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alone0 2015-10-10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解读】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
、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
、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
、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
、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
、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
、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一、 无为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3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
、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
、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
、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    宋明理学 
【基础解读】 
一、三教合一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
、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
、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
、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
、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
、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
、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就是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
、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
、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 
4
、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基础解读】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
、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
、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
、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高中复习提纲网 [http://www.]
本文链接地址: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中教辅书排行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