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张图,正手击球细节一点就通(如何在最高点让正拍面以最高速的方式,自然的出现?)

 孤蓬随风 2015-10-19
导读1:如何通过“自相似性”这一原则,指导自己的正手击球动作?感觉击球一瞬间的技术要求,正拍面/最舒展/最高点/最高速 等,太复杂太困难怎么办?能否把正手击球动作当成一个整体来轻松地体验与掌握?如何让速度最快的最正拍面自然而然的出现?



一个标准的正手挥拍动作,应该如下图一样的,简化成口令,就是砍-拍-收。




仍然觉得复杂,难掌握怎么办?
可先了解一个来自“复杂学说”的原理,那就是“自相似性”,球拍是你手臂与手掌的延伸,所以你用球拍的方式,会自相似于你用手掌的方式。(下篇有延伸阅读)




觉得击球一瞬间的技术要求,如:指腕发力 / 最高点 / 身体最舒展 / 拍面最正 / 挥拍速度最快 ,这些细节难掌握怎么办?
那就不要死记硬背理论了,把正手技术当一个整体来体验,让这些要点自然而然出现吧!


加上球拍,不过是增加了约一倍的力矩,仍然遵守同样的原理。
知道这一点,就能解释不少问题,如:

1,为什么羽毛球拍的标准握拍方法是“菜刀式”?
答: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让小臂自然的完成这一个充分的旋转过程,这一点“苍蝇拍”等其他握法几乎没办法。

2,握拍的时候手指应该怎么放?网上已经有“抠指派”与“拳握派”等不同的说法。(抠指派=食指在拇指之上;拳握派=食指在拇指之下)
答:不管哪一派,都可以是正确的,最终的原则都是要回到这个根本:只要有利于拍面的充分旋转,就是适合你的握拍法。

3,手上哪里长茧比较正常?
答:长茧则说明,那个位置成了发力的支点,但从这个充分旋转的过程看来,支点在“食指-虎口-拇指”这个V型区里面不断转移,即正常的情况下,不应该长很厚的茧,如果有的话,你应该回视你的挥拍击球情况,小臂内旋够不够充分。如果不够充分,小臂旋转的力量不能充分调动出来,正拍面不能在最高点的时候自然出现,你在较低的击球点,用较斜的拍面,用不舒展的动作,想把球抡远一点,当然要费更多的力,这些力反作用于你的手掌,让你长更厚的茧。但不长点茧其实也不正常,证明你抓拍可能太死,让整个手掌的V型区全部受力。

4,为什么李在福建议正手杀球的时候,拍面内旋15度?
答:在此之前网上已经有达人这样分析:拍面内旋15度,这样才是纯粹的正手握拍,而我们习惯的菜刀式握法,是中性的正手握拍,只是有利于正反手握拍快速转换。
我的看法:基本认可,但感觉不够全面,我想补充一点,菜刀式握法适合上面所说的身体朝前的挥拍方式,而李式握拍法,适合米字步最后一捺,即你后场正手区击球,身体斜向但挥拍朝前的发力方式,这样有几个好处:
(1),发力短,否则就要像林丹杀球一样,整个身体拧的角度更大一点,正常侧身如果是从正到侧的90度的话,下图林丹就是135度了,李式发力,后场正手区,仅需要转45度,便可伸拍就打,不用像林丹这样蓄力,会更接业余发力的地气;
(2),在福说的,这样左手引拍就不会挡住视野,只是我一直没有感觉举左手会有这问题,难不成是因为我胳膊太细的原因?
(3),我认为的,李式握拍,在后场正手区,这样小臂旋转的力量跟身体的角度,还有出球的角度,就形成同向的合力。当然,这指的是打直线球,如果是斜线球的话,其实还是要用到菜刀式握法。




(林丹的杀球动作,身体拧动的角度比较大)


(相比较下,陶菲克的杀球动作,身体拧动的角度小一点,没有超过中线)

综上,我认为如果你感觉李式旋转15度的正手握法刻意的话,也可以坚持自然的菜刀式握法,在后场正手区,如果你要打直线球,只要引拍动作稍大一点就能解决同向合力的问题,李式握法的优点并不明显。

