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意拳《神运经》精释(三)

 轩辕道斋 2015-10-09


      [原文]四曰胸背:胸背刚柔相济
   
  [领会]形意拳要求腰与背须刚柔相济,松紧适宜;实质就是涵胸与紧背联成一气。涵胸是胸略内收,以使脊背后靠,脊椎突起。胸内有虚空、包涵之意。紧背也称拔背,即背部肌肉的对拔舒伸,呈上下、左右的十字状对称相拔。合而言之,没有涵胸则背肌难以舒长伸展,没有背肌的舒展则无法打出力由脊发的整体之力。 

  背不拔,胸不能空;胸不能空,膀不能缩,肘不能坠;肘不能坠,腕不能塌;腕不能塌,掌心不能涵虚;掌心不能涵虚,掌骨不固;掌骨不固,则指不沉实;指不沉实,则下无抠力;没有指力,就不能使人耸高;没有掌力,则不能使人退远,即使发掌中敌身,亦如螳臂挡车,枉费心机,不但无功,反而有害。拔背涵胸为掌之根,譬如百尺大树,树叶茂盛者固在根深。 

  涵胸拔背的功能之一就是使发劲者的肺部成为储量充足的养料基地。氧气是运动机体必不可少的一种养料,而肺活量的大小则直接影响到体内氧气的充足与否,关系到技击者能否发出雄劲浑厚的整体力。涵胸拔背的功能之二就是使发力者变成胸腹上虚下实,胸背前松后紧的“特殊共鸣箱”。整体力之所以具有强劲穿透的摧敌之威,一个主要原因是,发力者善于利用声波来振动体内各个细胞,使之参与发力的缘故。所以要想获得强劲穿透的力量,不能没有强劲穿透的发声与之相助。然而,富有穿透力的声波是由何处发出的呢?是腹腔、胸腔、脑腔经过特殊训练而发出的三腔共鸣。涵胸拔背的功能之三就是使其机体成为主动发力的**。通过含胸拔背的特殊训练,技击者的机体各部可以得到协调配合,形成一架撑圆张满的强弓硬弩,只要中枢神经发出攻击指令,这架“**”便会由节节松开的脊椎开始,随着整体前撞的惯性而又节节紧缩,发出离弦之箭的内劲。如果没有经过含胸拔背的专门训练,发力者的背肌便无从张满,其脊椎也无从松开,因而就不能企及“蓄力如弓满,发力似放箭”的上乘境界了。 

  从而可知,前胸后背具有大力,可以制人。具体的实练方则又有一定讲究。涵胸首先要松沉肩关节,能松肩必能沉肩,但能沉肩不一定能松肩。松肩包括肩胛骨自然放松地向下、向旁、向后抻拉,使上臂自然放松地抬起、前伸、伸撑,腋下有容一拳的空隙。随着双臂与胸口撑起一个抱球状的空间,涵胸的形体要求便初步完成。拔背是肩撑肘横、悬顶坠臀,背部的十字相拔。因为十字相拔可使背肌呈横向、竖向均衡伸展。这样,脊椎节节开缝,才能产生弹簧力。练好拔背,还要注意其功法过程是松活自然的。要用意不用力,在潜意识的诱导下使背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对称舒展,以量变的积累换取质的飞跃。切勿急于求成,不顾后果强行抻拉,导致背肌僵直板硬,失去本来的弹性活力。所以,刚与柔是相辅相成的完善统一体,是练习形意拳应特别注意的内容。 
   
  [原文]五曰头项:头项正侧撞紧

  [领会]头为百骸之主,部位最高,又为一身之领袖。含头盖颅骨八块、面颅骨五块,内藏脑髓,而脑之后部日脑桥,紧接着七节颈骨,再下而达于脊椎骨,又下而达于最下部分之尾椎骨,人体能矗立不摇不倾,全在颈骨脊柱尾骨的直力,之所以能直立有力,全在脑气贯注命令,佝偻人无力即一证明。故而形意拳要求顶头竖项,是为了振作颈骨脊柱尾闾之直力,使之不萎不败,而上身始有刚柔自由的能力。如果头部不顶不拔,非前俯即后仰也。若失头于前,全身重量偏沉于前,以易于前仆;人身向后仰倒,必仰面于后,使之重量偏沉于后,故而身向后,所以武林中善技击者,头偏于何方即向何方击之,用力少而收获大。尤为重要的是,两目位于面前,其视力发于脑系,拔顶则脑气振,精神焕发,目力闪照,并使周身气脉充畅,以此气而运用力量,则如滔滔之海,用之无穷无尽矣。 

