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书:教师应当拥有渊博的知识

 江山携手 2015-10-23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由于自己在读书期间各学科的知识大都还有比较清晰的记忆,所以在学生面前自己显然有些高高在上的感觉,不管学生们谈论或提出他们所学的哪一门学科知识上的问题,我大体上都能够为他们提供满意的意见或建议,就是在自己所教的这门学科的课堂上也能信手拈来一些涉及其它学科的知识或现场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这几年,尽管自己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教学方法,也没有追求什么教学技巧,更没有深入研究过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和问题,一切都是那样自然和从容。但是,现在想起来,也正是这几年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成绩让我难以忘却,记忆中好象只有快乐和幸福。

随着时间的流失,自己头脑中的那些知识也在流失着,慢慢地,自己能够比较自信、随意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或讨论的知识也只有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了。再后来,情况就更糟糕,教了近二十年的初中数学之后,自己的数学知识水平也只有初中毕业的那个水平,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教学过程越来越生硬,只能按照自己多年形成的“套路”行走,本应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教学越来越轻松自如,反而学生们“没有过去的那些学生听话了,也没有过去的那些学生活泼、聪明了”,自己的教学成绩下降,工作压力变大。

我的这种经历和体验,应该具有普遍意义。我们当教师的大都习惯了“没有学习”的生活,只要自己把学生管住了,自己的教学成绩还过得去,其它的事情在我们看来“都是没有用的”。所以,长期教小学数学的教师,最后自己只知道小学数学那点儿知识;长期教初中数学的教师,最后自己只会做初中范围内的数学习题了。这个问题,在一般人看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和效益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好象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学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方法和技巧。于是,在“教研兴教”的有力推动下,各地各学校采取不同措施强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人们也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教学细节的纠缠上,结果就出现了“教研无用”的局面。其实,和教学方法相比,教师们拥有知识的“渊博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才是基础性的要素。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讲的:“教师的知识越多,他的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就越容易,他在学生和家长中的威信和信誉就越高,孩子们就越把他当做知识之源而被他所吸引。如果教师只局限于教科书,而不开阔孩子们的科学视野,不向他们提示尚未学习过的、期待他们用好奇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去探索的那些领域,我们就只会使孩子们厌恶那天天要掌握的一定量的知识‘份饭’。而为了开阔和提示那些领域,就要求教师拥有比大纲的要求多得多的知识。”

为此,苏霍姆林斯基明确主张:“真正的教师必须是读书的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这一主张既指出了我们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源性问题,也为我们改善工作现状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当前教育改革所追求的“努力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的目标指引下,教师必须具有“因材施教”的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对教师的知识“渊博度”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需要从“固本”做起,让教师们拥有足够的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