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看尿常规

 易周乾 2015-10-09

 

一、一般性状检查

(一)尿量

1.多尿:尿量超过2500ml/24小时者称为多尿。

2.少尿或无尿:尿量少于400ml/24小时(或17ml/小时)者称为少尿;尿量少于100ml/24小时者,称为无尿或尿闭。

    中医认为尿量减少多为肾气亏虚,气化不利所致。

(二)颜色和透明度

正常新鲜尿为黄色或淡黄色,透明,可受食物、药物和尿量影响。病理性尿色改变如下。

1.血尿:呈淡红色、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块。

2.血红蛋白尿:当血管内大量红细胞破坏时,出现血红蛋白尿,其颜色呈浓茶色或酱油色,镜检无红细胞,但隐血试验可呈强阳性。可见于蚕豆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及恶性疟疾等。

3.胆红素尿:为尿内含有大量结合胆红素所致,呈深黄色,振荡后泡沫亦呈黄色。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及阻塞性黄疸。

4.乳糜尿:呈乳白色,如含有较多的血液,则称为乳糜血尿。乃因淋巴通道阻塞所致,常见于丝虫病,少数因结核、肿瘤引起。

5.脓尿和菌尿:尿内含有大量白细胞或细菌等炎性渗出物时,排出的新鲜尿即可混浊。脓尿和菌尿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

6.盐类结晶尿:尿液排出即呈淡白色或粉红色颗粒状混浊,多因尿内含大量盐类结晶所致。

(三)气味

正常尿液的气味来自尿内的挥发性酸。尿液新鲜排出时即有氨味,提示膀胱炎及慢性尿潴留。尿中出现烂苹果样气味,多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此外,有些药物和食物(葱、蒜)也可使尿液散发特殊气味。

(四)酸碱反应

正常新鲜尿多呈弱酸性至中性反应,pH5.0—7.0(平均6.0)。尿液酸碱反应受食物成分和代谢情况影响。尿液酸度增高见于多食肉类、蛋白质,代谢性酸中毒,痛风等;碱性尿见于多食蔬菜、服用碳酸氢钠类药物、代谢性碱中毒、呕吐等。

临床中PH值<6.0,提示该患者为酸性体质,体质偏凉。

(五)比重

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而与尿内所含溶质(盐类、有机物)的浓度成正比,与尿量成反比。正常人在普通膳食情况下,尿比重波动在1.015—1.025。

尿比重病理性增高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蛋白尿、失水等;尿比重减低见于尿崩症(常<1.003)、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竭和肾小管间质疾病等;比重固定,常在1.010左右,称为等张尿,见于肾实质严重损害。

二、化学检查

(一)尿蛋白

当尿液用常规定性方法检查蛋白呈阳性或定量检查超过150mg/24小时者,称为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见于;① 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结核、肾肿瘤等);② 继发性肾损害(糖尿病肾病、狼疮肾等);③肾外疾病(发热、高血压、妊娠、中毒、心功能不全等)。

临床上,蛋白尿的出现主要考虑肾炎的可能。

(二)糖

正常人尿内可有微量葡萄糖,定性试验为阴性。当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或血糖正常而肾糖阈值降低时,尿糖定性检测尿糖呈阳性,称为糖尿。

1.血糖增高性糖尿:血糖增高性糖尿最常见于糖尿病,也见于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等。

2.血糖正常性糖尿: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肾糖阈值降低所致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妊娠等。

3.暂时性糖尿:见于① 生理性糖尿,如短时间内摄人大量糖后。② 应激性糖尿,如精神刺激、颅脑外伤、急性脑血管疾病等。

(三)酮体

尿酮体一般检查法为阴性。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呈强阳性反应,妊娠剧烈呕吐、重症不能进食等可导致脂肪分解加强的情况,均可致尿酮体阳性。

三、显微镜检查

(一)细胞

1.红细胞:正常尿液中一般无红细胞,或偶见个别红细胞。离心后的尿沉渣,若每个高倍视野均见到1—2个红细胞,即为异常表现。若每个高倍镜视野红细胞超过3个以上,尿外观无血色者,称为镜下血尿。

    同为BLD阳性,镜检发现红细胞者常考虑结石损伤;镜检未见红细胞者要考虑肿瘤的可能性。

2.白细胞和脓细胞:正常尿中,离心沉淀法每个高倍视野白细胞可达0—5个,不离心尿不超过1个。若离心后每高倍镜视野超过5个白细胞或脓细胞,称镜下脓尿,多为泌尿系统感染。

临床见到白细胞增高,通常为泌尿系感染、膀胱炎等。

尿常规中还包括上皮细胞,上皮细胞的出现常提示肾炎,如肾小球肾炎。

(二)管型

1.透明管型:偶见于健康人;剧烈运动、高热、心功能不全时,可见少量;肾实质病变时,明显增多。

2.细胞管型

(1)红细胞管型:几乎总同时有肾小球性血尿。主要见于肾小球疾病,如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狼疮性肾炎等。

(2)白细胞管型:常提示肾实质有活动性感染病变,主要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

(3)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表示肾小管有病变,是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的指征。常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高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3.颗粒管型: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或某些原因(药物中毒等)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4.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中毒性。肾病。

5.蜡样管型:尿液中出现蜡样管型,说明肾小管病变严重,预后较差。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慢性肾衰竭及肾淀粉样变性。

    临床上,尿常规中出现管型,多与重吸收功能障碍有关。

(三)结晶体

尿中结晶体的形成,与该物质在尿中的溶解度、浓度、当时温度以及尿中的pH等有关。结晶体的发现一般临床意义较小。若经常出现于新鲜尿中并伴有较多红细胞时,应怀疑有泌尿系结石的可能。若在服用磺胺时尿中出现大量磺胺结晶体,应及时停药。

(四)病原体

用无菌操作取清洁中段尿,做尿液直接涂片镜检,或细菌定量培养,可查见大肠杆菌或葡萄球菌、结核杆菌、淋病球菌等。尿液直接涂片若平均每个油镜视野>1个以上细菌,为尿菌阳性。细菌定量培养菌落计数>105/m1为尿菌阳性。

CAST的出现多为膀胱炎、尿道炎等。

Vc若为阳性,多系水果摄入过多。需注意的是,酸性食物不宜食用过多,过量常易导致结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