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系统医学是中西医结合的新途径

 春满庭苑 2015-10-18

 摘要:系统生物学的近年崛起,再次呼唤应用系统论方法研究与发展现代医学的重要性,这对于与系统论渊源颇深的中医来说,更是一个重新振兴的时机。本文回顾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探讨系统医学的真正内涵,进而剖析了中西医学两大诊治体系的主要异同点,提出一系列发展系统医学,包括系统生理学、系统病理学、系统诊断学、系统治疗学等方面的初步设想。为建立中西合璧的系统医学,既要重视运用西医提高中医,同样应该重视中医理论、诊治手段及经验对西医的启发,可以从人体系统的平衡理论或稳态概念出发进行整合。

关键词:系统生物学、系统医学、平衡理论、稳态、中西合璧

中西医结合的呼声与实践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但主要的成就还是停留在运用西医知识解释中医基础理论的合理性或提高中西医临床实践的效果,或仅是“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是“中药西化”。显然,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本文试图说明,只有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才可能通过合作、整合、融洽等不同层次或水平上的“中西医结合”,最后发展成中西合璧的“系统医学(systems medicine)”,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或者说进入中西医结合的高级阶段。在这一高级阶段,将既重视运用西医提高中医,又同样重视中医理论、临床诊治手段及经验对西医的启发与发展。

1         系统生物学与系统医学

系统生物学(syetems biology)的问世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但它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系统生物学,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继承了几十年来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研究的丰硕成果。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可以说是它的前身[1]。系统生物学创始人之一的美国科学家莱诺伊·胡德(Leroy Hood),也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起人之一。他曾敏锐地指出“系统生物学将是21世纪医学和生物学的核心驱动力[2]。”换言之,21世纪的医学将是系统医学。

近年来,我国学者把系统论、系统生物学和医学结合起来,提出了“系统医学”的概念,认为系统医学是一种以现代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为指导,以系统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医学的合理成分为基础的辩证医学[3]。关于系统医学的特征,学术界还在讨论。根据目前系统医学研究的已有成果,可以认为,系统医学至少具有以下特征:

一、系统医学引入了现代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由于受还原论的影响,科学医学缺乏整体的、联系的观念。医学的发展要克服科学医学的缺陷需要辩证思维,而系统论为医学的新发展提供了包含丰富辩证法思想的理论和方法。

二、系统生物学是系统医学重要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生物学是在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体整体水平上研究结构和功能各异的生物分子及其相互作用,并通过计算生物学来定量和预测生物功能、表型和行为的一门学科[4]。系统生物学对于系统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人体健康和病理状态的充分了解,需要对人体的系统结构和动力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对重要人类疾病的控制和预防,需要发展新的,系统的模式,包括从机理性研究到临床诊断、 治疗,再到伦理学和政府卫生政策的制定都需要与时俱进[5]

三、系统医学是科学医学的继承和发展。系统医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世界医学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是对科学医学的扬弃。

四、系统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用系统论的理论观察人体和疾病,就必然重视人的生理与心理、人与社会因素、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就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所以,系统医学不仅包括医学内部、生物学内部的学科交叉,也意味着医学要和化学、数学、物理、信息科学、工程科学、纳米科学进行更大程度上的整合[6]

2         中西医诊治系统特点的比较

一、平衡与稳态

“阴阳平衡”是中医诊治系统的总纲,功能平衡是健康的标志,功能失衡就是病态。在西医中有一个极为类似的概念,那就是“稳态”[7]。它是整座西医大厦的基础。稳态的维持就是健康,稳态的扰乱就是病态。然而,稳态与失衡两个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它们既有共性,又有异性。或者说,这两个概念也是互补的。例如,稳态强调一个系统或一种功能的相对恒定,而平衡多是针对两种对立或相关存在的功能或两个系统而言的,或者说注重的是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相互对立的阴与阳的平衡。维持稳态的机制是负反馈,维持平衡的机制是补泻: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系统医学从人体系统的平衡态或稳态出发进行研究,有望成为实现中西医有机结合的突破口。

