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个让刘嘉玲花70万港币的到底是什么篮子!

 颐颀书斋 2015-10-13



10月6日,同事和小编说朋友圈被两个竹篮子刷屏,一则因为它的高价,再则,无非就是这两个竹篮子的获得者是刘嘉玲。明星效应与高价效应叠加,让人不尽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篮子可以拍出这么高的价位?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而这一点对于经常关注手工作品的朋友来讲,其实并不会太过惊讶。看了下面关于本次拍卖会拍品的介绍,自然会有答案。






在中国,竹编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竹从自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经历了礼器、乐器,终而成为君子形象的审美象征。在宋元绘画中,可见不少竹编器物,如李嵩《骷髅幼戏图》、《花篮图》以及宋人《小庭婴戏图》等等。宋代流行插花之道,每于节日,竞相争艳,蔚然成风。此时的竹篮可见多种编织方法,已经远远超越了实用性,而达到了观赏的层次。宋人崇尚淳朴雅淡,插花也讲究清雅脱俗,竹编平实自然,因此成为文人雅士插花之首选用具。至明清时代,竹工艺更是精巧绝伦,编织技法推陈出新,是中国竹编工艺史上的另一个高峰。而如今,清代以前的中国竹艺也只能在绘画中见到了。



001 笼月 竹编提梁小花笼


竹工艺自十五、十六世纪传入日本,受到珍视,得到传承发展,并对日本竹编艺术产生巨大影响。由中国引进的竹艺在日本日常生活的茶道、花道中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竹的旺盛生命力被视为日本民族顽强向上与坚忍不拔的精神象征。竹甚至被视为神圣之物、神灵寄居之所。



002 岁寒幽意 竹编提梁花笼


自室町时代(1333-1573年)煎茶与竹工艺一同从中国传入日本,至江户时代末年至明治初年是日本汉文化的全盛时期,此时从中国进口的“唐物”多由竹编制而成,如盛放花果的器皿、茶道中的竹篮、放置木炭的竹篓、摆放茶器的竹架等等。如此,盛行的茶道文化包含的诸多仪式活动,对竹篮容器提出了较高的艺术需求。



003 春风 竹编挂花笼


汉风盛行的大阪、关东等地区,竹器应文人的审美而造被称为“文人竹篮”,他们从复制唐物竹笼,逐渐发展出线条、颜色、形态和质感和谐统一的日式竹篮,将竹篮从功能性的手工艺品发展为公众认可的艺术品。




004 一夜千尺 竹编提梁四足花笼


其中,初代早川尚古斋(1815-1897),他的两个儿子三代早川尚古斋(1864-1922)及和田和一斋(1851-1901),以及他的学生初代田辺竹云斋(1877-1937)和初代山本竹龙斋(别名山本笙园,1868-1945)等,经常参加当时国内外一系列推动工业发展、提升国家声望的展会,而逐渐声名鹊起。他们也活跃于由学者、研究人员及其他艺术家举办的各种艺术展览,如此推动了竹编艺术的发展,其影响之深远,时至今日尚有余音。




005 春雨添新韵 竹网代编提梁花笼


明治时代和大正时代(1912-1926)以及昭和时代早期,各种展会和艺术展览多在京都举办,艺人将之作为展示其独特审美和创造力的舞台,以此建立起现代艺术家这一身份标识。来自于东京附近关东地区的竹艺匠人饭冢琅玕斋(1890-1958),不同于传统的竹艺匠人,选择了一条孤独的道路,为了让竹编能正式被认可为一门艺术而不懈努力,最终他的作品在各类知名展览中得以崭露头角,包括全国闻名的商业工业局展览、教育部各类活动、以及战后的日本传统工艺展等。



