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竖式”教学应从理解开始──以乘法竖式为例谈

 儒墨的天空 2015-10-06
(2014-06-09 11:20:51)
标签:

教育

教师出示一学生作业(如下图),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判断:错。教师满意地追问:错哪了?学生大声回答:没写个位进上来的1。

 

    学生的异口同声有必要引发我们的思考:竖式是什么?如何教学竖式?

    竖式在中国古代又叫算草,就是计算时候的一个草稿。是因为人们在计算数目比较大的数时,用口算比较困难,不容易记住计算过程中的数,就利用竖式笔录下来以减少记忆的难度。简单说,竖式就是把计算过程格式化、顺序化。

    竖式的格式化、顺序化特征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在众多教师心中,加减乘除竖式书写就是一种数学规定,竖式就应该“长”那样。加减法就应该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乘法就应该从个位起,用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依次乘另一个数数的每一位;除法就应该从高位除起……纵然讲理,也更多关注“为什么可以那么算”,而忽视了“为什么需要那么算”。比如上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相同计算单位相加减”所以可以那么算(算理),利用竖式就能转化成一位数的加法计算了,这样就方便多啦,所以需要这么算(因此加法竖式“长”那样)!至于进、退位点写不写、写的位置等,完全可以因人而宜。

    竖式教学要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已形成共识。笔者认为,“理解”除了算理,似乎还应包含其他……。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0-31页“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为例,谈对竖式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要引发使用竖式的内在需求

    从竖式的起源可以看出,竖式的产生源自计算的需要。竖式教学就应该激发这种需求,凸显竖式的价值。

【片段1】

     1.创设问题情境,感受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计算。(略)

     2.交流学生资源,感受新知源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列出算式28×12。

     3.尝试利用已有经验解决。学生自主探索后全班交流。

     生  12分成10和2,28×10=280,28×2=56,280+56=336。

     生  28分成20和8,12×20=240,12×8=96,240+96=336。

     生  28 × 9 = 252, 28 × 3 = 84, 252 + 84 = 336。

     师生共同交流三种方法,并总结共同之处:都是先分再乘,同时进行比较,形成共识:把12分成10和2计算更简便。

      生  12拆成2×6,28×6×2=336。

     师生共同交流明白这种方法是将一个数拆成两个数的乘积。并启发学生12还可以拆成3×4,28×3×4=336。

     4.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计算13 ×73和   62 ×49。

     通过13 ×73感受连乘方法的局限性,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将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分别和另外一个两位数相乘,最后把两个和相加。也就是变成几个几和几十个几来计算。

     通过62 ×49 感受竖式的价值。出示学生资源。

     生  62 ×40=2480,62 ×9=558,2480+558=3038

     生  60 ×49=2940,2 ×49=98,   2950+98=3038。

    (数字较大,用上面的方法拆分了算,大部分学生要借助笔算,有的甚至列出三个独立竖式。)

     5.激发竖式需求。

     师  在拆分计算62 ×49时,很多同学使用了竖式,为什么要用竖式来计算?

     生  数字太大,不能口算。

     生  我怕口算错了。

     师  是啊,竖式能帮助我们计算。有的同学计算62 ×49时,使用了三个竖式。每道题都使用三个竖式,你有什么感觉?

     生  麻烦。

     师  你能想办法,把三个竖式合并成一个竖式吗?我们以28×12为例,相互讨论讨论,试试看!

    加涅认为,任何技能的学习都是以过去学习的其他比较简单的技能为前提的,两位数笔算乘法亦如此,其基础是一位数乘法。不管是学生自主探索想到的“分乘”“连乘”法还是笔算原理,都是把两位数乘法转化成一位数乘法来计算。既然运用转化思想就能计算两位数乘法,为什么还要学习竖式计算呢?明白了此理,也就清晰了两位数乘法竖式学习的必要性,也就能理解乘法竖式为什么长那样了。因此,竖式教学不应是简单的告诉与模仿,明其理方能清其形。

    二、要经历竖式的再创造过程

     竖式是一种笔录计算的形式,历经千年已形成其固有的计算格式与顺序。这种格式与顺序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形成的统一认识,绝不是简单的规定。因此,竖式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历竖式的再创造历程,理解“规定”背后的“道理”。

    【片段2】

     呈现学生资源并交流每种竖式的合并过程。

 

1.沟通算理。联系“片段1”的口算方法,形成共识:口算笔算都是把几个几和几十个几合起来。

    2.体会竖式的工具性。

师  和口算以及写三个竖式相比,这样写又有什么好处呢?