继续延伸:如果说李氏握拍是纯粹的正手握拍,那么什么是纯粹的反手握拍?
答案其实已经很清楚了,熊氏握拍!
传统:中性的反手握拍,拇指顶在拍柄的宽面上,
熊氏:纯粹的反手握拍,拇指顶在拍柄的斜面上。
这多少也跟李在福旋转15度的原理有点像,从顶宽面到顶斜面,这个旋转的角度似乎更大一点,达约45度,这样握拍也有利于米字步一撇,即后场反手区的步法/身法/手法与击球方向/身体回中方向,形成同向合力。据不少专业队退役的教练介绍,现在的国内专业教学,几乎全都是拇指顶斜面,而不像以前会教顶宽面了。
原因无他,熊氏握拍会成为反手技术主流,全因,凡有利于小臂-拍面旋转且自然形成击球-回动同向合力,就是更先进的。






===================================



挥拍发力-正面照ubadminton(1).jpg (77.62 KB, 下载次数: 0)

挥拍发力-正面照ubadminton(1).jpg

F字式.jpg (65.47 KB, 下载次数: 0)

F字式.jpg

肱三头肌.png (135.38 KB, 下载次数: 0)

肱三头肌.png

肱三头肌2.jpg (32.07 KB, 下载次数: 2)

肱三头肌2.jpg

剪刀手.jpg (45.17 KB, 下载次数: 0)

剪刀手.jpg

外星人-四个手指.JPEG (65.01 KB, 下载次数: 0)

外星人-四个手指.JPEG

日本式架3.JPG (29.63 KB, 下载次数: 0)

日本式架3.JPG

日本式架拍.jpg (52.81 KB, 下载次数: 0)

日本式架拍.jpg

山字型架拍.jpg (27.4 KB, 下载次数: 0)

山字型架拍.jpg

与许正杰-拍长与手臂长一比一_.jpg (58.08 KB, 下载次数: 0)

与许正杰-拍长与手臂长一比一_.jpg

与许正杰谈-网球拍长度确认_.jpg (74.73 KB, 下载次数: 1)

与许正杰谈-网球拍长度确认_.jpg

与许正杰-掌心即甜区所在_.jpg (75.03 KB, 下载次数: 0)

与许正杰-掌心即甜区所在_.jpg导读2:导读:衡量技术入门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能否发力时用上肱三头肌,如何确保?因只讲发力,故省略了不少其他内容,如引拍与收拍也是非常重要的,“山字型”与“斜45度型”,哪个更好?如何最科学的收拍?让力量回归身体重心附近,并合力向前?


技术达人 兰岚先生 说过:正手发力时,会不会用上肱三头肌,是区分技术入不入门的一个重要标准。



      有些读者看完这个理论后感觉一头雾水,发力精准到具体的某块肌肉上,似乎对业余的来说要求有点过了?
      肱三头肌,就是连接你肘尖的那块肌肉,当你如下图一样引拍,手掌成砍状的时候,肱三头肌其实就已经绷紧,并准备发力了,
所以其实并不复杂,只要你做到正确的引拍,充分的倒拍,自然反弓的蓄力姿式即可。
       值得一说的是,从下图你就可以看到,只有肱三头肌发力,你才能形成一个自然反弓的引拍动作,从这种意义上看,肱三头肌就是连接手臂击球力量与下肢力量加腰腹核心力量的重要桥梁,要形成这种全身鞭击发力的标准动作,肱三头肌的作用不可忽视。不过可惜的一点,羽毛球有“易学难精”的特点,易学指的就是,对于成年人,特别是男性,即使不用下肢与腰腹核心力量,不用蓄力形成反弓,直着身子也能用抡大臂,即像打网球一样的方法把球打远,如果一开始就是用这种“将就”的发力方法,而不是全身协调发力的“讲究”的发力方法,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路径依赖,变成肌肉记忆,当遇到技术瓶颈的时候,再改就相当困难了。说话,我曾经成功的把这样一位错误发力的伪羽毛球迷,给成功的劝去打网球去了,现在水平听说还不错,充分证明了,甲之砒霜,也可以是乙之蜜糖。但对他来说,羽毛球毕竟需求弹性很低,而对于想打一辈子羽毛球的骨灰级爱好者,羽毛球的需求是刚性的,如果不想技术一直原地踏步,不想打到一定程度突破不了瓶颈恨不得自废武功从头练起的,不想打得一身伤的,最好还是了解一些这些技术原理,指导自己不走弯路甚至死路。





