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沽与碧霞元君

 汉沽老潘 2015-10-06

                                     汉沽与碧霞元君


一、行政辖属关系决定汉沽人信奉碧霞元君

汉沽,作为京东重要的海防扼要之地,由明朝朱棣皇帝指派表弟李文龙镇守海防。汉沽的人口大家族八大门李姓均为李文龙后世传人。
历史上,汉沽辖属管理多变。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行政管辖的县署地区民间都有信奉碧霞元君习俗文化。汉沽曾经分别属宝坻、武清、宁河三县管辖,而三县均则属京师顺天府管辖。京师地区信奉碧霞元君文化。
1914年,汉沽又归属冀东地区管辖,民间仍然信奉碧霞元君文化习俗,碧霞庙就坐落于冀东遵化景忠山。


二、汉沽民俗文化的形成受地域环境影响

古人云:“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
汉沽,有一条发源于河北遵化的蓟运河穿流其境。是“古代漕运的重要航道,是海河流域北系的主要河流之一”。行舟楫之便,沿岸享盐渔之利,流经蓟县,宝坻、宁河、汉沽、北塘,入渤海。明朝修建蓟州(县)黄崖关的军需粮秣及材料,清等,都是通过蓟运河北上。“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在遵化马兰峪建造皇陵(清东陵),康熙皇帝特谕大臣郎坦查看蓟州水道,准备利用明代漕运航道运送粮食及建筑材料,当年疏通蓟运河。为了便于船舶往来,大沽口又设立了灯塔,进出蓟运河的货船不分昼夜,连樯排比。至乾隆四年,蓟运河的漕运已经极为发达。出现了“天津米贵辽东贱,船来船去飞如电”的局面,来自江南的米、北方的粮豆、土特产及多种货物,销至畿辅及宝坻、武清、蓟州等。汉沽生产的原盐(长芦盐)都是通过蓟运河进入渤海湾而远销。出海可达河北、山东、辽宁等,远及朝鲜、日本。不单交通便利,而且提供了渔盐之利。蓟运河被视为龙脉、风水之源。”(节选《天津滨海史话》章节)、(光绪版《宁河县志》章节)。
发达的蓟运河漕运不仅推动了这一流域的经贸发展,而且促进了蓟运河沿岸民众习俗文化的交流沟通与形成,沿岸民众因水结缘,有了一致的信仰取向。
碧霞元君庙所在有占地15平方公里的景忠山,属地遵化市(县),是蓟运河的发源地。
景忠山奇石突起,怪树游龙,幽洞常滴,险壑万丈,变换恍惚,忽深于染,忽净于洗;或雾截山腰,或霞横树梢;或淡烟隐隐,摇荡晴晖,或岚气浮浮,掩映曙色;日照之而获紫,月临之而生白……”。

