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报'
浅谈对当代楷书现状的思考 □李明 初学入门时,我临写了很多楷书法帖,并做过系统的训练,后来才以行草创作为主。但我一直在加强楷书的创作,常常关注当下书坛创作现状,所以自己的楷书创作水平一直在调整提高。二届、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我都是以楷书获奖,并且我以为我的楷书一直保持着我的状态和取向,和别人的楷书是有所不同的,应该会有一定的优势。与此同时,我又对当下书坛楷书的创作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我认为,当下楷书的创作整体较以前并无明显提高,相比行、草书而言有些滞后。单从近几年中国书协的展览以及平常报刊所见,楷书佳作不多,能出新意的更是少之又少。我总结一下,大致有这么几种状况和原因 一、大多作品有功无性 楷书虽然是静态的,但应该又是生动的,在严谨端庄中去表现丰富的变化。很多楷书作品写得整齐划一,却过于均匀,状如算子,感觉上更像印刷体。古人说:“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翻开很多展览作品集,这样的作品为数不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没有摆脱实用写字的观念,没有深研笔法、结构的变化,对各种变化关系的观照不够,以至于点画没有表情,缺少意味、意趣;另一方面是很多作者单一地学习楷书一种书体,对动势的体验不够,书写的节奏变化单一,以至于刻板、拘谨,缺乏神采。我认为没有性情的作品是没有个性的,也是没有灵魂的。 二、对楷书资源挖掘不够 历史上楷书资源丰富,从魏碑到唐楷,从魏晋、隋唐到宋元、明清,每个朝代、每个体系都有很多代表书家,每个书家还有不同时期的作品,姿态纷呈,风格各异。尤其近年不断出土的碑版、契书,历史上一些民间书手的楷书也得以窥见。还有敦煌遗书中很多写经也是风格多样,加上现代印刷术的发达,我们的资料、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我们当下在资源的运用上是远远不足的,所见作品取法是很单调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出现扎堆、追风情况。在国展的获奖入展作品中,很少出现新的资源的运用,就连写经类的作品都很难一见。是参加者的局限还是评委的局限?不得而知。 三、作品技法深入不够,缺乏个性和内涵 当下的楷书创作缺乏技法的深入,大多作品经不起推敲。乍看不错,细看乏味;点画起收草率,不是松软,就是生硬;结构上松懈平匀,缺乏空间变化,这些都是展览作品常见的弊病。原因是平时的锤炼不够,在用笔和结构的变化上缺乏手段、能力,所以内在的丰富性就不够。缺乏有特点的作品和有强烈个人主观取向的作品,什么帖都写过,什么帖都未深入过,作品中看不出清晰的取法,所以就很难形成个人面目。很多人不去从经典碑帖中吸收消化,而是盲目跟随,抄袭时人,所以导致雷同和平庸。 四、大字楷书的稀缺 过去通常把五厘米以上的楷书称为大楷,这是笼统的划定。我说的大字楷书大致应当在十厘米以上。当下的各类展览中,大字楷书作品出现得很少。因为楷书对法度的要求本来就高,对用笔的要求更高,更难把握,放大以后,难度就会增加很多。出现的问题和不到位会同时被放大,在观者眼里会一览无余,也就是说不遮丑。大字和小字的书写是两个体系,若没有经过大字的训练,没有经验的积累,是不敢提笔写大字的。但能写大字,却没有楷书严谨的结构功夫的,是不敢写大楷的!苏东坡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这里的道理还要明晰,否则是很难写出相应的效果的。 五、楷书的融合与发展尚欠想象力 我们看到,当下的楷书作品虽有取法,但大都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在楷书资源的融合和创造上缺乏想象力,缺乏原创的精神。试想古代大家哪个不是集大成者,不是在大量融合中去创造?终生抱死一家,不出前人窠臼,何谈创新发展?要敢于在古人传统中去寻找共性和可以融通之处,会古通今,集小成大,入古、通古、变古。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一切创新都是无中生有,敢于想象,敢于突破是尤其重要的。 六、激活唐楷未见成效 唐楷依然在学术展览上遭到冷遇,除了偶见褚书,其他唐楷几乎全军覆没。前几年,有人提出“激活唐楷”,可并没有收到成效。为什么呢?一是因为唐楷法度森严,当代人在技法上很少能够达到唐人的水平,很多人学唐楷只是徒有其形,缺乏内在笔法的精妙变化。二是精神内涵的缺失,唐人虽重法度,但重视精神层面的塑造,书法与人格的完善同样重要,人书高度统一,那种慷慨意气、豪迈旷达是当代人无法企及的。三是在当代展览形式下,唐楷失去了原本的生态,需要转化为另外一种方式去表达,可这种方式尚未完全找到。四是很容易写俗,功力和理解不够,就会变味,难度大且不容易见成效,又不容易上展览,所以很多人避而远之,不愿做这样的牺牲,徒费年月。 七、楷书精神和意象的缺失 楷书须有正大气象,沉静肃穆,静中有动,刚柔相济,尽精微而致广大。而这些特点却在当下的楷书创作中普遍缺失。古之楷即有“楷模”的意思,所以写楷首先要有正气。楷书若写得东倒西歪、支离破碎,便缺正气。虽然有点画结构的情趣,但难免小家子气。楷书要给人以安静祥和、庄严稳重,所以点画书写需要安静的状态,从容不迫,散怀虚静,不能心浮气躁。楷书最重骨气,笔画劲挺,骨架刚健,立得住,结得稳,这样才能内聚精气,才会形成格局。最后是“百炼钢化作绕指柔”,挺健而有弹性。楷书又是精微的,细致入微,丝丝入扣,精到细微中透露出力量,就如苏东坡所说的“真放本精微”,也体现出楷书书写中的人文精神。 四年一届的国展是全国书法的大检阅,通过这样的创作思考与实践,我的大楷书米芾《书史》能在国展上得到认可并最后获奖,对于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这次国展作品的创作,我对当下楷书创作和自己的创作有了清醒的认识,也为下一步的创作理清了方向。 来源:《中国书画报》书法版 【作品赏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