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兄弟也比文笔

 昵称535749 2015-10-21

2015-10-20 04:00 | 豆瓣: 

作者:青邪

巴尔扎克,现代法国小说之父,他是大师,是胖子,也是俗人。除了写作,巴尔扎克最爱挥霍,他往出版社里一坐,手舞足蹈地说起一个故事,一只从脑海里浮现的怪兽以及一角冰山的爱恨情仇。编辑被唬得连连点头,在他口水飞溅出来的空隙里,赶紧地开出一笔预付稿费,连连塞到巴尔扎克的兜里。这个狡猾的胖子这才慢悠悠地起身,大腹便便地走上十九世纪的法国大街,开始迫不及待地采购与打扮,他把自己弄得穿红戴绿、花里胡哨,到处勾搭贵妇人。他还买了一根镶嵌着玛瑙石的巨大手杖,还在上面刻了一行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

相比之下,巴尔扎克的晚辈,比他小二十二岁,同为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的福楼拜,则要谨小慎微得多。福楼拜住在一个单身宿舍里,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更没有实用价值的古董来装饰屋子。再后来,福楼拜搬进了一幢别墅,自此埋头创作,鲜少社交,在那里独身终其一生。

如果说福楼拜是个悲观主义者,那么他的徒弟,十九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的莫泊桑则更为淡薄与悲壮。莫泊桑像流星一般划进文坛,却又如流星一般迅速陨落。他患上了偏头痛,右眼失明,心跳紊乱,神经也慢慢分裂,他又放浪形骸,是个彻头彻尾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者。他曾在公寓中用一把裁纸刀自杀,自杀未遂后,被强制送入精神病院,一年后便与世长辞了。

他们的寿命分别是51、59和43岁。

文学来自于生活,而时代决定了人生与命运。随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经济文明的发展,古典艺术逐渐被浪漫主义替代,后来受到科学与工业革命的刺激,文学又朝着写实主义发展。如果说巴尔扎克的写作还带着浪漫主义的气息,到了福楼拜与莫泊桑,就是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天下了。

在他们三人之间,文笔最好的,我看是福楼拜,都说莫泊桑细腻,其实莫泊桑的笔触是更为感性,并且以详尽、敏锐的心理描写见长。至于巴尔扎克呢,连他的崇拜者——英国作家毛姆都直言不讳,说巴尔扎克文笔太差。

福楼拜的写作讲究精准,字里行间如同音律一般规范、优美、简洁又生动。从网上摘抄了一段评价:他还是语言大师,注重思想与语言的统一。他认为:“思想越是美好,词句就越是铿锵,思想的准确会造成语言的准确。”又说:“表达愈是接近思想,用词就愈是贴切,就愈是美。”因此,他经常苦心磨练,惨淡经营,注意锤炼语言和句子。他的作品语言精练、准确、铿锵有力,是法国文学史上的“模范散文”之作。

巴尔扎克的作品里处处都是大师风范,不拘一格,作品里纯粹的景色描写其实并不多,多的是对地貌、时事、风俗、历史的点评,读起来大气磅礴、一气呵成。譬如同样描写一座桥,巴尔扎克会侧重描写桥的历史、性能,对人民的作用与意义;福楼拜更会精准地描述桥的构造、拱形、高度与来往的行人;而莫泊桑则更多的会临桥兴叹。当然,这也是个人的主观看法和猜测,小说描写还要由具体的情节来决定。

从描写与人物来看,巴尔扎克选取的都是十分典型的人物,外貌就已经是极为与众不同,性格上更是大悲大喜,每一个故事都能上升至历史性的悲剧程度,而莫泊桑采用得都是平淡无奇的小人物,写得是小人物的悲剧。福楼拜则更关注的是人物与事件的真实性,甚至为了这种真实性而牺牲戏剧冲突。

巴尔扎克写作激情澎湃,大境界、大笔触、大视野,隔着书页和年代都能听到他豪放的谈吐和笑声,据说他写作是从来不列提纲的,兴之所至,汪洋恣意。是个地道的高产作家。很多大文豪都喜欢在写作中穿插大段的议论,不惜打断正常的故事叙述与节奏的精巧,最明显的例子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他经常将故事生生折断,写入自己的世界观,并大肆点评一番。但《战争与和平》毕竟是长篇巨著,托尔斯泰本人更是文学泰斗,因而这一做法不仅没有破坏故事完整性,反而使《战争与和平》披覆了一层迷人的光泽,它无法被整理出清晰、详尽的故事结构来,却又如此的顺畅完整,不得不令人赞叹。有些小说十分注意框架与构局,精妙技巧得如同园林,一步一景,咫尺之内大见乾坤,譬如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与鲁敏的《六人晚餐》,相比之下,托尔斯泰的处理方式则更显得匠心别具、功力不凡。

巴尔扎克也爱这招,他经常写到一半就忍不住跳出来,猛烈批判书中的某个人物或者某种现象,但是他的作品篇幅有限,加之他又一腔热情,不愿躲在人物背后与读者说话,而非要来一段FaceTime,就不免有一种:“天呐,亲爱的读者们,你们看见了吗?这个人实在是有一颗最坏的良心,虽然他是我虚构出来,但是连我都忍不住跳出来批评他呢!”的感觉。

福楼拜则十分注意章法,写作非常严谨,一本《包法利夫人》他写了四年,连人物背景都花费了几张纸,交代详实。正式由于福楼拜的精准与细腻,对人物性格转变的种种研究,才能将一则平庸无常的偷情故事写成了世界名著,由简单的感情纠纷上升为社会的悲剧。

写作不分好坏,萝卜青菜更是各有喜爱,巴尔扎克、福楼拜与莫泊桑三人都是文化大师,对他们个人的研究报告可以找到众多的学术论文,因此更无法在一篇短短的文章里进行全面的比较。毕竟,所有的文学艺术大师都是翻译家,他们不创造,他们只是倾听,并且将神的声音翻译给人类。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