006 指日千云霄 森田竹阿弥 竹透编提梁花笼


这样一来,以饭冢家族为首的来自关东的艺术家更倾向于注重新颖的现代性,而和以初代田辺竹云斋、初代早川尚古斋、前田竹房斋(1872-1950)为首的来自大阪竹艺更注重传统文人品味,这两种竹篮工艺特色给后世深远影响。特别是二次大战之后,二代田辺竹云斋、生野祥云、饭冢小玕、前田竹房二代等竹篮大师受到前辈的启发,持续不断地发扬竹篮工艺,对当代人重视、鉴赏竹篮之美有着不可抹灭的功劳。



007 春前开 竹编挂笼


在日本艺术的发展中,日本人追求细节、构筑完美的价值观,与竹真挚细腻的精髓不谋而合,竹篮作为容器的功能性被弱化,竹材的自身特性得到充分展现。竹艺大师们发展的竹编方法多种多样,甚至上达百种,依据不同用途又发展出相异的方法。基本可分为四边编法、六边编法、八边编法、弧形编法、网状编法、绳结编法等等,甚者有编织出文字、立体编织、混色编织的方法,若是几种编法交织使用,大可用“吾编无尽”来形容。日竹编艺术中“纵”被理解为竹之禀性,“横”则是人的感性,一件竹器的完成,是历史与传统文化积累发展的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艺人禅思的结晶。




▲008 含秋绿 凤斋 千鸟编长颈瓶


二代饭冢凤斋(Iizuka Hosai II,1872-1934),二代饭冢凤斋本名定吉,于明治5年(1872年)日本栃木町大字嘉右卫门町出生。父亲岩吉(又名菊次,后改为凤翁,号初代饭冢凤翁),约于明治35年(1902年),初代凤斋将自己菊次以及凤斋之号传承给迈入而立之年的定吉。善于编织延续唐物笼传统的厚重形编织法,并连续于1903年第五回内国劝业博览会、1904年路易斯安娜万国博览会得到奖项。此后,凤斋之名便于竹艺界为人所知。1910年饭冢家离开枥木,移居东京。1914年天皇即位之际,二代凤斋与父亲凤翁、兄弟琅轩斋,三人身着礼服制作竹笼的姿态,开启了笼师通往意识层面的全新出路。至此,二代凤斋成为大正时期竹艺界的中心人物。



▲009 自传神 竹编挂花笼



▲ 010一丛竹 竹云斋 唐物提梁花笼


初代田辺竹云斋(Tanabe Chikuunsai I,1877-1937)作为竹编艺人的引路人之一,是大阪传统文人品味的代表,他充满创意的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并促发了其他艺人的发展,从而为日本竹艺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他继承初代和田和一斋衣钵,精研插花和煎茶道,亦受到早川尚古斋三代的启发,不仅仅竹编技艺精湛,而且研究了各种不同的编织与染色方式,各种图纹及材料被广泛运用,使其制作出的竹笼充满独特的视觉魅力,开启了竹篮工艺无限的可能性。他的学生包括了二代田辺竹云斋、阪口宗云斋、上田尚云斋、初代前田竹房斋等。


▲011 岁寒友 尚古斋 竹编提梁花笼


近代竹编工艺起源于大阪,有许多家族持续为竹编艺术奋斗着,如早川尚古斋家族,由父传子,直至今日,传承已超过五代。初代早川尚古斋(Hayakawa ShokosaiI,1815-1897)被认为是第一位在作品上落款的竹编艺人。他出生于越前鲭江地区(今福井県)的一户武士家族,自小乖巧伶俐,被送往京都学习藤编技艺。之后他迁居大阪,作为一名竹编艺人展现出了惊人的创作能力。他的作品以编织精巧和装饰细致而成名,藤竹皆可入饰,别具风格。在煎茶道大行其道的时期,他制作了一批优秀的作品。1877年,他制作的茶笼(盛放茶道仪式所需茶具的竹篮)获东京上野国家工业推广展金奖,后又被女皇收藏,因而崭露头角,声名鹊起。1881年,他的作品再次获奖。除此之外,初代早川尚古斋善于运用千鸟纹、榻榻米纹及各式各样的编织纹样制作藤帽。著名歌舞伎表演家九代市川团十郎(1838-1903)曾戴过其作品,风格出众,令人耳目一新,使当时时尚圈也开始关注初代早川尚古斋,令其名气进一步扩大。初代早川尚古斋是日本早期竹艺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日本竹篮编织艺人的先驱,为竹编技艺被认可为艺术形式奠定了基础。




