生就是写作读书笔记的大家,他的诸多著作如《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两汉太守刺史表》和《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四本著作均为其阅读“二十四史”的笔记整理而成,并且阐发出许多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比如在《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一书中,严先生通过对比阅读《高僧传》、《续高僧传》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正史著作,他发现中国自古以来的佛教名山难出高僧,而高僧大多出自一些非常僻静不为人所知的地方。这种认识是与我们的固有认知有所出离的。严耕望认为中国的佛教名寺大多设立在城市周围,与历朝历代的统治集团密不可分,尤其是禅宗的开创时期的二祖、三祖、四祖、五祖都是得道于荒郊野岭之地,而像是少林寺与佛教四大名山,从来就没有产生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高僧。

        在开始阅读之前,有必要澄清一个阅读误区——书单有利于阅读。多于阅读广泛的大多数人而言,他们都不是因为什么书单而读书的,都是因为兴趣才阅读。虽然笔者阅读广泛,但一直反对书单阅读,包括课程阅读,当然,如果你想用一个学科作为毕生之职业那么无限的阅读是必须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一份长长的书单除了彰显逼格然并卵用。首先,学术是不断在发展的,无论你规划出一个半年到一年的书单阅读计划,还是制定了一份看上去无比详细全面的书单,待你在这个周期完成之中、之时一定会有新成果出现,那么何必抱残守缺固守成见呢,为何不紧跟脉搏大步向前呢,所以书单不是死的,如果固守所谓的规定的必读书单,那么你永远只能让人为先。这不代表经典没有其价值,不过经典也分大小,每一个细小的学科专业都有其经典,粗看上去人生有限,经典都是读不完的,但真正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大经典就那么几本,所以一个学科不需要读太多经典。况且许多经典是需要足够的人生体验与学习经验的积累后才能看得懂,任何一个人不可能本本阅读均是经典专著。亦如对于一个哲学初学者而言,没有罗素与梯利的哲学史打基础,一上来就说自己读得懂《存在与时间》、《存在理性批判》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类的著作无非是痴人说梦。

       故而,必读书目的存在性在于精华而不在多,书单的存在亦在其参考作用,而非全盘接受,阅读本身就是很私人化的事务,以主题阅读的为基础,以读书笔记为拓展,创制符合自己需求的书单,才能让自己的阅读更成体系,更有调理。而毫无目的的闲读,最多只是休闲娱乐之嫌,很难创造价值,没有读书笔记更难谈收获,这或许也是许多人经常抱怨说自己读了好多也忘了好多。关于主题阅读的模式,四本搞定一个问题的模式是笔者一直倾向的一种方法。四本指的是一本概论、一本基础研究方法、一本经典著作,拥有这三本基本可以概括一个学科,如果学有余力可以再读一本前沿著作,看看现在学者们都在研究什么,掌握最新动态。

       在今年暑假的长期旅行中,如果是国内的个人旅行,蚂蜂窝的旅行指南外加各地名胜古迹的历史探源小册子就足够用了,但暑假,笔者接了学校的一项任务,陪美国学生参观中国的名胜古迹。虽然之前已经能够做国家博物馆全场的专业讲解了,但是首次英文专业讲解还是奉献给了咸阳的汉阳陵博物馆,汉阳陵是西汉景帝的墓葬,是中国现在存保护技术到布展设计上最高端的帝王墓葬博物馆。这是笔者第二次拜访汉阳陵,但是做专业讲解的时候还是有些紧张,手里正巧有一本李峰先生的《Early China: A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顿时排上了用场,如何运用外国人熟悉的词汇去表达中国的历史是难点所在,李峰本人是西北大学考古系出身的学者,也是在美的中国上古史研究中的佼佼者,他的这本著作也是目前美国学者学习中国上古史的入门教材。用最快捷最亲民的方式帮助我拉近了与外国学生认知中的距离。,当我们走在陪葬坑之上的玻璃罩子上,俯身向下看到众多马车与殉葬的马匹方向性的倒在土坑中时,可以发现外国学生对汉阳陵的震撼比秦始皇陵更加直观。后来在参观河南省博物馆时,河南是商文明的核心区有着各式各样的青铜器出土,但是在英语中无论是鼎、簋、斝、爵等一切的盛酒器与盛谷器在英文中均以Vessel一词代替,由此可见许多知识都是需要不断的人生体验才能获得深刻的理解。

