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儿童煎服中医汤药的要点常识(实用)

 zhangshoug 2015-10-08

为儿童煎服中医汤药的要点常识(实用)

2015-10-07 彭鑫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E0MTg2MA==&mid=212337897&idx=3&sn=d18d48d2ca4e93fd5eddff765ad71012#rd


  切诊是医者运用手指切按患者体表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个方面,是诊断儿科疾病的重要手段。由于小儿就诊时,每多啼哭叫嚷,往往影响气息脉象,所以,为了使切诊准确,脉诊与按诊均应在尽可能使患儿安静的状态下进行。


脉诊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


  小儿脉诊与成人有所不同。因小儿寸口部位较短,容不下成人三指,故对7岁以下儿童采用”一指定三关”的方法。即医者用食指或拇指同时按压寸、关、尺三部,并取轻、中、重三种不同指力,即浮、中、沉三候来体会脉象变化。



  7岁以上儿童可采用成人三指定寸关尺三部的切脉方法,视患儿寸关尺脉位的长短以调节三指的距离。医者先调息呼吸,然后集中思想切脉。切脉时间一般不少于1分钟。


  健康小儿脉象平和,较成人软而稍数,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因此不同年龄的健康小儿,脉息的至数是不相同的,如按成人正常呼吸定息计算:初生婴儿一息7~8至,1~3岁儿童6~7至,4~7岁儿童约6至,8~14岁儿童约5至,若因啼哭、活动等而使脉搏加快,不可认作病脉。


  小儿病理脉象,主要分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六种,所谓“六纲脉”,即以浮、沉、迟、数四种脉象辨别表、里、寒、热,以无力、有力分虚实,比较切合临床实际。同时,也应注意滑、弦、结、代、不整脉等病脉。


  凡轻按即得者为浮脉,浮主表证,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重按始得者为沉脉,沉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沉而无力者为里虚。


  脉搏迟缓,来去比正常脉至数慢者,即是迟脉,迟脉主寒,迟而有力者为寒实,迟而无力者为虚寒;脉搏快速,来去比正常脉次数多者即是数脉,数脉主热,数而有力者为实热,数而无力者为虚热。



  此外,如脉象来去流利,如盘走珠者为滑脉,滑脉为痰食中阻;脉滑而如按琴弦者为弦脉,弦脉为肝旺或为痛为惊;脉缓而时止者为结脉,结脉为心气伤;脉迟数不定,止有常数者为代脉,代脉为脏器虚损;脉律不齐,时缓时数者为不整脉,不整脉为心之气血失和。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脉法》所说:“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可供临床参考。


新生儿能服用中药吗?


  有病大多需要服药,新生儿亦不例外,中药汤剂简便易服,只要喂服得当,新生儿也可服用,且见效甚快。


  新生儿患病,重点突出,用药时不可药味太多,煎药量以成人的1/6即可,液量以60ml左右为宜,因胃容量较小,可多次呷服,或用奶瓶喂,也可用滴管慢慢滴入。


  有些发烧小儿服药困难,可把一些中药做成糊状,涂在舌上即可,根据不同病情选择不同给药途径,听医嘱常可助您的病儿药到病除。


小儿内服中药剂量多少合适?


  小儿内服中药的剂量,依其年龄大小、病情轻重、发病时间长短,有一定的差异。


  小儿内服中药剂量的基本原则是:以成人一般用量为基本折算量,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成人量的1/3~1/2;幼儿及幼童用成人量的2/3或等同成人量,学龄期儿童可与成人量同。


  小儿急病、新病,一次用量不可太大,可多次频服,但要中病即止。


  剧药、毒药对病儿,除非必须使用,一般应加以避免使用,应从最小量开始,病热一减,即应停用。小儿用药不要同类药使用很多,防止累积超量。


怎样煎煮小儿服用的汤药?


  给小儿煮汤剂与成人大致相同,但煎煮时间、次数及煎出的药量不同于成年人。



  小儿用药量本来很小,在煎煮时要尽可能地避免浪费,应将药物用适量的清水浸泡半小时,加入的水量,以药物浸透后稍有剩余为限,不能加水太多,应适可而止。煎药时开始用旺火,煮开后改用小火。一般来讲,治疗感冒药煎开后煮15分钟即可,补药30分钟,常用药20分钟左右,煎一次即可。


  煎出剂量可按年龄留存:


  1岁以内为60ml~100ml;

  1~6岁为150ml~200ml;

  7~12岁为200ml~250ml。


  随用随煎,夏季为防酸腐可放入冰箱保存,用时宜温热再服。


小儿服用中药应注意什么?


  服药频率:对于病儿,要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服药次数。新病、急病多分几次服药,而慢性病一日两次服用,或间断服药即可。


  服药时间:小儿服药时间,多数安排在饭后2~3小时为宜,急病则不拘于此,切不可与进餐时间相隔太短,以免影响食欲。



  根据病情:小儿发烧顿渴、汗出漓漓,中药宜冷服,并多进温水;外受寒凉,引发感冒,中药宜热服,以助发散;一般疾病中药宜温服;消导积滞药饭后服;驱虫药空腹服;丸剂和膏剂药应在清晨空腹或晚上服。


  调和药味:小儿服药最恐酸苦,对此可酌加白糖,冰糖之类。苦寒中药,也可用甘草水作引,减少苦味。


  服药方式:小儿服药,要根据年龄大小,采取不同方法,能服者,可先服几口,喂少量甜水或温开水,然后再慢慢服药。拒服者,大人则要固定其手、头、用小匙将药物送入口中,使之自然咽下。学龄儿则要教会其自服。


  新生儿可用奶瓶喂药,或用滴管滴入。重危昏迷病儿,则可鼻饲给药。不管大孩小儿,喂服中药不要急于求成,更要防止误入气管。(文章摘选自《中医古法婴幼养生》)




编辑/子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