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直门内大街的故事(15)
第八章 粮店 1、粮票 大米庄的旁边是粮店。 ![]() 不得不说到粮票了。从我记事起就有粮票,干部一般是每月28斤,男女好象还不一样。我说的都是男量,女同志可能要减1到2斤。工人高一点,一般30多斤,看你从事什么职业,什么工种。后来我参加工作,干的重工业,轴承厂。重工业工人定量就高,我是42斤,估计和炼钢打铁搬运工一个档次。一般这么高的定量是很少的。 ![]() ![]() 粮票分粗粮和细粮。细粮是大米白面,粗粮是除去大米白面以外的所有其它粮食作物,比如玉米,比如红薯、高梁、谷子、大豆等等。按比例算,20~30%的大米,40%的白面,剩下的大约40%是粗粮。 ![]() (图示为米、粗粮和面票) 每月的24号发下个月粮票,这项工作由粮店来做。粮店的粮食管理员会到胡同里以院为单位给大家发粮票,我们马相胡同的粮票是是北草厂粮店负责发。发粮票那天,管理员带着一个木盒,木盒里面是一个个小牛皮纸袋,上面写着户主的名字和全家定量情况。比如刘振明(二嘎子他爸),88斤(总定量),米18斤,面35斤,粮35斤,还有油,每人半斤,但不写油多少斤,写几个人的,三个人1斤半,写个3。油票也在发粮票时同时发。去领的时候当面点清。纸袋要收回,下个月还接着用。已领粮票的家庭,在购粮本本月这一栏写上粮票数量,米面油,多少斤。小纸袋拿出来,单放,就行了。 ![]() ![]() 去谁家发粮票是一种政治待遇。当然不能去右派家,也不能去地富反坏家。 街道上家庭妇女定期组织学习也是去积极分子家。几个老太太拿着板凳在她家坐一圈,念报纸念上级文件,还讨论。自然的,谁能当上积极分子也是光荣,当不上积极分子的还有意见。我就见过陈婶追着孙大妈质问,合着,在我家学习我就是积极分子了,现在不在我那学习,我就不是积极分子,凭什么? ![]() 孙大妈也不示弱,手里拿着小烟卷,一边甩着小脚往前扭,脚步都不带停的,一边不屑一顾地说,你找主任说去,跟我说没用。那眼皮都不带抬的。 居委会主任比积极分子又高级很多,那更是很牛叉的大领导,在我们马相胡同是燕红她妈,敬爱的张主任,好几个院都归她领导,看见不对的事都可以管,勇于向不良现象作斗争,阶级斗争警惕性很高,家里出身绝对好,纯工人。你出身不好的,都不跟你说话。 ![]() 不说了。还说粮票。 粮票实现了粮食资源配给,也部分地限制了人的行动。因为粮票是分地域的,比如北京的粮票,到了北京市行政区域以外的地方,就不好使啦。各省也是一样。另外早期的时候,还有过月作废的规定,后来差不多都文革以后了,才把期限放宽到过年度作废。 ![]() 只有出差的人或有特殊需要的人才能到粮店换全国粮票,换的时候不仅按粗粮细粮的比例,换30斤全国粮票还得交半斤油呢。 ![]() ![]() 我记得小时候北京的大料(南方人叫八角)供应紧张,副食店没货。我大伯在四川,那年到北京出差,在我家串门时,说我们四川这东西多得很。后来再来北京时,真的带来一大包,好几年也吃不完。 ![]() 四川的大料那么多,北京又缺货,为什么没有人往北京带呢。因为人们的流动性很小啊。那时去外地只靠出差,走亲戚的不多,旅游更是极少。一个原因是人们没钱,另外就是不方便。你住亲戚家要吃饭吧,但粮票呢,北京的粮票到了外地就不能用。去粮店换全国粮票要介绍信。各家都是那么点定量,房子紧张可以凑合,粮食没法凑合。 我记得在我们西直门大街来了外地的亲戚,会有街道老太太过来打探:你们家来的什么人啊?从哪来的啊?如果多住了几天,还要自觉上临时户口,别等着人家来查。 ![]() 想一想某个城市没有亲戚家可以住,你想住旅馆都需要介绍信,你住大街上也不行,碰上巡逻的怎么办?那个时代管得多严。有户口、有街道、有单位管着,所以没有人员流动,更没有迁徒的自由,旅游的、倒卖的,更不要提长期在外打工的,粮票就把这些人全卡死了。物资的调剂只得全靠国家的计划。 ![]() ![]() (未完待续) 下一章:宝贵的粮食
|
|
来自: 老好人儿 > 《老北京胡同文化(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