▲012 君子态 尚云斋 凤尾竹编提梁花笼


上田尚云斋系大阪传统竹艺代表初代田辺竹云斋(1877-1937)学生,竹编技艺精湛。


▲013 静听 和一斋 竹编提梁花笼


初代和田和一斋(Wada Waichisai I,1851-1901),具有倍受赞赏的高超工艺,擅长精细的编制技法,并训练出众多学徒,是明治中期相当有名气的竹艺文人。可惜的是,和田和一斋家族仅经历三代就逐渐没落。


▲014 湘江清影 亀山古竹斋 凤尾竹冰裂编提梁花笼


亀山古竹斋(1877-1937),与三代早川尚古斋同一时期,系注重文人风格的大阪竹艺家。


▲015 晚节流芳 旭松斋 白锖芭蕉编提梁花笼


铃木旭松斋(Suzuki Kyokushosai, 1872-1936),初代铃木旭松斋于明治5年生于日本东京。居住在日本桥,是明治末期—大正期代表东京的笼师。在农展和商工展等处活跃着,擅长高粱编和石阶编,以壶形的花笼为世人所知。《华篮长生殿》(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是大正11年平和纪念东京博览会上的获奖作品。



▲016 高节 竹云斋 凤尾竹编大海花笼


二代田辺竹云斋(一竹斋)(Tanabe Chikuunsai II,1910-2000),大正昭和期大阪地区竹艺家,初代竹云斋之子。继承初代竹云斋浓郁的唐物作风,晚年技艺另开新境,由唐风的大气端庄转向轻巧灵动的透编。

出版: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竹の工艺》1985年(昭和60年)第40页。



▲017 新枝 宗云斋 煤编提梁花笼


阪口宗云斋(Sakaguchi Sounsai,1902-1970),明治35年-昭和45年,大阪生人,15岁师从初代田辺竹云斋。天资过人,有非常敏锐的艺术创造力,他的老师初代田边竹云斋称其为「天生的艺术家」。他善于运用竹子的天然特性,将功能性、设计感以及精湛的编织技艺完美地结合。至1929年,第十届「帝国美术展览会」终于放下竹工艺并非艺术的偏见,将竹艺品纳入展览会。当时竹编艺人多以花篮显示自己的艺术才能,但阪口宗云斋却一反常态,选择用果篮显示自己的技艺和个人特色。在之后的「帝国美术展览会」、「新文教部展览会」和其他展览会上,他的参展作品包含了各种类型的果篮。


▲018 新篁出墙 旭斋 凤尾竹编挂笼


▲019 梳风 旭升 竹编提梁小花笼


饭冢旭升(Iizuka Kyokusho,1876- ),饭冢家族第三子,饭冢旭升亦称饭冢苍云斋。


▲020 卓立清风 竹龙斋 竹四目编提梁花笼


1929年,由[文部省美术展览会]改组并重新命名的第十届[帝国美术展览会],将竹艺品纳入展会,来自大阪的竹篮艺术家山本竹龙斋(Yamamoto Chikuryusai,山本笙园,1868-1945)的竹篮作品皆入选于此届展会,竹龙的艺术价值终于获得了世人的关注。