二、医生与病人的耦合系统

无论中西医诊治病人时,医生与病人之间都要形成一个耦合系统,医生通过不同的手段收集病人疾病的信息以进行诊断,尔后又运用不同的干涉手段对病人进行治疗。

由于中医采集疾病信息的手段主要是“望、闻、问、切”,即依靠自身的感觉器官,而且其治疗过程也特别依赖于这些手段的反复运用,所以其耦合关系通常比西医更紧密,或者说更重视这种耦合。西医诊治疾病虽然也要和病人直接接触,但由于越来越依赖于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这种耦合关系显得越来越疏松。正是与此有关,病人通常感动从中医那里得到更多的关切。另一方面,中医的治疗结果自然有较大成分的“心理安慰”效应。换言之,中医治病比西医更接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

运用系统论观点研究如何加强医生与病人之间的耦合,显然是中西医有机结合的另一个突破口。

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黑箱”与“白箱” 

中医由于诊断手段的原始,无法直视人体“黑箱”内部的细节,只能通过对其外部现象的观察来推测内部的变化。《黄帝内经》说“有诸于内,必形于外”,这是几千年来中医临床诊断的指导思想。故而,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体性。

从“黑箱”理论来看待中医的治病过程,医生好比是对付一只暂时还不能打开看的人体“黑箱”。医生只能依赖仔细观察病人“黑箱”的输出,即相应于内部病理变化而输出的各种信号进行分析、判断(诊断),决定治疗方案,并通过对“黑箱”输入的治疗性的干预信息,以达到控制“黑箱”内部变化的目的。中医对病人“黑箱”最常用的控制手段是中药和针灸。

西医诊治病人时,除了详细了解病人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和用药史等一般信息以外,还着重于通过各种体检、化验或各种现代化手段去获取病人内部的各方面信息。它的做法好比是直接打开病人“黑箱”来看其内部,也就是要使“黑箱”的内部结构及其变化“大白于天下”。这也是符合西医诊治手段(西药与手术等)的需要的。西医对病人内部的变化及其机理了解的越清楚,就越能有效地运用其相应的控制手段去防治疾病。但由于疾病与人体的复杂性,在“已知”的背后总是有更深层次的“未知”存在,或者说大大小小的“黑箱”总是永恒地存在于人体与疾病之中。所以,中医处理人体“黑箱”的手段和技巧,都是值得西医借鉴的。

当然,西医对中医的启示也十分明确:中医只能进行“黑箱操作”,不能解释系统的内部组成成分和动力学过程,是其疗效受到现代西医责疑的主要原因。中医不能永远停留在只把人体当成“黑箱”的水平上,要运用现代的先进科技去理解与解释人体“黑箱”内外变化的必然联系,以提高原始的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及其疗效的重复性,即其科学的内涵。这也正是中西医结合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四、治疗干涉与多系统调节

如果说西医主要的治疗手段是依靠排除刺激源(如杀灭病菌)或扰乱源(如手术修补)来治病的话,那么中医干涉手段(中药与针灸)与西医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主要是通过增强人体稳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或抗扰乱能力来治病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医的“调节”功能,它特别适合于多系统功能紊乱的慢性病。然而,中医的调节功能也存在两个明显的弱点,一是效果的确定性较低,或者说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为中医治疗是一种不打开“黑箱”来调节控制人体的医学体系,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清楚实施调节输入人体后的作用机制,而只是依靠以往的经验,所以在选择输入手段与种类时又极大的随机性。二是调节幅度较小与较慢。这可以比喻为收听电台节目时的“微调”。

相对于中医来说,西医是一种直接窥视或打开人体“黑箱”来防治疾病的医学体系,其主要的治疗干涉手段是西药(内科)和手术(外科)以及介于内外科之间的介入疗法。它们多具有见效快、疗效的确定性相对较高的特点,或者说其效应属于“粗调”。

明确中西医两大诊疗系统的上述异同点,将十分有利于应用系统医学的观点对它们进行综合、互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

