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修充电】在事务所看企业

 美丽何仙姑 2015-10-09
  在事务所看企业

  我在事务所工作4年,做过国企,大型民企,上市公司,IPO,和大家聊聊事务所审计的想法。

  事务所的一般流程

  第1年:抄底稿,看书考试

  第2年:抄的好的,考试过科的飞速积累经验,同时主要是做各科目审计

  第3年:继续做各科目审计,做合并报表,报告填数,偶尔带小队做个子分公司。

  第4-5年:成为中坚审计员,常带小队做子分公司,能独立完成全部的审计工作,包括自己识别重点方向,分配工作,写报告并与客户沟通。开始学习ipo法规,参与股改、重组规划,关注同行业上市公司并互相比较。

  6年以上:经理,把握整个项目,关注项目风险,熟悉上市流程,督导手下进步,和客户、律师、投行保持良好关系并拓展。

  事务所都只是个过渡,最终是要去到企业。事务所去企业的,大致分2种:

  一是去到国企、事业单位、知名大型企业做财务经理或内审。这类公司通常已经比较规范,去的同事都是觉得以往的事务所生活太辛苦,想轻松一些。这种尤其是准备生小孩的女同事多。

  二是绝大部分经理层的想法:去到一个拟上市的公司,帮助这个公司搞上市,期待的是上市之后的高管股份。这部分资深又有拼劲的经理,正是需要一个不规范的公司来体现他们的价值,股份是唯一对他们有吸引力的东西。有些同事,企业开出40-50万年薪都不愿意去,就是因为没有股份,他们的目标是实现身家从百万到千万级的跨越。当然他们大多精挑细选,要看目标公司的行业如何,上市机会大不大等等。这部分人往往30来岁,是事务所的中流砥柱。

  最后还有一部分机遇比较好的,去了PE或投行。要么硕士学历,要么跟投行关系好,搭桥过去,这类比较少。

  综上所述,事务所的人自我感觉良好,自认身价不凡;对外企没意向,因为体系比较规范且没多少上升的空间。

  事务所是怎么看待企业财务的

  大部分工作3-4年,cpa过的差不多的审计员,已经会开始觉得企业的财务专业水平很烂。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一段时期,怎么看企业,怎么觉得财务核算太差。遇到过很多基本面不错的IPO,子公司财务经理年薪30w,但是一讲专业问题,对方就只能拿个本子记着;有些牛气哄哄的ipo财务总监,居然把利润作为财务人员的重要考核指标,搞的会计账面上工程不结转,什么费用成本都往工程往来里塞。。。这时候事务所的感觉是,羡慕嫉妒恨。

  我工作两年多的时候,已经开始独自带小队扫外围(集团下面的子分公司)。有次遇到一家装修行业的ipo,经理让我去找财务总监商量,建立起适合该公司的完工百分比核算体系,当时他是这样鼓励我的:不用怕,专业水平上这家公司除了财务总监,其他都是不如你们的

  所以我曾经一度认为,在企业做财务,专业水平很次要,善于喝酒搞关系,糊弄好老板,搞定税局才是主要技能。

  后来慢慢改变想法,不到上市环节,财务都是一个附属,只要财务资本运作层面的东西没发挥出来,老板不重视也很正常。从这个角度说,一个基本面良好(行业不错,有收入规模,有盈利、有现金流)而核算混乱,老板意识到需要改善的公司,才是事务所出来的人向往的地方。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同样工作年限的事务所和企业财务,事务所的专业水平要远高于企业财务,当然,仅仅是专业水平。

  企业是怎么看待事务所的

  大多数企业的财务和老板都不喜欢审计,怕审计发现公司的小金库,增加额外的税收成本。其实很多企业有误解,事务所的基本逻辑是要先发现问题,至于问题怎么处理,这个可以和企业慢慢商量,中国特色嘛,事务所也要吃饭的,不是特别大的风险不会为了捍卫准则和企业过不去。甚至很多的情况下,事务所的价值在于通过他们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合理的造假。很多不开窍的企业不了解这个,百般掩饰不想事务所做深入了解,但其实自身水平就不够,往往补住了东墙洋洋自得,其实西墙一大个漏洞而不自知。入行培训的时候,合伙人有句话印象很深:“审计发现问题就像切西瓜,刀下去的时候似乎没事,切到另一边了才发现是烂的”财务报表间、账面和经济实质间的关系千丝万缕,有时候揭露真相和掩盖真相的难度差不多,都是非常需要专业水平的。做的太假了,就不叫做假了。