三、统治者垂青碧霞元君令民众更痴情朝拜

光怪离奇、变幻莫测的景象令人神往,是旅游的绝佳境地。然而,史来,每年多有喧嚣、万民光顾的日子,却非旅游,而为朝奉、祈祷。
“天殊地迥碧霞绕,观日台高瑞气升。”清朝统治者也格外垂青碧霞元君:“清朝初期,顺治和康熙皇帝曾六次登临景忠山,还拨给大量田地银两,修复山上山下庙宇及建筑,而且御赐了一尊十六斤四两重的黄金娘娘一尊,称谓“天仙圣母碧霞元君”。赐《大藏经》千余卷,召景忠山和尚入京城大内讲佛。顺治立康熙为太子,就是在景忠山问卜后钦定的,佐证了清初年景忠山的地位不弱于皇家寺庙。”(节选《景忠山庙碑》碑文)。
景忠圣境灵秀天成,神韵涌动,康熙皇帝每一次登临,都会被这里迷人的景致所折服,在《登景忠山》诗中写道:“景忠山上日方阑,岩壑层层生早寒。岭腹冻云凝玉仗,山中瑞气接仙銮。鸣钟涧里经声近,击鼓楼前树影残。缭绕旌旗萦石道,六龙行处万民欢。”
《清·帝京岁时纪胜》载文:“直隶京师碧霞元君庙祀极多。戚继光修蓟镇总兵府,又在景钟山建有供奉诸葛亮、岳飞、文天祥三位爱国忠臣的三义祠,黎民百姓取敬仰忠义之怀。与碧霞元君同奉一庙。更成为北方社会各界崇奉、祭拜的圣地。朝府官吏也来求官运亨通,商贾来求财源广进,对碧霞元君的虔诚信奉遍及朝野。”
人间求神庇护平安,官臣盼仕途顺利,商贾求财源茂盛,更增添了民间朝拜碧霞之虔诚。 汉沽大多数人常年海上役做。为求万事顺利,一生平安,法定俗成在每年的农历的四月十八、十月十五,都选派体格强壮的家族代表,集群结队的前往景忠山,参加祭拜碧霞元君活动。每次利用7—10天时间,徒步往返600余华里,锣鼓镲喧天,娘娘驾伴同行,到碧霞宫烧香、祭供,做仪式隆重的虔诚朝拜。成为汉沽民间的文化习俗,至今相传。有所改变的是乘车行代替了步行,原来需要7—10天的路途往返,现在改为一天往返。
汉沽的大村落茶淀、营城、高庄等均建有娘娘庙,还在铁狮坨民居地建前后两层房屋的娘娘庙一座,青砖青瓦高宅正房6间,院落对面砖瓦厢房6间,有天井,院落很大,曾经是人头攒动、香火旺盛的庙宇。汉沽还有大娘娘庙村、小娘娘庙村,究其村名由来,与碧霞元君娘娘之庙宇存在有关。

四、汉沽民众与碧霞元君之间有恩源

明朝万历皇帝执政期间,万历皇帝不善朝政,信奉道教的母亲李贵(艳)妃,为保大明江山万代传承,乞子平顺,辅佐儿子朝政。受五台山福登祖师指点,李贵妃致力修建庙宇。此后祠庙增多。明嘉靖二年(1523年),蓟州镇总兵马永在景忠山建一娘娘庙,供奉碧霞元君。
清朝后期,汉沽蔡家堡村赵姓村民结婚多年无子,接受别人奉劝,到碧霞元君庙朝拜时作许愿:如果生下二男,送一子到此伺奉元君娘娘。果然,媳妇生下二子。待成长到能独立生活时,把长子赵文埝送到景忠山娘娘庙,削发为僧,净身为和尚,法号悟明,终生侍奉娘娘。因护祠宇有功劳,被赐封“七太爷”。
还有寄托幻想与美好希望的传说在汉沽、北塘地区,民间世代在靠口口相传、流传,没有文字记载,只作为茶余饭后的暇谈。作者采访多位耄耋老者,都说蛏头沽村(汉沽与北塘的边缘村庄)是李贵妃的姥姥家。庙里的和尚称蛏头沽参加朝拜的男人为“舅舅”。也许,这就是每年有很多汉沽和北塘人到景忠山朝圣的原由。
传说,为加深汉沽民众与碧霞元君之间的恩源起到了摇旗呐喊、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与蓟运河沿岸为邻的天津东郊大毕庄的泰山行宫和宜兴埠的碧霞宫是淀边人民企盼多子多福的姐妹信仰,这也彰显了东方主生的泰山文化。

五、碧霞元君文化衍编出“娘娘驾”与“飞镲”

