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粮证、粮票,计划经济时期吉林市市民买粮的点滴往事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4 发布于吉林

在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建国初期确立的粮油供应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代市民日常生活中非常倚重的粮证、粮票彻底成为了历史,以至于如今许多年轻人对此竟茫然不知。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亲历者,我将自己所见所知记录如下,希望能对愿意回忆或了解那段往事的人有所帮助。

1955年,国家根据国内粮食生产和消费具体情况,对粮油供应采取了统购统销的政策。通俗地说,就是把农民生产的粮食,由国家统一收购,粮油商品由国家按计划向城镇居民统一供应。这一政策执行了近40年。从改革开放后的1992年开始,国家陆续对粮油供应由计划调节向市场调节转化。到1996年,这一转化基本完成。

粮油供应计划管理的表现形式是,城镇居民购买粮油,需持粮证到国有粮店购买。城镇居民的粮油供应有统一的定量标准,标准由当地的粮食局制定。具体地说,体力劳动强度是标准的参照依据:重体力劳动者像火车装卸工,采煤工等,每人每月供应55斤;汽车装卸工,炭素电极工,每人每月供应48斤。轻体力劳动者,如医生,教师,行政人员,每人每月供应31斤。

供应量内,玉米面、玉米碴子等粗粮占比较大。细粮如面粉,大米,占比较小。拿吉林市来讲,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每人每月细粮供应只有6—8斤(一般大米3—4斤,面粉3—4斤),豆油每人每月半斤。剩余供应量只能购买粗粮。

当年供应的粮油品种比较单一。主要有标准粉、大米、玉米面、玉米碴子、挂面、豆油。其中面粉供应分为若干等级:特一粉也叫七零粉相当于现在的精粉),特二粉也叫七五粉,标准粉也叫八五粉,黑面是九二粉也叫全麦粉,麦皮和麦芯一起磨成粉)。不同的面粉与不同的小麦加工出品率,以及加工小麦时筛子的筛目(指筛眼大小)有关。另外,逢年过节,在计划供应量内,会适量增加一点细粮数量。比如大米5斤,特一粉5斤(平时供应的是标准粉)。在供应量外,还会增加一点花生和葵花籽的供应,例如每人半斤花生,半斤葵花籽。

作为零售点,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粮店在布点时,已兼顾了市民生活的便利性。以昌邑区为例,1985年时,共有站前、哈达湾、维昌3个粮油供应站,管理着44个粮店。另外在上海路和天津街有两处议价粮的粮店。粮店的布局大致与居民委的分布相匹配。具体情况,可详见下列表格:

购买粮油的居民,要带粮证,自带包装口袋、油瓶到上述国有粮店购买。计划经济时,粮油价格比较便宜,大米0.185元一斤。标准粉0.185元一斤。豆油0.81元一斤。玉米面0.095元一斤。粮店收款员收款后,开出付粮凭条。居民拿付粮凭条到付货窗口,由付货员按凭条品种数量约称,然后把约好的粮食倒进居民自己带的口袋里,把约好的豆油倒进居民自己带的油瓶子里,拎回家去。每到月初或年节时,粮店会出现排队买粮油的现象。

当年全市200家国有粮店(含郊区)供应的粮油商品,是由本地的粮油加工企业生产的。这些企业有:吉林市面粉厂,主要生产各种规格的面粉;东关粮库(第二粮油加工厂),主要生产玉米面,玉米碴子;西关粮库(吉林市粮油加工厂),主要生产大米,面粉,豆油;江北粮库(江北粮油加工厂),主要生产大米,豆油;孤店粮库(第一粮油加工厂),主要生产大米,面粉。另外,吉林市生产挂面的企业有江北粮油加工厂和吉林市粮油供应公司挂面厂——在粮店买挂面也是在定量内限量供应的。

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粮油供销执行严格的计划。如果到外地出差,尤其是跨省,涉及影响省际粮食计划,这时就需要到粮店“起全国粮票”。没有全国粮票光有钱,到外地吃不了饭。另外在本地饭店吃饭,除了交钱也要交地方粮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两角钱四两粮票就可以吃一顿饭(四两大米饭,一盘炒豆腐)。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圳在全国率先取消了粮证粮票后,吉林市也在1993年取消了粮票的使用。到1996年,各地陆续取消了粮票粮证,国有粮店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与此同时,私人经营粮油的店铺遍地开花。销售的品种增多了,价格提高了,包装精细了,消费者购买粮油商品,挑选的余地扩大了。如今在本地的超市,就可以买到全国各地生产的粮油商品。这是市场经济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

不过,任何历史事件都有积极的一面。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计划经济在保障居民粮油供应、保持社会稳定、集中力量搞建设方面,确实起到过十分积极且重要的作用。作为一段特殊的集体记忆,它记录着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因而不该被后世轻易忘记。

本文为张兆荣先生授权发布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