▲021 修影临风 秀峰 白锖竹编花笼



▲022 竹君子 凤竹 唐物写提梁花笼


饭冢凤竹(Iizuka Hochiku,1883-1940),饭冢凤翁四子,1883年生人,本名利平。

出版:栃木县立美术馆,《栃木竹工艺の精华》2014年11月,第34页。





▲023 尽消尘俗 石川照云 凤尾竹编提梁四角大笼


石川照云(Ishikawa Shoun,1895-1973),明治28年(1895)生于栃木县下永野(今鹿沼市下永野),本名照章。小学毕业后,向居住于栃木町的饭冢琅玕斋学习竹工艺,在明治43年(1910)随同琅玕斋一同搬到东京居住。其作品曾入选昭和15年(1940)年纪元贰仟陆佰年奉祝祭上。战争时一度迁离至乡里的下永野,战后再次投入竹工艺的世界,并开始尝试编制唐物风的精致花笼。

出版:栃木县立美术馆,《栃木竹工艺の精华》2014年11月,第110页。


▲024 晴翠幽香 竹网代编长壶大花笼


▲025 胸有成竹 中田锦石 青海编提梁花笼


中田锦石(Nakata Kinseki,1902-1959),大正时期竹艺界中心人物二代饭冢凤斋长子。

出版:栃木县立美术馆,《栃木竹工艺の精华》2014年1月。




▲026 绿影临泉 饭冢家初期笼 唐物提梁花笼


▲027 竹君子 和一斋 凤尾竹编提梁花笼


初代和田和一斋(Wada Waichisai I,1851-1901),具有倍受赞赏的高超工艺,擅长精细的编制技法,并训练出众多学徒,是明治中期相当有名气的竹艺文人。可惜的是,和田和一斋家族仅经历三代就逐渐没落。



▲028 风顺 鳞之 唐物耳付花笼


▲029 竹色 小菅竹堂 竹透编提梁花笼


▲030 竹影 竹房斋 竹编提梁花笼


初代前田竹房斋(Maeda Chikubosai,1872-1950),生于大阪。本名房二郎。曾向初代田辺竹云斋学艺,学习制作「文人竹篮」的技法。之后他基于对经典竹器的钻研开始创作原创性竹艺作品,风格独特,并在昭和初年在东京举办了多场展览,大受好评。他的很多著名作品被呈献给皇室和其他贵族,名动一时。前田竹房斋大胆强调竹子刚柔并济的本色,以稳健出色的技法编织,善于运用形状特殊的竹枝或根结,展现作品天然不加雕饰的特色。


▲031 春风舞醉 竹编丸型花笼


▲032 交千拂云 田辺竹保斋 竹编提梁笼


▲033 祥竹 竹编挂花笼


▲034 青云路上 竹编木根提梁花篭


▲035 幽姿 竹编盖付笼



▲036 笼翠 竹编提梁花笼



▲037 潇湘一枝 唐物六角提梁花笼


▲038 清新 竹编罐型花笼


▲039 飞自传神 凤尾竹透编提梁花笼


▲040 绿竹 凤斋 竹编四方花笼


初代饭冢凤斋(Iizuka Hosai,1851-1916)一家从栃木县到东京开始,竹篮工艺吸收新艺术运动 “革新”的主张,推翻了江户期所强调的技术性与拘谨的保守主义,采纳现代西方的结构主义。





▲041 清玉 竹根荒编提梁花笼




▲042 摇风 竹一斋 竹编提梁花笼


▲043 老更刚 唐物竹耳挂花笼


▲044 绿云 竹编小花笼


▲045 虚心傲竹 加藤藤升斋 竹编四方提梁花篮


加藤藤升斋(Kato toshosai),加藤藤升斋家族是江户时代统领津藩(今日本三重县津市)的大名-藤堂藩专属竹工艺世家。







▲046 啸雨 唐物提梁花笼


▲047 拂月 阪口宗云斋 凤尾竹编挂花笼


阪口宗云斋(Sakaguchi Sounsai,1902-1970),明治35年-昭和45年,大阪生人,15岁师从初代田辺竹云斋。天资过人,有非常敏锐的艺术创造力,他的老师初代田辺竹云斋称其为「天生的艺术家」。他善于运用了竹子的天然特性,将功能性、设计感以及精湛的编织技艺完美地结合。至1929年,第十届「帝国美术展览会」终于放下竹工艺并非艺术的偏见,将竹艺品纳入展览会。当时竹编艺人多以花篮显示自己的艺术才能,但阪口宗云斋却一反常态,选择用果篮显示自己的技艺和个人特色。在之后的「帝国美术展览会」、「新文教部展览会」和其他展览会上,他的参展作品包含了各种类型的果篮。