后记:这个教程,为了简化,与突出小臂内旋的重要性,省去了不少细节,比如说:
1,没有讲到侧身引拍/架拍,其实这也是很重要的,至于是标准的“山字型”,还是“斜45度型”,这个要看各人的习惯,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瞬间一引就是朝前的正拍面,面积最大,处理来球最容易,这在电光火石的被动防球的时候就显示出重要性了,一引就正,哪怕根本没有发力的时间,都可以直接把球碰过去解个围,甚至直接反守为攻。站在这个原则分析,长得比较高的人,与习惯把拍子举得比较高的人,“斜45度型”,即拍面适当向下倾斜更好,反之,长得不高,拍子不习惯举得太高的,“山字型”,即拍面适当朝前更好。




2,击球的时候,适当的送肩,可以增加击球的力道,与丰富出球的角度;
3,适当的收腹,可以用上核心力量,同时也可以让重心自然的朝前,有利回中;
4,示范中的收拍位于身体前侧,只是为了强调“充分内旋让正拍面在最高点自然出现”这一过程,其实一个完整的正手挥拍,击完球后,应该让手腕对着左髋位置收拍,髋骨所在的位置大致也是人整个身体的重心所在,对着身体重心收拍,力矩最小,身体晃动的幅度最小,并合力向前,有利于回中与快速攻防转换。如果你收拍对着身体前侧,则容易打到自己的脚,甚至是(太监没有的)那里,对着自己的左肋,就会变成“剪刀手”等错误动作。

(如上图片示范,收拍只为强调内旋,而不是回归身体重心-髋骨处,打起来就会成为这种F型的错误动作,根本没有办法击完球就借力回中,且支撑脚受力太大,很伤关节)



(如上图示范,收拍如果没有对着自己的身体重心--髋部,刻意远离重心的话,就会形成这种错误的“剪刀手”的动作,我采访过图片的主人,他感觉这样击球力量反而更大,如此充分,甚至有点过度的旋转,击球力量大也是正常的,但从合力向前与攻防转换的角度上看,明显他不是经常打那种快节奏的比赛,否则这样下来,攻防转换的速度就是一个明显的软肋)


==========
延伸阅读:“自相似性”是复杂学说的基本理论,比如大如宇宙星系,小如原子结构,都是小的圆体围着大的圆体做近似规则的圆周运动
,大如人类城市结构,小如细胞结构,都是重要的内容,如宗社/CBD与细胞核在中心,其他环绕四周,并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又分割出新的城市/细胞,跟原来的中心结构仍然一样。“自相似性”可以指导我们做不少判断,比如,如果一个外星人,跟人类身体结构一样,从躯体中分出“头+四肢”五个分支,那样根据自相似性原则,他的手伸出来就一定会是五个手指,像下面这张图,外星人只画四个手指,你就可以尽情的笑作者“没文化”了。


羽毛球拍与网球拍的长度为什么最终确定是664-674mm与27-30英寸,也是源于人类手臂延伸的一种自相拟性,这个长度范围,可以让正常的适龄运动者,手心与球拍甜区位置最为接近,这样球拍用起来自相似性最强,陌生感最低,人拍一体的感觉最强。
       CRSA的教官许正杰先生,用“自相似性”这一原则,为他的客户改造球拍,不少客户过后反馈说,这球拍也打了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有感觉这么适合自己过,以为他施了魔法。与许先生首次见面就相见恨晚,他就把这个“魔法”毫不保留的传授给我,至今我仍然感动。如果像《后宫甄嬛传》的作者流潋紫所说,好的作家是在熟悉的语境中创造陌生的文体(如甄嬛体:那是极好的),好的穿线师就是在你用惯的球拍上面创造出惊艳的手感。

       于是当有人问我以下问题,就可以用“自相似性”的原则回答,如:
1,我的小孩今年刚开始打羽毛球,是用成人拍还是用儿童拍?
答:只要像图片这样,手一伸,掌心基本可以够到拍面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用成人拍了。

        许先生改造球拍的方式,分显性与隐性两种方法:
1,显性:就是先用上面的方法,观察球拍的甜区与使用者的臂长-掌心的自相似度够不够高,如果掌心与甜区之间的重叠度不够,他会通过增长/改短球拍的方法,增加重叠度;
2,隐性:穿线的时候,使用RD法类似的甜区优化方法,让“自相似区”的性能达到最佳。
       当然,复杂的做法还有很多,不便在以科普为主的这里展开来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