  不论是行拳走架或是与人技击相搏,头要保持中正,颈部要有意识地竖起来,好像顶着东西怕掉下来的样子;动作尽管有起落旋转,头部始终要向上顶劲,不可俯仰歪斜或自由摇晃。形意拳理论强调“头部正直,精气贯顶”,在顶头要领中,既要避免颈部松弛无力,又要防止颈部紧张僵硬,要求颈部舒展,自然竖直;不可做成头颈梗直,僵挺板滞,阻碍头部灵活转动。 

  与顶头竖项相关的还要做到,神态要自然,精神要集中,不可皱眉努目,咬牙切齿;口要自然合闭,牙要上下扣好,舌尖抵住上腭,以利津液分泌;呼吸以鼻,切勿张口,下颌注意向里收合,不可外突。 

  用于技击时,头之发劲最大最整。竖项、塌腰、蹬后脚,自顶至腰而至后脚跟,成一条直线,气自涌泉可直贯百会,而浑身之整劲亦自然从百会发出,又直又整。但头打的前题是身要钻进去,而进身的前提是脚踏中门而入。故头打必须占中央,击对方的“中门”方为得法。但用头打亦颇不易,要以手之拨拦打开门户,以腰之转侧为钻身,以足之蹬膛抢占地位,然后才可头一发而成功。若盲目冒进,也有相当危险,不可不慎重,通常情况以手脚双方均封住时,方可取头击之法,切勿故意做作之。形意拳讲究三节相催,技击讲究节节相替之法,头接肩,肩接肘,肘接手,相递而打,但要一气而发,不可见形方为妙。 
   
  [原文]六曰三门:三门坚肩贴背
   
  [领会]肩背是上肢手臂之根节,是向前发劲的推力弹。因为以腰催肩,以肩催肘的节节贯穿而送劲前发,肩的前催主要有两点:一是肩下沉;二是肩内扣而前松拔。肩的内扣与下沉主要是输送劲,肩的前松与拔起是催动劲而急发,又是助臂前伸延长击发之势增强。所以,形意拳要求肩于桩功之时,两肩下沉而内扣,使背部成圆弧,胸前有裹抱之势感。 

  肩只能松、能沉,则自然坚也;背能拔、能圆,必须用力贴紧。背之圆拔要领在第四**力的“胸背”内容已作阐述,此只述及“坚肩”之内涵。肩要坚,首先就要松沉,即舒展肩部肌肉和韧带,使肩关节拔开,肩部伸长。人体肌肉、筋腱是分立的也是有联系的。沉肩能牵引背部肌肉,有助于拔背。沉肩,才能把上肢和躯干真正联结起来,上肢的气血和躯干的气血相互畅通无阻,全身的劲气才能由背脊达于两膊而至手指梢节。沉肩才能沉气,不沉肩则气拥胸际,上盛下虚,对人体生理不利,对技击发挥不利。 

  形意拳技击诀云:“肩打一阴反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凭盖他意,舒展二字一命亡。”肩和背、胸,作为技击时都是作用于靠、撞为主的。坚肩以靠,贴肩以转斗,两肩和一背共称三门。肩打叫做阴阳膀,肩向里扣为阴,肩尖向外开发劲为阳。发力时一扣一开,方为得力。将对方胳膊向下捋,顺势进身以肩向前击去,谓之“犸肩靠”。拨开对方手臂,束身而进,以肩击对方胸部,谓之“隐身靠”。伏身以肩击对方双臁谓之“七寸靠”。晃腰、紧背、开肩,以两肩递次回击背后靠近之敌,谓之“背身靠”。无论用哪种靠打,都必须抢步进身,才能得势。因此,接手后就要舍己从人,不能凭主观意志贸然行事,要因时因势而变换,能进、能退、能随、能化,始终我意在先,盖住他意,先随后进,钻进去打;发劲时,腰腿一齐展开,不能有一点拘谨之处,劲才能放得出去,劲能发出,方可言击人。但要记住形意拳的身成“四象”之要义,灵活变通,不可拘于一格。 
   
