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中医(五)病因病机与诊断

 淡然59 2015-10-16


五、病因病机与诊断

从病因与病机来讲,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主要是辨证求因,即以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证(包括症状与体征)的观察进行归纳,推出病因。所以是辨证求因,通过辨证的方法来倒推出来的病因,不见得是真实的病因。辨证求因通过症状倒推病因的过程,中间就是取类比象。通过辨证,以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来推断它的病因。所以中医对外感六淫,内生五邪的病因认识就是通过人体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然后与自然界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相类比,得出病因。所以它的外感六淫和内生五邪,不是真正的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和体内存在风、寒、湿、燥、火的几种气候变化。中医的外感六淫是指疾病引起机体出现风、寒、暑、湿、燥、火的六种病理改变,比如说如抽搐、怕凉、发热、干燥、困重、腹泻。这些病理改变归纳到风寒暑湿燥火,而导致这六种如抽搐、怕凉、发热、干燥、困重、腹泻等病理改变的物理化学因素以及微生物因素都认为是外感六淫,而不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

表3 病因比较

中医

西医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内伤七情

饮食劳逸

外伤

中毒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微生物感染

情绪刺激

不良生活方式

外伤

中毒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中医主要讲邪正兴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和津液代谢失常。与西医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从形态与功能上研究疾病不同,中医的病机是在阴阳、藏象、气血精津液理论指导下的认识。

和西医的诊断学不同,中医的诊断学有它特殊的特点。中医诊断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的诊断方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二是中医创造了对证的诊断,这是西医所没有的。因为证的诊断给中医诊断带来灵活性、个体性与整体性。三是中医忽视了对病的诊断,从而导致它对疾病的预后、判断的水平整体上是不如西医的。这是因为它没有病的概念,而证是一个横截面,病才是纵向贯穿始终的。

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望诊,它的核心内容是舌诊,当然也包括了面诊等其他方面的望诊;第二个是脉诊,它不同于西医。第三是中医诊断过程中非常注重患者的主诉,问诊很多,主要通过患者的主诉,相当于西医病史采集的过程,而对患者体征重视的不够,虽然它有腹诊,比如《伤寒论》有腹诊等等。从整体上讲,中医相当于西医的体格检查部分不是很完善,相对重视不够,即便它有腹诊。但是中医的病史采集部分比西医的病史采集却更为细致,对症状的收集与鉴别细致入微,例如,一个发热,简单来说就有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的区别,而外感发热又有恶寒发热,寒热往来,但热不寒等等区别。

此外,中医的诊断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为西医诊断是对疾病的诊断,它的病的分类系统是相对单一的。虽然一个患者同时可以被诊断出几种疾病,但是它主要诊断是正确的,而且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基本相同。跟西医不同,中医的诊断既包括病的诊断也包括证的诊断。中医对病的诊断,往往是对患者某一症状的诊断,比如咳嗽、水肿,西医看来它只是一个症状,但中医它却成为一个病名。由于一个患者往往具有多个症状,究竟哪个症状做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主观判断,导致诊断不统一。同时对证的诊断,中医诊断体系不唯一,一个患者它分别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就导致了诊断具备不唯一性。另外,由于中医诊断过程中非常注重患者的主诉,问诊很多,相当于西医病史采集的过程,但是这个病史采集的过程,既取决于大夫问诊的技巧与侧重,又取决于患者的主观认知。比如对女性患者,咳嗽,尺长或舌淡苔白滑者,常常问她咳嗽时是否有尿意甚至小便失禁。如果有,则属于内经膀胱咳的范畴,以伤寒论的五苓散就有很好的效果。遗憾的是,多数患者不会主动告诉大夫咳而遗尿的症状,而多数大夫也不会询问患者有无上述症状。这也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所说的“省疾问病,务在口给”,也就是“窥管而已”。

对证的诊断,中医具有突出的优点,从而带来灵活性、个体性与整体性。但是证很复杂,我们后面要专门讲证与辨证。中医的诊断是灵活性的,因为它是动态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比如说我们的辨证论治,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它可以相互转化。脏腑辨证而言,五行存在生克制化的过程,六经与三焦卫气营血辨证更强调疾病的传变。所以中医诊断的关键是动态的,它有它的优势。但是,它对病的诊断不足。对病的诊断不足,其实对疾病的预后的判断有时就存在不足。西医是在严格的统计学的基础上,对一个疾病的预后、转归、治疗,有详细的方法,中医在这上面是有缺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