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庄子

 吴工图书馆 2015-10-12

 谈起先秦之人,我们总是先取司马迁的《史记》来看,了解其时代背景与生平遭遇,兼及此人的基本思想。司马迁是历史学家,对哲学的兴趣有限,譬如他在介绍庄子时就言简而意不赅,未能善尽求真务实的责任。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顺便提及庄子与申不害。这四人合传的篇幅如何?老子、庄子、申不害三人的篇幅加起来,大约只占韩非篇幅的一半。篇幅固然少,所说的错过重点,才是致命的问题。《庄子》的现存版本有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世人皆以其内篇为代表作,但司马迁提及的三篇(《渔父》、《盗跖》、《胠箧》)出于外篇与杂篇,并且认定其内容是要「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一,庄子的学问很好

不过,司马迁毕竟见多识广,他承认庄子这个人「其学无所不窥」,没有什么书是他不看的,对各家各派的说法皆有所理解。这样的人可能是两脚书橱,是食古不化的书呆子,但庄子显然不是。庄子以老子为师,对儒家、墨家、名家、阴阳家、兵法家、纵横家都作了犀利的批评。在批评过程中,庄子秉承了老子思想,并彰显他个人引申发挥与独树一帜的创见。


众所周知,《老子》一书不过五千多字,重点在于说明: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圣人是悟道的统治者;悟道的方法是减少有心造作的言行;保存及回归人的本然状态即是幸福的不二法门。这些重点要言不烦,说的都是结论,既没有推论过程,也缺少具体例证。玄则玄矣,却难以落实,徒然使人望洋兴叹。


庄子弥补了此一缺憾。在老子,道是先于天地而存在,并做为天地万物的根源者,这即是西方用来描写至上神的「自因」(自己是自己的原因,因而必须是永恒的)。庄子谈起道,直接说它是「自本自根」(自己为本,自己为根)。若无此道,则万物的存在若非人的幻觉,即是超出人的理解。若有此道,则人可理解万物的来源,但须分辨「道与万物」之差异。


以海水为喻。道有如大海,万物有如海面上的波涛,波涛来去涨落,无时或息,变化万千,但大海本身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人若悟道,则可洞见万物的本质,然后既不会执着于万物本身,也不会因万物恒在变化而否定其存在的价值。这种心态既非悲观也非乐观,而是达观,因为明白真实状况而保持平静安详之心。如此一来,人生观豁然开朗。


二,修练的方法与结果

老子强调「自然」与「无为」,听起来好像很容易,于是学生上课打瞌睡即是顺其自然,工人上班发呆即是无所作为,是这样的吗?这是懒惰主义者的借口,与老子实无关系。老子在修练方面,提及「虚」(单纯)与「静」(平静),使用的是减法(为道日损),要减少个人的欲望与造作。庄子说的更为直接与彻底,他指出的方法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形体如同槁木,心智如同死灰),与这句话类似的,在《庄子》全书另外出现四次,可见其重要性。


人有身体与心智,这是显而易见的。这两者真正修到槁木死灰的情况,人还剩下什么?这样的人还算活着吗?庄子这样说,若非主张虚无主义(反正人最后会死,而晚死不如早死),即是相信人的生命在「身与心」之外,还有第三个元素,那即是「灵」的层次。事实上,庄子多次使用「灵台、灵府」之类的名词,但是更精准的名词是「精神」。换言之,人有「身、心、精神」三个层次,但精神层次之展现,必须以修练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程度,然后呢?庄子说:「精神生于道」。


当你涤尽及放空「身与心」,「道」才会引发你潜在的「精神」。精神一旦呈现,自可无拘无束,与「道」遨游。《庄子?天下篇》有两句话描述庄子,其一是:「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在上与造物者同游,在下与超脱生死、忘怀始终的人做朋友)。造物者即是道,人能与道同游,所凭借的是他的精神。精神是什么?简单说来,精神异于心智之处,在于心智总是执着于「主客对立」,是「有我」之境,而精神化解了对立,由整体角度消除对我的执着,然后可以像一滴水融入大海,自在逍遥。


另一句话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意即: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轻视万物,不质问别人的是非,而能与世俗相处。这儿所谓的「天地精神」,是指那「使天地成为天地的力量」,亦即「道」。后半句说的是「尊重及保存每一人每一物的现实状况,从不妄想去改变」。理由是: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一切现存及发生的事都有其原因与条件,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使用其心智去改变的。


庄子多次承认「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话听起来有些消极,但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人除了自己觉悟与自主修练之外,还能积极做些什么?然而,在自主修练的同时,不知不觉也会提供许多有心求道者某种示范,这时产生的积极效果也属于「自然、无为」的范畴。由此看来,庄子仍是有心人。

谈谈庄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