  [原文]七曰二门:二门横竖用肘
   
  [领会]手臂之曲折全凭桡尺骨与肱骨之肘关节。形意拳理论要求肘关节要松坠,坠肘也就是肘微屈,又称垂肘,使肘关节拔开,肘的位置尽量低,一节拽一节。坠肘才能使肩更沉更松,才能坐腕、舒指。坠肘在上肢放松中是很重要的。在定势坠肘时,前伸臂也不是直挺挺的,直中有曲,要带一点弯,因而就松、就沉、就稳。臂里裹不到,肘下坠不正,肘窝就不能朝上,实际肘就没有拧顺,催力就不能贯到。 

  肘不能垂,就不能发出横竖的技击打法,也不能作保护两肘的作用;所以,形意拳的发拳出掌,臂部不要完全伸直,肘关节略呈弯曲下坠;凡是两臂收放,肘部要紧靠两肋,使整个身体的力量贯注到上肢,周身完整一气。 

  两肘护住肋部,敌靠近时,我则可将肘横起或竖起进击对方胸、肋部,在被挤住而十分近身时用之极为便捷。双肘横开以击对方肋下,谓之“开弓肘”。举肘置对方大臂下而用力上扬,另一肘扣住对方小臂下压,谓之“架梁肘”。进左步同时以右肘向前扑击对方前胸,谓之“扑肘”。双肘裹缠而进,攻击对方前胸,谓之“碾磨肘”。除用肘直接可向对方进击之外,还可以肩肘裹拨之力来破坏对方的进攻。裹拨的同时我身子即可滚将进去,这是很好的“打即是破,破中有打”的方法。形意拳讲究“两肘不离肋,两拳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所以,肘之横竖使用,得凭手法掩护,一攻一守,相得益彰方为妙。 
   
  [原文]八曰穿骨:穿骨破绽彼之劲 

  [领会]形意拳技击特别强调四穿透,有如穿筋透骨把敌毁得粉碎。四穿分别为:眼要看穿,神要照穿,气要摧穿,力要打穿。 

  形意拳有歌诀云:“双目敏锐似猿鹰,拳经称它为先行;审察机宜备不测,外在表现精气神。”此歌形象地表明了形意拳于技击中用眼的功用;两人交手,眼睛是关键,眼要在招法前,或环视、或直注,作出局势的判断,选择击打线路。交手过程中目光要照顾全局,即谓“眼观六路”,以便掌握敌我双方位置,便于贯彻己方战略:或进、或退,进中连消带打,退中寓守于攻,不可有刹那间的模糊和呆滞。以免战机稍纵即逝,要眼神如鹰,用自己的眼睛盯紧对方的眼睛;使眼睛要像透视般地从前面看到对方后面,将其一切动机看透看穿,使其无法运化,在眼神的威逼下感到手足无措。 

  “神要照穿”,即神光笼罩,内意一动,则精神振奋,目有光芒,整个神气能将对方罩住,如猫之捕鼠,鹰之攫兔。交手时以其外在之神威去刺激、干扰、打乱对方的神经思维,使其紊乱而感六神无主,心慌意乱的处境。 

  “气要摧穿”,意之所至,气能推发;内中意念一起,刺激了植物性神经,各内脏一齐积极活动起来,推动了循环系统进一步改善,一部分平时不易开放的毛细血管都开放了,气感便油然而生,自觉脐下温暖,腹如沸鼎,这便是意与气合,一旦打出拳式,动作指向何处,气便随之而至,力也即倏然而至,意帅气,气催力,力发山崩溃,故而气要摧穿使其劲力暴发而出。 

  “力要打穿”,形意拳技击要求的是整体之劲力,所以,集全身之劲力于一股,便可将敌体打得穿肉而过,损其筋骨。形意拳发力之要求是“周身一体,完整一气”,以足蹬地发力而催腰,由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节节贯穿而形成一股钻透之劲,此劲自能穿筋透骨,敌体被损,其劲自然不能存在。 