▲048 风摇青玉枝 铃木玩々斋 凤尾竹四目编提梁花笼


作品描述:铃木玩々斋(Suzuki Gengensai),明治昭和期,生平记录资料较稀少,据闻为关西地区艺术家。关西地区是日本煎茶发祥之地,也是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煎茶道热潮,配合每一场茶席有无数的茶道花道作品被运用其中,玩々斋正是耕耘在这片茶文化浓厚之地的大家之一。



▲049 平安长春 森田竹阿弥 唐物提梁花笼


▲050 饭塚薰石


▲051 凝露留香 凤斋 透编提梁花笼


二代饭冢凤斋(Iizuka Hosai II,1872-1934),名定吉,于明治5年(1872年)日本栃木町大字嘉右卫门町出生。父亲岩吉(又名菊次,后改为凤翁,号初代饭冢凤),约于明治35年(1902年),初代凤将自己菊次以及凤之号传承给迈入而立之年的定吉。善于编织延续唐物笼传统的厚重形编织法,并连续于1903年第五回内国劝业博览会、1904年路易斯安娜万国博览会得到奖项。此后,凤斋之名便于竹艺界为人所知。1910年饭冢家离开枥木,移居东京。1914年天皇即位之际,二代凤斋与父亲凤翁、兄弟琅轩斋,三人身着礼服制作竹笼的姿态,开启了笼师通往意识层面的全新出路。至此,二代凤斋成为大正时期竹艺界的中心人物。

出版:《栃木竹工艺の精华》,栃木县立美术馆2014年11月发行,第23页。


▲052 余香 竹云斋 竹编提梁花笼


初代田辺竹云斋(Tanabe Chikuunsai I 1877-1937) 作为竹编艺人的引路人之一,是大阪传统文人品味的代表,他充满创意的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并促发了其他艺人的发展,从而为日本竹艺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他继承初代和田和一斋衣钵,精研插花和煎茶道,亦受到早川尚古斋三代的启发,不仅仅竹编技艺精湛,而且研究了各种不同的编织与染色方式,各种图纹及材料被广泛运用,使其制作出的竹笼充满独特的视觉魅力,开启了竹篮工艺无限的可能性。他的学生包括了二代田辺竹云斋、阪口宗云斋、上田尚云斋、初代前田竹房斋等。


▲053 凌云 东斋 唐物提梁六角花笼


▲054 清新 竹阳斋 竹编提梁花笼


▲055 胸无成竹 琅玕斋 竹编提梁花笼


作品描述:饭冢琅玕斋(Iizuka Rokansai,1890-1958)二十一岁的时候便显示出了独立艺术家的品质,他创作的作品堪称竹编工艺进入现代化的基石。他在学习绘画、茶艺、插花和书法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用创作探索自我风格,并不断突破竹编艺术的极限。他的作品分别在在1922年的东京和平纪念博览会和1925年的巴黎装饰艺术和装饰工艺世界博览会中赢得大奖。自1926年起,他活跃于新成立的日本工艺艺术协会,并和哥哥凤斋二代一起创建了竹木工艺协会。除此之外,作为竹艺界的领军人物,他还与金属、漆器和陶瓷工艺领域的艺术家们一起领导了工艺艺术运动。二十世纪中期直到二战以后,饭冢琅玕斋的作品都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他将传统形式、个人创意以及当代设计理念融入竹编艺术中去,因而他的作品能以雕塑感和艺术性而脱颖而出,直至今日依然受到国际好评。作为业内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一生致力于竹编艺术的现代化发展。



