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可分为三类:普通教师—优秀教师—卓越教师。普通教师能够按照学校要求完成工作;优秀教师在完成工作的基础上能培养出优秀学生;卓越教师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打造出一流名校需要卓越教师。 一、尊重与创新是培养卓越教师的前提。 (一)尊重是做好教育的前提。 教师的工作职责表面上是传授知识,实质应该是传授方法、思想。书本上写一,你只教一,那我说你只是一普通的教师,永远也不会找到做教师的快乐,写一推二达三这是道家的思想,对教育也是适用的,只有尊重知识,尊重规律,才能把知识中深层次的东西教给学生。 教师要尊重自己的职业,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是用自己的灵魂去影响和带动别人的,但我们决不能出卖自己的灵魂。 教育管理的最基本点就是尊重教师的人格与劳动。尊重每个人就是发现每个人身上的优点,扬长避短是管理上的一大规则,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能使管理最有效益。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意志品质、能力差异,是做好教师的关键,只有懂得尊重学生的教师,才会使学生尊重你。作为教师有两个底线不要突破:在全体学生面前毫不留情的批评一个学生,我认为私下的沟通比当着全体学生的面批评效果好一百倍。二是千万不要把学生一竿子捅到底,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多元智能理论)。只要找到正确方法(教师的工作职责之一),每一个学生都会成功。 (二)教育的最大魅力在于创新。 卓越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他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俗语说,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才是教师们最大的幸福与职责。我有一个理念,学校就像一座大花园,教师是园丁,学生则是被培育的花朵,辛勤的老师可以把花园照顾的很好,只有卓越杰出、肯于创新的园丁才能不断培育出新品种,充分享受到成功带来的幸福。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在哈佛大学有一个学生毕业演讲,题目是《失败之益与想象之力》,讲到想象力是指能够想象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能力,它是所有发明与创造的源泉,它以最不可争辩的转化能力和启发能力驱使我们同情那些和自己有着不同经历的人们。要想有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具备想象力,只有把想象力变成一种习惯,才能使自己不断具备创造能力。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尝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我们才能够了解对方的情况,拿出适当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在给学生授课的时候,在管理班级的时候,只有学会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自己方法的好坏及影响,才能将工作做得更好。教师们要不断用新思想、新方法刺激学生,学生才能崇拜你,从内心信服你。一眼就被学生看穿的老师绝不是好老师,动不动就对学生发火的老师也绝不是好老师。程咬金的三斧子用完之后就再没有吸引人的地方,而教师要想具备这样的想象力,具备新思想、新方法,就需要不断学习与进步。 二、正大光明铸师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魂为本。”《辞海》中“魂”字这样解释的:“泛指存在于事物中的人格化的精神,特指高尚的精神”,我们理解“师魂”便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言行和思想上所遵循的准则。宋朱熹《朱子语类》中说:“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须是先理会光明正大底纲领条目”。我们仅用“正大光明”四个字阐述师魂的内涵。何为“正”?“正”是具有正气凛然的思想品质;何为“大”?“大”是具有大气磅礴的言行举止;何为“光”?“光”是具有阳光般无私奉献的爱心与责任;何为“明”?“明”是一种明辨是非的品质,一种自知之明而后知人之明的能力。 (一)正气凛然的思想品质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是不会服从的。在一个年级里,教师当然是学生眼中的“管理者”,是众人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都看在学生的眼里,只要懂得以身作则来影响学生,教育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了。 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自己先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老师;要想让学生们爱学习,自己首先要敬业,要求知好学、精益求精、不断进取;要想让孩子们做好,自己首先要做好,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少说多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这样,老师才能以高尚的师德、高深的知识去影响学生,给学生们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大气磅礴的言行举止 古人说:大善若水。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看似没有造型,却能作为滋润万物的救星而被殷殷期盼……我们教师也要有“水”一样的大气胸怀。一位教师能保持仪表端庄大方、衣着整洁朴素,面对学生敞开胸襟直陈自己情感意愿,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襟怀坦荡,这就是一种大气。一名大气的教师就是一个大气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肉体之外有着丰富的精神的“人”,一个超级肉体走向心灵的“人”。大气的教师,智慧的教师,幸福的教师。 所谓“大气”,就是“能容”,能容纳一切“鸡毛蒜皮”而不斤斤计较。因为教育面对的是学生,学生毕竟是孩子,他们常常有一些不容易被我们理解的行为,在我们看来好像都是无谓的浪费时间,而在于学生,反而觉得很有意义,这也是我们教师和学生经常发生冲突的根源,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大气”了,不要动不动就火冒三丈、瞪胡子瞪眼,我们应该把心放平和,只有能容纳学生的老师才能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从而让学生有一个自我矫正自我发展的机会。 (三)无私奉献的爱心与责任。 作“阳光教师”,用爱心播散阳光。赞可夫说:“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发展。”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作为教师,应该是满怀爱心、正直淳朴、善良的、肯关心他人的人。他了解、理解并尊重每一个学生。心里装的是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扮演的不仅是老师,还是严父慈母、大姐姐、老朋友。对于学生,不仅具有父母对孩子那样无私的关怀和体贴,还具有朋友之间的那份友谊和真诚。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就要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学生痛苦时,应尽量设身处地地说些安慰话;当学生犯错误时,换个角度想一想,假如自己是犯错误学生时需要听哪些话;对学生要有友善的态度,与学生交谈常要换位思考,使学生从心底里体会到,老师的所作是为了学生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坚持这样做,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树起良好的师德形象。 (四)明辨是非的品质与知人之明的能力。 明辨是非善恶才能把握好生活的方向,实现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明辨是非善恶才能加强自我约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明辨是非善恶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更是我们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品质,明辨是非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的言行,真正做到有“自知之明”而后“知人之明”。 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自身的明辨是非就是对自身价值观的再教育,让自己的价值观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而后“知人之明”以担负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