  总之,人体是亚稳态,是一个有意识的复杂系统,身心(或精气神)所处的状态是波动多变的,但也是可以调节的。日常生活中许多惊人之举都是在大脑指挥下调节肌体而完成的。演练或实战形意拳时要去追“意”求“意”,以期将身心调节到精足神旺的状态,达到应急效果。因此,形意拳不论在练法上,还是在技法应用上,都要突出一个“意”字,即以意行气,以气帅形,以形而发劲。穿骨的眼、神、气、劲,即为形意内三合,再配以外三合,则成六合为一的浑圆整劲方至穿敌骨破其劲。 
   
  [原文]九曰竖骨:竖骨封彼上下
   
  [领会]形意拳的技击理论要求,与人交手要善于封敌之门,使其技艺以施出,然后乘隙以攻,将其击败;此乃“手封其门速即进,见空就打莫留情”。故讲求技击者,不可专注意如何击人,亦当使敌无所用其技方为良策。 

  封者,阻也。即主动向前阻住对方猛势,封住对方手脚,使对方有力不能发,有武不能用的一种狙击法。形意拳的技法是顾打兼施的,讲究“硬打硬进无遮拦”。当敌忽起猛势向我进攻,在刚起猛势而未得势之瞬间,我即封逼阻其攻势;若敌来势凶猛,而不加遏制,一旦得机得势,则会形成敌主动我被动的局面。被动应战,难免手忙脚乱,顾此失彼。 

  使用封法要掌握三个要领:一要看准时机,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过快,时机未到,不明对方招数和路线,容易扑空;太慢,时机已过,敌势形成,则封阻之法失去效力,所以,过之与不及都不可取,时机要用得恰到好处。二要技术娴熟,胆大心细;若技术不熟,犹如盲人瞎马,乱打乱撞,收不到封阻其活变的效果。若心慌意乱,犹疑迟决,不仅技术发挥不出来,还有可能为敌所乘。使用封阻法要胆大,但并非妄自尊大,而应该胆大心细,既有战术上藐视敌人,又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做到“遇敌有主,临危不惧”。三要屈身进步,手足齐到。即形意拳诀要求的“打人须要先进身,手足齐到方为真”。 

  封法是一种防御的技击手法,此法强调以静待动,一动即将对方勇猛攻势阻住,并扼杀于萌芽之时;不管是封敌之上、或下,首先要紧守门户,护住全身要害部位,彼若向我进招,我即封住其手脚,使其有力不能发,彼若变招化解我的封势,我即突然发招,尤似惊天雷劈,使彼措手不及。 
   
  [原文]十曰内掠:内掠敌彼之里
   
  [领会]掠者,抢夺也。是一种先发制人的抢攻技法理论。首先抢夺地位,通过灵活的步法和快速敏捷的身法,率先占领便于进攻的有利位置,抢夺进攻的最佳时机,争夺进攻的主动权,即所谓“动人之先动”,这是形意拳技击之第一要旨,出手时抢占正门,夺取有利位置,“脚踩中门夺地位,就是神仙也难防”。在用头、肩、肘法时,抢占中门是第一位的,如若慢了先机,则必败无疑也。掠敌位,掠敌上、中、下三盘等法则都是外掠,此叫以“形”击“形”之法则;形意拳中最擅之“掠”为掠敌之心,夺其志,乱其神,这才是本文之“内掠敌彼之里”的真实原意。其实也是“总诀四章”中的“击敌用神”之法。与敌交手之前,用神罩住对方,以威严不可屈,目光锐利而带寒意,杀气腾腾的表情致使敌胆寒,丧失其斗志,精神萎靡不振,但是这种“神威”逼敌之法,掠其心志是要依靠修炼至“炼神还虚”的境界才能办得到的!通常情况中,让敌人自乱,心慌意乱,目迷神乱等,都是从眼上乱起的。心静则神安,神安必泰然,使百体听命,指挥若定。人的大脑是指挥一切的总枢纽,只要心意一乱,大脑就难以控制,必使手足无措;所以与敌交手必先乱其心,掠敌之里才是上乘之法则,通过“神运”之法是不难求得的,但内功之深浅又当修炼者之夙慧而决定了。 
   