▲056 满谷春风 竹云斋 古矢竹提梁花笼


作品描述:初代田辺竹云斋(Tanabe Chikuunsai I 1877-1937) 作为竹编艺人的引路人之一,是大阪传统文人品味的代表,他充满创意的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并促发了其他艺人的发展,从而为日本竹艺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他继承初代和田和一斋衣钵,精研插花和煎茶道,亦受到早川尚古斋三代的启发,不仅仅竹编技艺精湛,而且研究了各种不同的编织与染色方式,各种图纹及材料被广泛运用,使其制作出的竹笼充满独特的视觉魅力,开启了竹篮工艺无限的可能性。他的学生包括了二代田辺竹云斋、阪口宗云斋、上田尚云斋、初代前田竹房斋等。

出版:栃木县立美术馆,《栃木竹工艺の精华》2014年11月,第23页。


▲057 清风 唐物提梁花笼


▲058 绝浮埃 竹编提梁花笼


▲059 绿云 建良斋真竹 竹编提梁花笼


▲060 年年平安 苍云斋 透编六角提梁花笼


饭冢旭升(Iizuka Kyokusho,1876- )饭冢凤翁三子,饭冢旭升亦称饭冢苍云斋,本名作造。


▲061 翠影 宗云斋 凤尾竹编提梁花笼


▲062 沐雨 唐物提梁花笼


▲063 天风争韵 凤竹 竹编耳付大花笼


作品描述:饭冢凤竹(IizukaHochiku, 1883-1940),饭冢凤翁四子,本名利平。


▲064 十万竿 尚云斋 唐物提梁花笼


▲065 清风摇影 和一斋 凤尾竹编悬崖花笼


作品描述:初代和田和一斋(Wada Waichisai I ,1851-1901),具有倍受赞赏的高超工艺,擅长精细的编制技法,并训练出众多学徒,是明治中期相当有名气的竹艺文人。可惜的是,和一斋家族仅经历三代就逐渐没落。


▲066 清香忘忧 峰月 凤尾竹编提梁花笼


▲067 虚心自持 凤斋 白锖竹编花笼


初代饭冢凤斋(Iizuka Hosai,1851-1916)一家从栃木县到东京开始,竹篮工艺吸收新艺术运动 “革新”的主张,推翻了江户期所强调的技术性与拘谨的保守主义,采纳现代西方的结构主义。



▲068 君子风范 竹云斋 竹编鱼笼型提梁笼


初代田辺竹云斋(Tanabe Chikuunsai I,1877-1937) 作为竹编艺人的引路人之一,是大坂传统文人品味的代表,他充满创意的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并促发了其他艺人的发展,从而为日本竹艺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他继承初代和田和一斋衣钵,精研插花和煎茶道,亦受到早川尚古斋三代的启发,不仅仅竹编技艺精湛,而且研究了各种不同的编织与染色方式,各种图纹及材料被广泛运用,使其制作出的竹笼充满独特的视觉魅力,开启了竹篮工艺无限的可能性。他的学生包括了二代田辺竹云斋、阪口宗云斋、上田尚云斋、初代前田竹房斋等。


▲069 清竹 唐物底四方大花笼


▲070 虚怀若谷 饭冢系 凤尾竹透编四方大笼


▲071 迎风取势 凤云斋 凤尾竹编提梁花笼


▲072 禅味 竹云斋 亀甲透编提梁花笼


初代田辺竹云斋(Tanabe Chikuunsai I ,1877-1937) 作为竹编艺人的引路人之一,是大坂传统文人品味的代表,他充满创意的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并促发了其他艺人的发展,从而为日本竹艺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他继承初代和田和一斋衣钵,精研插花和煎茶道,亦受到早川尚古斋三代的启发,不仅仅竹编技艺精湛,而且研究了各种不同的编织与染色方式,各种图纹及材料被广泛运用,使其制作出的竹笼充满独特的视觉魅力,开启了竹篮工艺无限的可能性。他的学生包括了二代田辺竹云斋、阪口宗云斋、上田尚云斋、初代前田竹房斋等。