  聪明的企业会和事务所做充分的沟通,把他们头疼的难题丢给事务所,然后半威胁半利诱的告诉事务所期望的利润指标,这种情况下,事务所反而会发挥职业水平,寻找可以利用的,可以打擦边球的地方帮助企业达到期望(行内术语叫“技术处理”,呵呵)。我曾经做过一个ipo,初审利润不理想,在企业表明了期望值后,我们让企业补充了资料和相关手续,仅仅是对存货内部未实现利润的计算做了一点改动(该公司是生产长流程,我们把计算过程中的品种毛利率换成了综合毛利率,计算变得粗糙了),就接近了企业的期望利润值。从这个角度讲,事务所的专业价值在于知道报表上哪些东西能合理的、不露痕迹的动一动。

  ipo的老板和财务会和事务所搞好关系。有个律师说过一句玩笑话:“看一个企业上市希望大不大,首先看他对中介机构的招待怎么样就知道了”。这是句玩笑话,但确实很能反映实际的情况:老板不舍得花钱招待的,公关就搞不好,同时也会感觉到老板上市的决心不够大,还在犹豫的过程中。公关和决心对上市很致命,中介机构最怕遇到不坚定的老板,那样只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

  国企的财务,把事务所当工具看。国企工作很清闲,财务也大多是皇亲国戚混日子的,但总会遇到一些既要费脑子又要费体力的工作,这时候内部人员明显无法完成,只能找事务所来做了,例如税务筹划重组,年末上报国资委材料的准备等等。国企的财务不心疼钱,反正都是国家的,预算审批的了,所以一般招待不错,甚至是假借招待之名谋私。但是他们非常怕事务所说他们做的不对,给他们出调整分录,一般都是不结账等事务所。我曾遇到一次现金盘点,账实差了几分钱,其实盘点大家都知道只是走个程序,盘之前出纳早就把能处理的都处理了,但财务经理坚决要求一分钱差异都不能写。我很无语,这年头发工资差个几分钱,太正常了,不差才是不正常。但是不行,国企不求无功,但求无过。

  事务所的欠缺之处

  (1) 有次遇到个财务经理,他说:“我觉得你们事务所就像是在做案例,但是企业才能去实际的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这话让我有些感触,确实是这样。每年企业都会向事务所要管理建议书,但其实事务所每年都是把上年的拿来稍作改动,因为上年的管理建议基本没得到执行,上年存在的问题,今年也都还在。这个令我有些迷茫,是企业不执行?是建议不实用?虽然自己从事务所的角度去看,从接触过的不同企业,接触过同一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去看,参考成功的上市公司去看,我们会认为企业今后核算大的方向会是怎样,比如成本核算要细化到什么程度算是边际点(既准确又不花费多的核算成本),某项业务该通过怎样的手段纳入到主体避免同业竞争,公私混用、内外账合并的话如今要逐步做哪些工作去慢慢过渡。。。。站在企业的角度想,假设成本要细化,那么势必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核算工作,管理成本,甚至引进新的电子系统;把某项优质业务并进上市主体,必然又会损害某些高层的利益;内外账合并,税务成本将会增加,操纵利润的空间会减小。。。。如此种种,最终管理建议书变得毫无意义。

  既不怪事务所,也不怪企业,但最终的结果就是事务所仅仅是来做了一个案例,不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2)事务所太单纯,缺少企业里的管理职能。我一直觉得在中国做企业,有些中国特色的规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些东西在企业才能体现,也是在企业做事非常关键的东西。但事务所以准则为主,头脑太单纯;熟谙世道、脑子灵活的还好,凡事向准则看齐的难免在这潜规则下死无葬身之地。这也是事务所虽然专业水平好,但去到企业却未必受欢迎的重大原因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