1934年,汉沽高家堡村有高振岚、高振先、高振轩、高振奎家族四兄弟,跟随敲打着锣鼓的村民,到景忠山碧霞宫去朝圣。见晨曦日暮之际,庙中有道士遵矩挥舞铜钹做上下翻飞的击打动作,令兄弟四人痴迷,如获至宝,拜师学艺数日,回村后摸索着又揉进习练过的形意拳术动作,把单纯为渔船“打喜”、作为联络用而敲打的锣鼓镲,衍编出飞镲动作,一经问世,引起汉沽民众喜爱。此后,飞镲便加入到朝拜的队伍中,形成了更大的影响。
1946年秋季,营城村民去景忠山朝圣,抬着一架“娘娘驾”,被誉为“冀东第一辇”。
辇,《辞海》释为“王者所乘,故京邑之地道为辇。”汉沽民间俗称辇为“娘娘驾”。营城村的娘娘驾特别华贵,汉沽祭拜护海娘娘的队伍多次在景忠山汇集,有过比较。由营城邵氏等养船户出资修造的娘娘驾为六棱形体积,直径3米,高5米,高大,华贵,榫卯结构,驾身做工复杂。由多扇可以拆卸的活动门组成,每一扇活动门都有图案,镂空雕刻出一个个成语典故,如二龙戏珠、三阳开泰、四季平安、哪吒闹海、龙凤呈祥、劈山救母、八仙过海等。内置三层供奉台,第一层供奉各路神仙,第二层供奉列位佛祖,第三层独供护海娘娘。外檐三层,出廊拔梢,有龙头探出,四周悬挂铜铃铛200个,与之相衬的是隔三跳一的八卦形蜡烛台,台罩用牛角做成。蜡烛粗一寸,高6寸。娘娘驾内用1公分厚、大小不等、规格各异的德国产风拨铜片做装饰。风拨铜片越暴露越锃亮,不风化,风动自鸣,价格堪比黄金。知情的老艺人按目前价格粗算,整座娘娘驾的造价约150万元。辇有16副杠,由32人分两组轮流抬。还有光膀子赤脚的童男四人,轮流手持炷香走在辇的前边开路。还有吹鼓手队尾随行,不失闲儿地演奏民间音乐。2010年97岁的邵宝利老人就是那时跟大人们学会的吹唢呐,被国家文化部誉为“民间四大唢呐手”。随行的还有挑糕点、饮用水的挑夫若干。
汉沽的盐灶户们也积极募捐银两,雇佣三位艺人雕刻制做,历经一年寒暑,制作出3米宽、5米高的一座样工艺精良,玲珑剔透、凸花卧梗的娘娘驾,令人赞不绝口,每年到景忠山朝拜也是大出风头,虽不及营城西街的辇造价高昂,却也颇显华贵。1954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举办了“河北省文物展”。汉沽辇被调送到省会保定参加展览,未归。
营城村、汉沽庄、寨上镇人数居多的村落单独组织,小村落混合结队,蔡家堡村渔民与蛏头沽村、土桥子村等小村落组合,备有双份的锣头,官头,香头,会头人员。两个锣头持两面大锣打头开道,两面大三角门旗紧相随,其后红布底镶绿布牙边的龙翅旗。上面写着“娘娘会“三个大字。门旗的后面是多面不同颜色的三角旗,飞镲队跟随在队伍后面,四人执镲击打、两人击打铙、两人击打钹,有四人扶持一面大鼓,一人敲打。有官头护卫,四人抬着装有娘娘像的辇驾跟随,三角形座旗左右呼应,两位管头护驾,一位背着娘娘“赐”的“神棍”,上面写着“景忠山进香”字样。两位会头前后维持队伍和对外联络。有八拨队伍徒步行(有畜力车跟随),人员达几百人,规模大且隆重,超过到景忠山朝拜的任何地界的队伍,在呐鼓号鸣伴奏下镲飞旗舞,几支队伍遥相呼应。盘缠由朝拜者居村的村民募捐。还有村民个人为碧霞元君庙捐款。
民众尊奉碧霞元君,规范生活中的道德意识,为树立良好的民风,起到了教化作用。参加朝拜碧霞元君的人,须要懂一般的道教教俗,要洗澡、洁身自好,穿戴要整齐;要敬老爱幼,赈济囊橐(穷人);做事谨慎、待人有礼;不许口无遮拦随意讲话,讲究话到舌前留半句;不得做有亵渎人理之事。在家族长辈认可后,方可加入朝圣的队伍。
由朝圣而逐渐形成的汉沽民间飞镲队伍,亦独具特色,解放后多次代表天津市进京表演,数次参加京津各种重要赛事。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中心及人民日报、天津日报等各大新闻媒体都相继做过转播报道。多名队员被天津市授予民间联谊会“飞镲表演艺术家”;汉沽被命名为天津市首批“特色民间艺术之乡”;有四名飞镲队员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06年,汉沽飞镲成为天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8年汉沽飞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汉沽飞镲亮相上海世博会,引起轰动。 过去在中国民间习俗中有一句话:“南奉妈祖、北奉碧霞元君”。妈祖是南神,她在福建梅州,而碧霞元君是北神,护海护民之神,相传她是大地的女儿,她是民间的一位神仙,是保护人民的神。原来没有这么大的影响,但是后来人们口口相传,就感觉人们需要有这么一位神仙作为自己的精神依靠。把她作为人们心中的一位神,照顾着北方人民的生产生活。传说有的渔民在出海之前,烧香拜祭过碧霞元君。后来,在海上要起风浪的时候,大海上家乡这一侧就出现了碧霞元君的幻影。他们顺着碧霞元君的指引就回到了岸边,将渔船停靠好,就保住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些故事就越传越神。

