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奇的“第二货币”是什么?

 红豆居士 2015-10-16

  500斤粮票换一个大立柜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粮票对很多家庭来说是“命根子”,可是进入8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物资慢慢丰富起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肉、蛋和蔬菜的消费已部分取代粮食消费。用句老百姓的话说:现在油水大了!大多数人每月20多斤的定量粮票富余了。粮店开始增加一项新业务,帮助市民储存粮票。北京粮票一月一换,用不了就作废,存在粮店,可以无限期地使用下去。到了1978年,北京在册的储存粮票,高达1.6亿斤。

  随着居民手头存积的粮票越来越多,粮票渐渐有了新的作用。人们把它当作一种流通货币,开始用粮票交易商品。生于70后的余帆回忆自己1990年上大学时候的往事,“那时候大家脑子里似乎有两个货币体系,粮票成了'第二货币',10斤粮票换一斤鸡蛋,30斤换一个脸盆,100斤粮票换一个不锈钢锅,还有人用粮票换家具,200斤粮票可以换一个多层塑料三角架,500斤换一个大立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