       美国摄影家Sabrina Michaud & Roland Michaud夫妇曾经利用古代壁画中的面孔与器型纹样,结合现代东方人的面孔出版过一本摄影集——《China in a Mirror》。在本书封面上,Sabrina就根据唐代敦煌壁画中贵族妇女的仪容仪表,在河南地区找了一位少女,将二人的头部特写放在一起,让人发现二人的脸型惊人的相似,另外书中还有将敦煌壁画中的一些梳洗用品与现代中国人常用的梳洗用品做对比,甚至是草原民族马鞍上的配饰都与古代壁画中的形象惟妙惟肖。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展现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与持续性发展,即使跨越千年有许多物质仍然不变其踪,而这种发现是在不断的旅行中产生的收获。同样如此,笔者自己在这个刚刚过去约80天的暑假中,游历了七个城市之中的十一个县市,调研旅行的时间长达45天,但也阅读了56本书,读书与实践是双向互动的,甚至有时旅行的同时阅读收获比日常生活中更多,因为旅行时心情愉悦,宁静致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行路的最大目标就是打破僵化课本中的固有成见,今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细说中国古代历史丛书”是对去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讲谈社·中国历史系列丛书”的回应,前者的作者主要为上海地区的中青年学者向大众普及中国史的声音,是对讲谈社旗下日本汉学家的回应,本书中大量引述近十年来最新的学术成果,其中复旦大学历史系的余蔚教授所著的《宋史》一册中就采用了近些年来史学界对宋高宗赵构的翻案观点,阐释了赵构建国之不易,以及他斩杀岳飞的政治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究其笔者早年阅读过美国汉学家贾志扬的著作《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一书可知,当岳飞坐拥南宋80%精英部队却自顾自的北伐,弃赵构于海上被金兵追杀之时,站在赵构身边的只有宗室,后有韩世忠,而岳飞并不受制于政权所统领,那么岳飞的命运就在那时已经注定,任何的统治者都不会允许辅弼之臣拥兵自重之事。

       当许多人在声讨碎片化阅读让书本阅读更加凋零的时刻,也是在暑假忙碌的调研、旅行与学习中,我逐渐感知所谓闭关集中一大段空白时间,去专注于速读或者精读完一部著作,实在是很难实现。每个人的生活都注定忙碌,如果非要集中腾出一大段空白时间再去阅读,势必会让前一段的工作更加忙碌,那么忙中出错反倒是事倍功半。那么,我们应该坦然接受这种碎片化的时间存在。如果时间允许出现了大段的空白时间利于阅读,那么就更加倍加珍惜认真阅读。如果只是规律的日常生活,那么就需要在规律中挖掘可利用的碎片化时间,充分高效的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依据该段时间不同的环境影响因数,分门别类的配比相应的读书方式,从而在不同形式的切换中,巧妙的将效率提升到最大化。

        以前,笔者经常被问及既然一年能读这么多书,那么你一天到底花在读书上的时间一般有多少?但每回被问到我总是无言以对,因为自己很少拿出整块的时间来读,日常生活往往是见缝插针的阅读。科技发展很快,可以用来读书的载体很多,可以用来看书的电子文件格式也有很多。手机端可以看EPUB、MOBI、TXT,平板端可以多看PDF类文件,手机端还可以听有声书,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环境换用不同的阅读工具,同时看一本书可以根据环境的不同更换不同的模式,一书多格式每次记住阅读到哪里就好,最后一定要放在一起整理笔记,才能有所收获。