汉沽人信奉碧霞元君,要从明朝说起,当年朱元璋有两个外甥,在他成了气候的时候就投奔了舅舅朱元璋。大外甥叫李文忠,在朱元璋的手下做官吏。看到舅舅有些事做得不对,而朱元璋非常独裁,就把大外甥囚禁起来了,准备将其杀掉。是皇后娘娘马大脚劝说,李文忠是你的外甥,如果你把他处死的话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所以朱元璋没有杀掉李文忠,而是把他一直囚禁起来,直到李文忠四十六岁的时候忧郁而死。而李文忠有个弟弟叫李文龙,跟李文忠在南京锣鼓巷居住,看着哥哥这种遭遇呢,就从江苏跑到了山东无棣。山东信奉的神是碧霞元君,后来朱元璋的儿子做皇帝定都北京,李文龙举家迁至宝坻县汉沽。李家为了自己人丁兴旺,就请刘伯温请教当时汉沽的千户邵家。邵千户就建议他们为了人丁兴旺,要信奉神明。因此,他们就到山东请了碧霞元君进行供奉。把碧霞元君请到了汉沽,汉沽就出现了一个屯,叫娘娘庙屯。最早就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龙请来的,一直在信奉着碧霞元君。而曾经供奉碧霞元君的地方叫景中山,是蓟运河的上游,现在的河北省遵化市。蓟运河发源于遵化乌尔岭,经过遵化、蓟县、宝坻、玉田、芦台、汉沽到北塘入海。而且蓟运河以西的天津东丽区大毕庄、北辰区宜兴埠也都信奉碧霞元君。每年的四月十八、十月十五,都要到景中山敬奉碧霞元君。景中山在遵化县,过去叫北顶山,因为岳飞、刘天祥、关公的庙建在这个山上,后来北顶山改名为景中山。之后,汉沽蔡家堡有个叫赵维念的人,结婚几年以后一直没有孩子,赵维念就去到了景中山,给碧霞元君娘娘磕头,许下心愿,如果能得子,一定回来重金还愿。如果有两个儿子,我就把大儿子出家到碧霞元君娘娘庙里,终身祀奉碧霞元君。果不其然,赵维念的妻子真的生了两个儿子,在大儿子九岁的时候,赵维念就依照许诺,把大儿子送到了景中山上,出家为僧。从明朝的时候开始订号六十字,给赵维念的儿子赐号为悟明,是第三十字。他是蔡家堡赵维念的儿子,他成为民国年间的第一位出家僧人。1937年日本侵华后,景中山上的寺庙皆被日本人烧毁,因此字号没有传下来。悟明在当年也是非常有作为的人,而且在汉沽还有两件传说,一个是盛传的王老太,那时十八世纪,景中山遭遇雷击,将庙宇打着,这个王老太为景中山修庙到处化缘。王老太的后人在汉沽小王圈,每年都要去祭拜碧霞元君。汉沽有一位作家叫刘庆霞,他写了一本书叫《狐魂》。是景中山有一个滴水洞,他的老母亲对滴水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信仰。在他母亲去世之后,他秉承了母亲生前的愿望,他写了一本叫做《狐魂》的书,写他母亲的一生。非常详细,而且这本书摆在了景中山的滴水洞,而这个滴水洞后来改名叫狐仙洞,有专门的僧人看守。这个庙1969年拆了以后,现在又重新建起来了。而且这次建庙用了很多民间的力量,比如:庙的牌匾《碧霞宫》就是宁河人于学良捐奉的,这个景中山在山顶,有几百节台阶,过去有钱人上山都是花钱雇毛驴,骑着毛驴上山。而穷人则是要爬八百多节台阶,山非常高。景中山重建首先恢复的就是碧霞宫。


2015-10-03 转载 汉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