▲073 风静竹平安 畠中凤山花篮


▲074 坚贞 唐物提梁花笼


▲075 四时春 竹光斋 煤竹提梁花笼


▲076 日日自平安 铃木玩々斋 韶光盛笼


铃木玩々斋(Suzuki Gengensai),明治昭和期,生平记录资料较稀少,据闻为关西地区艺术家。关西地区是日本煎茶发祥之地,也是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煎茶道热潮,配合每一场茶席有无数的茶道花道作品被运用其中,玩々斋正是耕耘在这片茶文化浓厚之地的大家之一。


▲077 春风倚醉 峰月 竹编提梁四足花笼


▲078 翠叶笼月 竹云斋 凤尾竹编挂花笼


作品描述:二代田辺竹云斋(一竹斋)(Tanabe Chikuunsai II,1910-2000),大正昭和期大阪地区竹艺家,初代竹云斋之子。继承初代竹云斋浓郁的唐物作风,晚年技艺另开新境,由唐风的大气端庄转向轻巧灵动的透编。




▲079 梳风 竹制四足笼(茶筒)


▲080 清风徐来 唐物耳付花笼


▲081 舞风弄影 唐物四方提梁花笼



▲082 拂云 洞津苠々斋 唐物耳付花笼


▲083 待风翔 竹编活环耳付花笼


▲084 冷翠 竹编提梁花笼


▲085 竹枝 竹云斋 菊水花蓝


二代田辺竹云斋(一竹斋)(Tanabe Chikuunsai II,1910-2000),大正昭和期大阪地区竹艺家,初代竹云斋之子。继承初代竹云斋浓郁的唐物作风,晚年技艺另开新境,由唐风的大气端庄转向轻巧灵动的透编。




▲086 碎玉摇金 旭斋 凤尾竹四目编提梁花笼


▲087 君子魂 竹编提梁花笼


▲088 瘦竹如佳人 旭斋 竹编四方形提梁花笼

▲089 庭前寒色 竹编提梁大花笼


▲090 凌云 竹云斋 千集编花笼


二代田辺竹云斋(一竹斋)(Tanabe Chikuunsai II,1910-2000),大正昭和期大阪地区竹艺家,初代竹云斋之子。继承初代竹云斋浓郁的唐物作风,晚年技艺另开新境,由唐风的大气端庄转向轻巧灵动的透编。


▲091 晴翠 武关翠月 竹编网笼


▲092 风过自珍 旭升 白锖竹四目编花笼


饭冢旭升(Iizuka Kyokusho,1876- )饭冢凤翁三子,饭冢旭升亦称饭冢苍云斋,本名作造。



▲093 祥瑞 竹阿弥 竹编提梁花笼


▲094 虚心高节 三井斋竹秀 竹编六角提梁花笼


▲095 叶叶秋声 唐物提梁花笼

▲096 傲骨 唐物矢筒笼花入


▲097 清韵 和一斋 竹编广口提梁花笼


初代和田和一斋(Wada Waichisai I ,1815-1901),具有倍受赞赏的高超工艺,擅长精细的编制技法,并训练出众多学徒,是明治中期相当有名气的竹艺文人。可惜的是,田合一斋家族仅经历三代就逐渐没落。


▲098 笼月 森田竹阿弥 竹编提梁花笼


▲099 竹报平安 藤龙斋 竹编鱼型挂花笼



▲100 时雨 旭升 斑竹四方编提梁花笼


饭冢旭升(Iizuka Kyokusho,1876- )饭冢凤翁三子,饭冢旭升亦称饭冢苍云斋,本名作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