        另一个有必要澄清的阅读误区是“读书心得”与“读书笔记”是有所区别的,前者偏重发散联想,后者偏重客观记录。读书笔记可以出真知,而读书心得的写作是将所出真知再创作,创造的过程不仅仅是对笔记的改写,而是将读书笔记与人生经历、所思所想紧密结合而成,短篇的阅读心得可以锻炼自己用词准确精炼,文笔娴熟精确的功夫。长篇的读书心得甚至可以集结成册,可以拓展读者的全局意识、缜密的逻辑系统与发散思维相结合,创造更加卓越的作品。美国汉学家芮乐伟·韩森近日的新作《丝绸之路新史》便是作者集合了多年来有关西域考古诸多的考古研究的阅读心得与自己几十年来在新疆——中亚的广阔区域调研总结所得之宝贵经验相凝结而成的作品,作者以西域文化中中西交通史上的著名据点为探索个案,概括研究文化流变之兴替规律。在书中作者通过大量采信考古挖掘出的出土文献与文物的积累分析,重塑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复杂的历史原貌。

       综上所述,阅读不是简简单单从头翻到最后一页的简单过程,而是在其中凝结着生命中相遇的点点滴滴,生活绝对不会亏待一个细致观察它的人,阅读是全身心释放的过程,心宁则世静,万物皆可成。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下文开列梗概版高效阅读速成指南:

一、经验缘起
自本科上大学以来,笔者在八年间已经读完超过1700本书,其中2014年的阅读量达到峰值,年阅读510本书。笔者以为谈阅读技巧,只能说给外人传授如何让你读书后能有更高的成效,而非通过阅读技巧来提升阅读速度,阅读速度的快慢只与个人的阅读经验相关,不能通过所谓的技巧而“提速”,如果自身水平不顾,单纯的提速,只会让阅读“低效”。

二、基础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开始:
* 出门包里总有一本书
* 彩色铅笔总会夹书里
* 但凡读书总是记笔记
* 电子阅读总有利可图

2.把书读薄的方法——读书笔记写作心法
*把好句子都划下来——摘抄是构成读书笔记最主要的部分
*按照目录排比笔记——系统化笔记便于形成缜密逻辑体系
*分析选取阅读类型——不同类型阅读,不同模式笔记
*问题意识决定效率——问题越全面细致,读书收获越高效

3.把书读厚的功夫——读书笔记进阶教程
(1)多种笔记模式提高效率:
* 手写笔记成就感满满,推荐:Moleskine; HOBONICHI
* 云笔记利于阅读搜索,推荐: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
* 思维导图锻炼思维逻辑,推荐:Xmind, MindManager
* 读书笔记PPT立体提升,推荐阅读“秋叶读书笔记PPT”
* 笔记格式:双栏留白

(2)类型阅读细化笔记
* 泛读类:有触动就摘抄,有反响就评论,结合摘抄评论搜索拓展,以兴趣为导向拓展阅读。
* 精读类:整理笔记时间等于阅读时间的2~3倍是为有效,只读整理笔记是否可以回忆完整阅读过程,有缺漏再增添,有累赘思考去除。
* 主题阅读:根据问题意识定位分类整理阅读笔记

(3)克服阅读误区:
***误区1:长书单有利于深入了解学科知识
现实:(1)书单只有参考书单,必读超过十本没有可操作性。
以一个学期记,一学期至少三门课程,外加若干其他事物,如果精读三十本书,把30本书作为主题阅读,那么泛读的书需要至少100本,那么并不太现实,笔者作为读书比较快的人,也需要一个季度的时间才能完成100本的阅读量,那么一个学期的时间都只能将将达到这个数字,所以任何一门课的必读书目达到2位数都是没有操作性的。

      (2)学术知识不断发展,一成不变的书单没有实效性
就算再经典的书,随着时间的发展,也会出现一些著作的短板,经典的意义在于他的精妙与内涵丰富,但不代表经典可以替代一切,那么作为一个完善的书单,肯定会随着时间的发展与学术的进步,得以不断完善,所以一成不变的书单是缺乏实效性的。

***误区2:一本书可以搞定一个学科
现实:(1) 中国教育重知识,轻方法,故而丧失逻辑
      (2) 一本搞定乃笑谈,四本搞定可操作
(四本分别是一本概论、一本基础研究方法、一本经典著作,拥有这三本基本可以概括一个学科,如果学有余力可以再读一本前沿著作,看看现在学者们都在研究什么,掌握最新动态。)
        (3)主题阅读书单——专属你的个人需求