生  口算会算错,写三个竖式太麻烦,这样写不容易错。

师  随着乘数的变大,口算已经不能很快说出结果了,为了帮助我们计算,就创造了乘法竖式。

   3.形成一般计算习惯。

师  只是,有的同学拆分第二个乘数,有的同学拆分第一个乘数,为了便于交流,一般拆分第二个乘数。但D种方法也是正确的。在拆分第二乘数时,有的先算几十个几(C种方法),有的先算几个几,我们一般先算几个几(A和B)。

师  我们再看方法A和方法B,仔细观察,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种?说说理由。

生  0可以不写,因为就表示28个十。

    数学技能作为一种程序性知识可以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技术的知识”,表现为言语表述的操作要诀,解决“知道怎样做”的问题;二是“实践的知识”,表现为实际操作的方式,解决了“会做”的问题。一般认为,数学技能的学习过程,是“技术的知识”向“实践的知识”转化,并最终统一的过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笔算教学一般更倾向先向学生传授竖式的书写格式、算理以及计算顺序,在明白怎样做的基础上进行技能的训练。先“教”后“练”似乎成了笔算教学的一般模式。在这种理念下的竖式教学,教得枯燥,学得乏味,更多地是考验学生的模仿力与记忆力,学到了技能却丧失了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因此,竖式教学绝不仅仅是技能的习得,需要经历竖式的再创造过程,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竖式原理,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竖式教学需要进行整体架构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知识编排具有螺旋性。同一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被安排在不同年段逐步深入学习。以乘法笔算为例,苏教版教材安排如下。

二年级上册:首次学习乘法竖式(表内乘法),感知乘法可以竖着表示计算结果;

二年级下册,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首次感知竖式的价值:把两位数乘一位数转化成两个一位数乘法来计算;

三年级上册,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竖式,实现知识的迁移,再次体悟一位数笔算原理是:把多位数乘一位数转化成多个一位数乘法来;

三年级下册,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首次系统学习乘法笔算,感悟笔算原理是拆分,是对几个几与几十个几及其和的记录;

四年级下册,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竖式,实现知识迁移,再次体悟乘法笔算原理是拆分,是对几个几、几十个几、几百个几------及其和的记录(实现能力的迁移)。

     以上呈现了笔者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对小学不同阶段乘法竖式教学的目标定位。从“乘法可以竖着表示结果”到“体悟笔算原理,实现能力迁移”,体现了竖式教学的整体架构。仔细琢磨不难发现,竖式教学其内隐思想是“转化”,其原理是“拆分”,其外显特征为“记录”。多位数乘一位数就是转化成多个一位数乘法记录其运算结果,多位数乘多位数就是对拆分成的几个几、几十个几、几百个几……──及其和的记录。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是学习乘法竖式的关键环节。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两位数乘法笔算算理与口算方法一样,都拆分成几个几与几十个几的和。学生“眼中”的竖式计算顺序,不应该是局部的点与点的相乘,而是若干个一位数乘多位数积的叠加。所领悟的也不再是竖式的外部形式,而是其本质内涵。

理解是一种心理过程。学习者对所学习的对象能在心理上组织起有效的认知结构,并使之成为个人内部知识网络的一部分,才会产生理解。这意味着,需要学生经历再创造过程,能在心理上组织起与数学本质相通的认知结构。历经“理解”过程的竖式教学,方能体现学生的心智生长历程,焕发生命成长的气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