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战回眸:德国战败之路(一)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5-10-14

一战回眸:德国战败之路(一)


纳兰容若 - 网易博客

第一章:权力更替后的大国野心


    【背景】:19世纪末,德皇威廉二世罢免“铁血宰相”俾斯麦。

    俾斯麦主导的大陆政策被威廉二世主导的世界政策替代。

    威廉二世执政时期,德国经济“超法赶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相比成为第一,威廉二世更为感兴趣的是将德国打造为与英国一样的“世界帝国”。


    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即位。

    1890年,他就因支持德国工会要求增加薪水与劳动保障一事与宰相俾斯麦发生了激烈冲突。对于宰相俾斯麦来说,容克贵族的利益是他的首要考虑;然而威廉二世此时考虑的是收买民心,容忍社会主义组织,获取德国更多民众支持。

    威廉二世即位时,德国的经济水平较30年前有了极大提高,在海外贸易中也崭露头角。但是新皇帝对于国家发展有着更多的抱负,他期望通过夺取海外殖民地、扩张德国海外影响力、提高德国海军实力等方式使得德国成为新一代的“帝国”。


纳兰容若 - 网易博客

 俾斯麦与威廉二世合影


    俾斯麦对此不以为然,甚至认为威廉二世没有遵循普鲁士贵族的谨慎传统。

    俾斯麦一手缔造出的德国的外交政策以保持欧洲各国的制衡为目的,这同时也符合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利益。除与“世仇”法国以外,德国与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签署了同盟条约,构建一张复杂且平衡的外交结盟体系网络。

    这个复杂且平衡的外交体系可以与海峡对岸的英国互为保障,维护英德关系。但威廉二世显然不是这样想,英德关系从俾斯麦时期的结盟关系发展为紧张的竞争关系:威廉二世梦想一个英国一样的“世界霸主”大国。


纳兰容若 - 网易博客

    (三皇同盟:普法战争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日益强大的德国为防止法国报复,防止法俄结盟,俾斯麦联合当时有共同利益的奥匈帝国,俄国和德国结成三皇同盟。但在协议到期后俄国没有选择与德国续约,因此解体。)

    在俾斯麦执政后期,德国在俄土战争多国谈判中出尔反尔,使得俄国损失利益,导致德俄联盟解体。

    后来,俾斯麦为对付分别位于德国左右的法俄,又与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结成三国同盟。

    与此相对的是,法俄也签署了承诺互相援助的军事条约。从此,德俄两国“结下梁子”。


纳兰容若 - 网易博客

    威廉二世阅兵。在当时德国,“容克贵族”仍然占据着政治和军事精英的绝大多数,容克源自东普鲁士,是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联姻混合出来的人种,他们忠诚于德国皇室霍亨索伦家族。在德军内部,容克身份为晋升重要砝码。而随着德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容克在德国政治体系中的合法性开始受到质疑——德国政治体系也因此跟不上其国家实力的发展。

    1890年3月,威廉二世以废除限制皇权的法令为借口,革去了俾斯麦的宰相职务,并在5年内对于德国的内政体系完成了“大换血”。1895年,威廉二世发表世界政策演讲,声称“德国的未来在海洋上”。两年后,他又宣布,“这个帝国必将是世界帝国”。在其眼中,德国必将成为超越其他国家的未来世界的最大帝国。


纳兰容若 - 网易博客

十九世纪末德国漫画,“领航员下船”。
威廉二世罢黜俾斯麦,亲手驾驭越来越强大的德意志第二帝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