三、进阶篇:加强个人的时间管理——直面现实中时间的碎片化状态

1. 因势利导,顺其自然
所谓闭关集中一大段空白时间专注于速读&精读完一部著作,难以客观且收效甚微。

2. 良好心态,高效利用
   读书切莫心急,不以本数速度论成败,盖上书能讲多少才是功夫。

3. 多种格式,迅速切换
就是指依据不同的阅读环境,在不同的电子设备或者纸质书之间,都保存一本书的不同版本,然后每次阅读时都记住上一次读到哪里了,比如在地铁上能摊开书的时候就读纸质书,能掏出iPad就看iPad,只能掏手机就能看手机,如果该书还有有声版,那么就听有声版,然后最后需要把几部分的笔记整理在一起,文件浏览器推荐以下:

PDF格式,推荐:WPS,福昕阅读器,超星图书馆
MOBI格式,推荐:Kindle, Sumatra
EPUB格式,推荐:Sumatra, Digital Edition,多看阅读
有声书,推荐:Podcast,喜马拉雅、家常读书、荔枝FM

4. 笔记整合,规范写作
记完的笔记一定要整理,电子端可以汇总于云笔记一端,扫描工具也可以适当使用:
手机、平板、电脑各终端笔记整合汇总于一端
扫描高效工具:扫描笔,Camscanner & 涂书笔记

四、提升篇:读书心得的经验积累
1.“读书心得”与“读书笔记”的区别 —— 前者重体验,后者重客观

2.写作300字的读书短评(如豆瓣短评):尝试用准确语言表达个人想法
***克服困难:(1)废话连篇 (2)用词匮乏 (3)肤浅交流
***素质优势:(1)精炼语言 (2)逻辑思辨 (3)范式习得
***典型读书心得写作格式:
(1)两句话总结本书核心观点极其深远影响
             (2)概述本书每段内容,以及全书重点亮点
             (3)分析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与书成关系
             (4)评述本书的优点、缺点与不足
             (5)总结、展望、推荐阅读

3.写作5000字以上的长篇读书心得:
  *** 逻辑缜密、条理清晰——批判性思维的反复实践
  *** 精品单析:挖掘内核——剖析书目内部逻辑条理
  *** 主题综述:发散思维——拓展专业外部知识领域

五、终极篇:读书行路的双向互动

     自本科上大学以来,笔者在八年间已经读完超过1700本书,其中2014年的阅读量达到峰值,年阅读510本书。在这8年中本人还考察与游历了12个国家以及国内120个县级单位,听了超过3000张音乐专辑,看了1000部电影,本硕博的学业也没有耽误。本文为笔者在T大讲授助教培训课程的讲义拓展版。

       笔者以为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体会到书本中的内在含义,旅行是静心的过程中,每次旅行的过程中阅读书目的效率反而比平日更高,在刚刚度过的77天的暑假中,有45天都在调研与履行,期间笔者共阅读了56本书,并且涉足了烟台、上海、徐州、池州、黄山、郑州、焦作和西安八座城市。读书更利于真切深度的感知世界,而世界的广阔视野会让阅读更加丰富全面。


第十七期10/100 书目榜单(2015/4/25~2015/8/31 排名以阅读先后顺序为序)
1.《China in a Mirror》,【美】Sabrina Michaud & Roland Michaud,Flammurion,2008/8
2.《陈朝的政治结构与族群问题》,吕春盛,稻乡出版社,2001/3
3.《安禄山服散考》,沈睿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
4.《细讲中国历史·宋史》,余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
5.《如何阅读一本小说》,【美】托马斯·福斯特,南海出版公司,2015/4
6.《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严耕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
7.《丝绸之路新史》,【美】芮乐伟·韩森,北京联合·后浪出版公司,2015/8
8.《理学、士绅和宗族:宋明时期徽州的文化与社会》,章毅,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3/5
9.《Early China: A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Li Feng(李峰),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9
10.《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罗志田,中华书局,2006/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