  [原文]十一曰外格:外格敌之内外
   
  [领会]格者,为防守的技法。“外格敌之内外”,有两层意思,即形体上的格和神意心志上的格。形意拳主张因敌变化,“与敌相交,不可拘使成法,须相敌之情形而行之”。做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方为上乘功夫。对敌须察言观色,攻防结合,技术上有顾法、截法,敌动机方露,我迅即拦截,意到手到,手到劲发,刚柔虚实,起落变化,“总相机而行”。形意拳要求技击中要体现“六方”之妙。即做到:攻(巧妙)、顺(自然)、勇(果断)、疾(快速)、狠(不留情)、真(勿使对手变化逃脱)。形意拳还讲究“三节”劲,同时便有梢、中、根三节的格化防守法则,也称此法为三关致闭。 

  手的三关是肩、肘、腕;脚的三关是胯、膝、足。在对敌时紧闭上部的三关,而下部的三关作屈伸之状而守护。与敌交手,必须分清主次,一身之劲尽在手梢,若见手即打,谓之截法;让过力头,从中击之谓之斩法;从根击之,谓之断法。截其梢,不若斩其中,斩其中不若断其根。梢为力劲之实处,截之则为蛮拼,断其根,使其力源断绝,此才为避实击虚的策略。 

  如果见手来而不截,却以粘而随之,将其力引进,待彼力尽而自败时加以手法制之,即是落空之打法。从中横格化之,此等斩手之法,以软而粘之,沾连随之即缠法也;随其手力而破之,谓之搬扣也;乘其旧力已过,新力未发,头手已尽,二手将动之先而击之,谓之断法也,其隙间不能容发。目不及瞬,其疾如迅雷不及掩耳,其快似闪电,方谓之真打法也,截法更然;故岳夫子(指岳武穆)有云:截手不如截步,截步不如截其心也。 

  形意拳技击理论认为,凡一切有形之手术,皆成筌蹄之末技耳;所以,一切的技法是攻是守,均以“神意”为宗,以手格手,以形格形皆为下乘,以神格神,夺其心志方是技法之上乘。 
   
  [原文]十二曰撩攻:撩攻上下内外如一矣
   
  [领会]作为“内功十二**力”的第十二之撩攻法则,并非拳歌中所云:“手起撩阴,拳打脚分,膝起望怀,肘发护心”中之撩阴手法;这里的“撩”乃形意拳技击的根本**,是功力所至的神威,一发劲便将敌拔根掀起抛出的技法。 

  形意拳在攻防时,打顾兼备,打法上左右互换,动作连贯,接劲紧密。运用形意拳与人交手,战斗面积高不过眉,低不过脐,身形看正似斜,看斜似正,以45度转向,重心偏于后腿,形成单重桩法,以锐角三角姿态保持自身平衡,垂肩坠肘,裆圆、膝扣,手、鼻、前脚尖三尖相对,竖项、收颌,百会与会阴垂直,形成一个攻防皆宜的桩法。而且时刻将重心与中心保持在中正之势,攻敌时出手剪、裹、钻,回手似钩杆,起钻落翻,如锉前推,以钻头破坏四周抗力,如钢锉压磨般的作用,破坏敌方重心及支点。脚踏中门夺地位,在敌人任何着力点都可以发挥威力,特别是采取变点,使敌人产生错觉,防不胜防,产生错误的抗力,达到有效牵制敌人,我则有效对其无抵抗部位着力功击,这样必然取胜。 

  形意拳的最大特点还在于三节相催,齐四梢,运五行,六合归一,劲整功纯,只要敌体被沾上便会被打得腾空而跌;进步足膛劲,沾着对方如铁梨翻地,把对方拔根摔出。具备了如此之功,不管是撩敌之内、中,都是一个结果,被掀起而摔出,重跌于地。这便是“神运”之威力,先备“神运”之法则,继而运化“内功十二**力,”精习微妙时,其境便自知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