3         发展中西合璧的系统医学

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包括西医来总结、整理与发展古老的中医学,显然是中西医结合的关键。但它只是中西医结合的初级阶段。只有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建立与发展中西合璧的系统医学才是中西医结合的新途径和高级阶段[8]

在中西医结合的高级阶段,既重视运用西医提高中医,但同样重视中医理论、临床诊治手段及经验对西医的启发。以下是发展系统医学包括基础理论和临床诊治手段的初步设想:

一、系统生理学

一是从中医的脏腑学说启发人体相关子系统生理功能的新认识。以中医的脏腑学说为引线,开展人体各子系统生理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有可能形成一门新的学科“系统生理学”,为发展系统医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奠定基础。

二是从中医的平衡理论来提升西医的稳态理论。“稳态”概念自W.B.坎农提出以来,至今在西医临床上并未真正得到重视,其原因在于它仅是一个概念而已,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可以应用的稳态理论。中医的平衡概念与稳态类似,但几千年前已形成一套理论,至今仍广泛地应用于中医临床。新的稳态理论应该包括稳态的调定、稳态的破坏与修复等一系列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内容。

三是同时运用西医重新检验与充实中医的脏腑学说及其平衡理论的内容。

    二、系统病理学

西医应该对各种疾病或症状的发生原理,从系统医学角度进行重新思考,提出模型:如关节或软组织疼痛模型、高血压模型、心律失常模型、糖尿病模型、中风偏瘫模型、肥胖模型等等。

另一方面,中医的“证”是多系统功能的综合临床表现,要对各种“证”,如“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建立相应的模型,而且对每一种指标建立明确而定量的标准。

三、系统诊断学

一是要重视运用现代医学的先进诊断技术来研究与获取人体功能的整体信息,如磁共振成像技术就是一项有应用前景的工具。

二是要注重开发与研制各种主要通过收集“整体人体内部信息”进行诊断或监护的新技术与新仪器,如能对稳态系统的功能做整体分析的技术与软件。

三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整理与提高中医古典的诊治技术。如中医诊断主要手段的舌诊与脉诊。

四、系统治疗学

理想的系统治疗学要吸收中西医两大类治疗手段的优点,发现新型的、有利于稳态调节、整合的治疗手段。

一是利用人体各部或器官之间的整体联系来提高疗效。治疗干涉既可以直接作用于受累子系统,也可以通过作用于相关的其它子系统再来对受累子系统发挥作用。

二是尽量减少治疗手段的副作用。

三是实现临床治疗的个体化与标准化。西医尤其是内科要学习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经验,根据每个患者系统功能的个体特点用药或选择不同的治疗手段。另一方面,中医的治疗要学习西医治疗的标准化,不能强调治疗的个体化而不要标准化。

四是选择最佳的治疗时间。

五是提高疗效的确定性。疗效的可重复性低,这是目前中医治疗手段的通病。中西医治疗手段的整合,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对每一种治疗手段的适应症、作用机制、副作用及疗效的确定性都要十分清楚。这也正是科学与艺术的主要区别之一。

以上是对目前发展系统医学,实现中西医高水平整合的一些粗略的认识。我相信当中西医的各个临床学科及基础学科都意识到系统医学的重要性,相继投入到这一研究中来时,新的医学革命也就开始了。

4         参考文献

[1] 翟友刚, 肖革新. 系统生物学对医学的影响[J]. 生物信息学,2005,3(3):138.

[2] Hood L. A Personal View of Molecular Technology and How It Has Changed Biology,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2002,1(5):399~409.

[3] 朱少均. 系统医学与中医学的未来形态[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9):73.

[4] 杨胜利. 系统生物学新进展[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9(1):31.

[5] 陈  . 系统生物学[J]. 世界科学,2005,(3):2,6.

[6] 汪敏, 章米力. 系统医学将改变传统分科[N]. 健康报,2005-04-11(2).

[7] 金观源. 稳态概念的再认识及其意义[J]. 生理科学进展,1989,(20:220.

[8] 李心机. 从中医系统论到医学系统论—读祝世讷新作《系统医学新视野》[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5:35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